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707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属于消音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内腔划分出多个隔断的消音室,多个所述消音室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消音室内设有缓冲扇叶,所述缓冲扇叶与所述壳体内壁转动配合,所述缓冲扇叶位于所述进气管出口的正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缓冲扇叶在气体的冲击下自转以调控气体流速,在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的同时减小制冷剂的流速波动,进而减小了吸气波动,同时借助缓冲扇叶的转动使气体在第一膨胀腔内散射开来,出现无规则的传递、扩散和反射,由此产生声波的传递损失和碰撞损失,削弱噪音,提高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音器
,特别涉及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家用冰箱的噪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压缩机作为冰箱制冷系统的核心,将电能通过机械传动结构转换为制冷剂的内能。压缩机的制冷能力和噪音水平直接影响着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和噪音值。吸气消音腔是压缩机内部降低气流噪声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目前主流的吸气消音腔通过内部空间的隔离分区和连通管连接设计起到降低气流噪音的作用;消音结构复杂,外形体积大,不利于噪音控制和压缩机小型化设计。中国专利号CN201520710492.3公开了一种降噪消音腔,包括左消音腔、右消音腔,所述左消音腔与所述右消音腔连通,所述左消音腔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左消音腔内设置有吸气管,且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左消音腔与所述右消音腔的连通位置设置有排气管,且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伸出降噪消音腔的顶部腔壁,所述排气管的顶端设置有阀口。然而,在压缩机噪音测试实验中发现,因压缩机的往复式旋转是周期性不连续的,吸气消音腔在吸气时存在比较明显的吸气波动,这种吸气脉动在制冷系统中产生了较明显的噪音;因此,制冷剂直接经过吸气管流入左消音腔内,会产生很大的吸气脉动噪音;其次,采用上述结构,只能降低有限频率范围内的噪音,而压缩机的噪音存在宽频谱特性,使得降噪能力有限,消音频段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通过缓冲扇叶在气体的冲击下自转以调控气体流速,在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的同时减小制冷剂的流速波动,进而减小了吸气波动,同时借助缓冲扇叶的转动使气体在第一膨胀腔内散射开来,出现无规则的传递、扩散和反射,由此产生声波的传递损失和碰撞损失,削弱噪音,提高降噪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包括壳体、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内腔划分出多个隔断的消音室,多个所述消音室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消音室内设有缓冲扇叶,所述缓冲扇叶与所述壳体内壁转动配合,所述缓冲扇叶位于所述进气管出口的正上方。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吸气消音腔吸入制冷剂时,制冷剂气体对缓冲扇叶形成冲击力并带动缓冲扇叶的转动,缓冲扇叶通过转速的自动调节来调控制冷剂在消音室中的流速,在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的同时减小制冷剂的流速波动,进而减小了吸气波动,有效的降低压缩机运行时的噪音现象。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扇叶采用08Al钢、铸铁或PBT塑料中的一种制成。上述材料在R600a/R134a/R290等制冷剂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吸气消音腔吸入的是低温低压气体,所以也可以使用专用塑料作为扇叶材质。进一步的,沿气体流动方向,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所述壳体内腔分隔为第一膨胀腔、第二膨胀腔和共鸣腔,所述第一膨胀腔和第二膨胀腔通过连通管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上位于所述第二膨胀腔内的部分设有第一通气孔。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整个壳体内腔被分隔为三个消音室,制冷剂从进气管吸入第一膨胀腔,气流发生膨胀,同时风扇对气流产生缓冲并调节气体流速,使得声波在第一膨胀腔内会出现无规则的传递、扩散和反射,并且与第一隔板及壳体内壁发生碰撞,声波由此产生传递损失和碰撞损失,能量发生衰减,以削弱噪音,之后第一膨胀腔中的气体通过连通管