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28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解决了现有的救生圈不具备夜光功能的问题,其包括救生圈本体,所述救生圈本体的圆周表面设有四个逆向反光带,救生圈本体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套环,四个套环之间设有连接绳,救生圈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机构,救生圈本体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救生圈本体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备用机构,救生圈本体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备用机构,救生圈本体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使本装置能够在白天吸收可见光并在夜晚进行释放,并且使本装置能够通过螺旋桨进行移动,同时通过备用机构的设置增加了遇难人员被发现的概率,减小了救援人员的施救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
本技术属于救生设备
,具体为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作橡皮圈。现有的救生圈不具备夜光功能,导致遇难人员在夜晚很难被救援人员发现,从而降低了遇难人员的生还几率,增加救援人员的施救难度,所以急需一种具有夜光功能的救生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有效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救生圈不具备夜光功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所述救生圈本体的圆周表面设有四个逆向反光带,救生圈本体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套环,四个套环之间设有连接绳,救生圈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机构,救生圈本体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救生圈本体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备用机构,救生圈本体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备用机构,救生圈本体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电池。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三个连接带、三个第一浮力泡沫、坐垫和第二浮力泡沫,三个连接带分别固定安装在救生圈本体的底部,三个第一浮力泡沫分别填充在三个连接带的内部,坐垫固定安装在三个连接带的一端之间,第二浮力泡沫填充在坐垫的内部。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条、第二连接条和螺旋桨,第一连接条固定安装在救生圈本体底部的一侧,第二连接条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一端的底部,螺旋桨转动安装在第二连接条的一端,且螺旋桨与电池电性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备用机构包括安置槽、阻挡板和两对充气手臂圈,安置槽开设在救生圈本体一端的内部,阻挡板固定安装在安置槽的中部,两对充气手臂圈分别放置在安置槽的内部且位于阻挡板的两侧。优选的,所述述第二备用机构包括扇形槽和荧光棒,扇形槽开设在救生圈本体另一端的内部,荧光棒等距离放置在扇形槽的内部。优选的,所述救生圈本体的圆周表面设有蓄光涂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工作中,通过设置有支撑机构、驱动机构、第一备用机构、第二备用机构和蓄光涂层,使本装置能够在白天吸收可见光并在夜晚进行释放,并且使本装置能够通过螺旋桨进行移动,同时通过备用机构的设置增加了遇难人员被发现的概率,减小了救援人员的施救难度;(2)、当需要使用本装置进行逃生时,首先对救生圈本体进行穿戴,然后进入水中,接着启动螺旋桨的电源,使螺旋桨开始转动并带动救生圈本体开始进行移动;当夜幕降临,蓄光涂层开始对白天收集的可见光进行释放,然后通过合页(合页安装在救生圈本体的内表面,如图1和图2所示)打开扇形槽,然后将荧光棒从扇形槽的内部取出,接着对荧光棒进行折弯操作,使荧光棒开始发光,从而配合蓄光涂层增加了被救的概率;当救生圈本体出现问题,不能继续使用时,打开安置槽,将充气手臂圈从安置槽的内部取出,然后向充气手臂圈的内部进行吹气使充气手臂圈拥有浮力,接着将充气手臂圈套接在手臂上即可借此漂浮在水面上。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救生圈本体;2、逆向反光带;3、套环;4、连接绳;5、支撑机构;501、连接带;502、第一浮力泡沫;503、坐垫;504、第二浮力泡沫;6、驱动机构;601、第一连接条;602、第二连接条;603、螺旋桨;7、第一备用机构;701、安置槽;702、阻挡板;703、充气手臂圈;8、第二备用机构;801、扇形槽;802、荧光棒;9、安装槽;10、电池;11、蓄光涂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由图1和图2给出,本技术包括救生圈本体1,救生圈本体1的圆周表面设有四个逆向反光带2,通过逆向反光带2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对光进行反射,从而增加了在夜晚被救援人员发现的几率,救生圈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套环3,四个套环3之间设有连接绳4,通过连接绳4的设置,使救援人员能够拉动本装置进行移动,救生圈本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机构5,救生圈本体1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6,救生圈本体1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备用机构7,救生圈本体1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备用机构8,救生圈本体1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电池10,通过电池10的设置,从而能够给螺旋桨603提供电力。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3给出,支撑机构5包括三个连接带501、三个第一浮力泡沫502、坐垫503和第二浮力泡沫504,三个连接带501分别固定安装在救生圈本体1的底部,三个第一浮力泡沫502分别填充在三个连接带501的内部,坐垫503固定安装在三个连接带501的一端之间,第二浮力泡沫504填充在坐垫503的内部,从而能够在提供浮力的同时对人体进行支撑。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3给出,驱动机构6包括第一连接条601、第二连接条602和螺旋桨603,第一连接条601固定安装在救生圈本体1底部的一侧,第二连接条602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条601一端的底部,螺旋桨603转动安装在第二连接条602的一端,且螺旋桨603与电池10电性相连接,从而能够给救生圈本体1的移动提供一定的动力。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给出,第一备用机构7包括安置槽701、阻挡板702和两对充气手臂圈703,安置槽701开设在救生圈本体1一端的内部,阻挡板702固定安装在安置槽701的中部,两对充气手臂圈703分别放置在安置槽701的内部且位于阻挡板702的两侧,从而能够在救生圈本体1出现问题时,给遇难人员提供浮力。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给出,第二备用机构8包括扇形槽801和荧光棒802,扇形槽801开设在救生圈本体1另一端的内部,荧光棒802等距离放置在扇形槽801的内部,从而能够配合蓄光涂层11增加遇难人员被发现的概率。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救生圈本体1的圆周表面设有蓄光涂层11,蓄光材料就是当有可见光、紫外光等光源照射时,能将其光能储蓄起来,当光源撤离后在黑暗状态下,再将所储蓄的光能缓慢释放而产生荧光现象的材料,从而使本装置在黑夜状态下能够散发出光芒。工作原理:当需要使用本装置进行逃生时,首先对救生圈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的圆周表面设有四个逆向反光带(2),救生圈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套环(3),四个套环(3)之间设有连接绳(4),救生圈本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机构(5),救生圈本体(1)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6),救生圈本体(1)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备用机构(7),救生圈本体(1)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备用机构(8),救生圈本体(1)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电池(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1)的圆周表面设有四个逆向反光带(2),救生圈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套环(3),四个套环(3)之间设有连接绳(4),救生圈本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机构(5),救生圈本体(1)底部的一侧安装有驱动机构(6),救生圈本体(1)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备用机构(7),救生圈本体(1)另一端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备用机构(8),救生圈本体(1)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电池(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5)包括三个连接带(501)、三个第一浮力泡沫(502)、坐垫(503)和第二浮力泡沫(504),三个连接带(501)分别固定安装在救生圈本体(1)的底部,三个第一浮力泡沫(502)分别填充在三个连接带(501)的内部,坐垫(503)固定安装在三个连接带(501)的一端之间,第二浮力泡沫(504)填充在坐垫(503)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夜间发光的多功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6)包括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登科曹卫兵
申请(专利权)人:九江市浩川消防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