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18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浮板、第一弹簧、齿轮、齿条、转轴、连杆、第二弹簧、两个偏心轮、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活塞、支杆、移动杆、进气管、出气管、连接管、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而产生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洪救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现有的救生圈在使用时,待救人员由于长时间的漂浮,容易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从而导致待救人员没有足够的力气抓住救生圈,致使待救人员从救生圈上滑落而溺水,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安全性,不仅如此,现有的救生圈没有有效的提示装置,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增加了救援难度,增加了搜救时间,从而降低了救援成功的几率,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浮板、第一弹簧、齿轮、齿条、转轴、连杆、第二弹簧、两个偏心轮、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浮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浮板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内的顶部和连杆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与连杆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固定盒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固定在连杆的上方,所述固定块与移动块正对设置,所述连杆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与主体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的外周与主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连接;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活塞、支杆、移动杆、进气管、出气管、连接管、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活塞设置在气筒的内部,所述活塞与气筒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的一端与连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和支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的靠近固定盒的一侧与进气管连通,所述气筒的另一侧与出气管连通,所述出气管通过连接管与环形气囊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的内部;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盖板、封板、把手、第三弹簧、限位单元和控制杆,所述盖板设置在出气管和连接管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的外周与出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盖板的远离气筒的一侧,所述控制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盖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的环孔与封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封板和固定环连接,所述把手与封板的远离固定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把手的靠近封板的一端;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杆、滚珠和第四弹簧,所述把手的靠近封板的一端设有盲孔,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设置在盲孔的内部,所述限位杆与盲孔匹配,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杆的一端与盲孔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设有缺口,所述滚珠的球心设置在缺口的内部,所述滚珠与出气管的内壁抵靠,所述出气管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滚珠匹配;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检测板、驱动杆、第五弹簧和固定板,所述检测管的一端与环形气囊连通,所述固定板与检测管的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板设置在检测管的内部,所述检测板与检测管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小孔,所述出气管上设有第二小孔,所述第二小孔与凹口连通,所述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同轴设置,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检测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小孔设置在第二小孔的内部,所述第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检测板的上方和固定板的下方连接。作为优选,为了加热进气管内的空气,所述安全机构还包括聚光板,所述聚光板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聚光板设置在进气管的下方。作为优选,为了限制封板的移动方向,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所述封板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与两个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上设有两个条形槽,两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与条形槽滑动连接。作为优选,为了限制齿条的移动方向,所述提示机构还包括两个凸块,两个凸块关于开口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凸块固定在开口的内壁上,所述齿条上设有两个滑槽,所述凸块与滑槽一一对应,所述凸块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凸块与滑槽滑动连接。作为优选,为了防止腐蚀,所述齿条上涂有防腐镀锌层。作为优选,为了避免连杆移动时发生晃动,所述凹槽为燕尾槽。作为优选,为了限制限位杆的移动方向,所述盲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作为优选,为了减小摩擦力,所述偏心轮的外周涂有润滑脂。作为优选,为了便于驱动杆插入凹口内,所述驱动杆的远离检测板的一端设有倒角。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夜间提示,所述主体的外周涂有荧光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而产生较大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与现有的提示机构相比,该提示机构无需电力驱动,更加的节能环保,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与现有的安全机构相比,该安全机构与提示机构为一体联动机构,还可以向待救人员喷热气,实现供暖的功能,实用性更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的提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图中:1.主体,2.固定盒,3.浮板,4.第一弹簧,5.齿条,6.齿轮,7.转轴,8.偏心轮,9.连杆,10.第二弹簧,11.固定块,12.移动块,13.支杆,14.移动杆,15.活塞,16.气筒,17.进气管,18.出气管,19.连接管,20.环形气囊,21.盖板,22.控制杆,23.封板,24.把手,25.第三弹簧,26.固定环,27.第四弹簧,28.限位杆,29.滚珠,30.检测管,31.检测板,32.第五弹簧,33.固定板,34.驱动杆,35.限位块,36.凸块,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n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2)、浮板(3)、第一弹簧(4)、齿轮(6)、齿条(5)、转轴(7)、连杆(9)、第二弹簧(10)、两个偏心轮(8)、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1)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5)的一端与浮板(3)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5)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2)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2)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6)固定在转轴(7)上,所述齿轮(6)与齿条(5)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浮板(3)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8)分别固定在转轴(7)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2)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9)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9)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9)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2)内的顶部和连杆(9)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8)与连杆(9)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9)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12)和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固定在固定盒(2)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12)固定在连杆(9)的上方,所述固定块(11)与移动块(12)正对设置,所述连杆(9)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n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20)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20)与主体(1)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20)的外周与主体(1)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连接;/n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16)、活塞(15)、支杆(13)、移动杆(14)、进气管(17)、出气管(18)、连接管(19)、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16)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活塞(15)设置在气筒(16)的内部,所述活塞(15)与气筒(16)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16)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13)的一端与连杆(9)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14)的一端与活塞(15)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和支杆(13)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与支杆(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16)的靠近固定盒(2)的一侧与进气管(17)连通,所述气筒(16)的另一侧与出气管(18)连通,所述出气管(18)通过连接管(19)与环形气囊(20)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20)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18)的内部;/n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26)、盖板(21)、封板(23)、把手(24)、第三弹簧(25)、限位单元和控制杆(22),所述盖板(21)设置在出气管(18)和连接管(19)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26)的外周与出气管(18)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26)设置在盖板(21)的远离气筒(16)的一侧,所述控制杆(22)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22)的一端与盖板(21)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22)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26)的环孔与封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封板(23)和固定环(26)连接,所述把手(24)与封板(23)的远离固定环(26)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把手(24)的靠近封板(23)的一端;/n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杆(28)、滚珠(29)和第四弹簧(27),所述把手(24)的靠近封板(23)的一端设有盲孔,所述限位杆(28)的一端设置在盲孔的内部,所述限位杆(28)与盲孔匹配,所述第四弹簧(2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杆(28)的一端与盲孔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杆(28)的另一端设有缺口,所述滚珠(29)的球心设置在缺口的内部,所述滚珠(29)与出气管(18)的内壁抵靠,所述出气管(18)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滚珠(29)匹配;/n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30)、检测板(31)、驱动杆(34)、第五弹簧(32)和固定板(33),所述检测管(30)的一端与环形气囊(20)连通,所述固定板(33)与检测管(30)的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板(31)设置在检测管(30)的内部,所述检测板(31)与检测管(30)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固定板(33)上设有第一小孔,所述出气管(18)上设有第二小孔,所述第二小孔与凹口连通,所述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同轴设置,所述驱动杆(34)的一端与检测板(31)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3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小孔设置在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2)、浮板(3)、第一弹簧(4)、齿轮(6)、齿条(5)、转轴(7)、连杆(9)、第二弹簧(10)、两个偏心轮(8)、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1)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5)的一端与浮板(3)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5)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2)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2)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6)固定在转轴(7)上,所述齿轮(6)与齿条(5)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浮板(3)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8)分别固定在转轴(7)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2)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9)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9)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9)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2)内的顶部和连杆(9)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8)与连杆(9)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9)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12)和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固定在固定盒(2)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12)固定在连杆(9)的上方,所述固定块(11)与移动块(12)正对设置,所述连杆(9)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20)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20)与主体(1)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20)的外周与主体(1)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连接;
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16)、活塞(15)、支杆(13)、移动杆(14)、进气管(17)、出气管(18)、连接管(19)、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16)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活塞(15)设置在气筒(16)的内部,所述活塞(15)与气筒(16)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16)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13)的一端与连杆(9)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14)的一端与活塞(15)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和支杆(13)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与支杆(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16)的靠近固定盒(2)的一侧与进气管(17)连通,所述气筒(16)的另一侧与出气管(18)连通,所述出气管(18)通过连接管(19)与环形气囊(20)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20)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18)的内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26)、盖板(21)、封板(23)、把手(24)、第三弹簧(25)、限位单元和控制杆(22),所述盖板(21)设置在出气管(18)和连接管(19)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26)的外周与出气管(18)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26)设置在盖板(21)的远离气筒(16)的一侧,所述控制杆(22)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22)的一端与盖板(21)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音时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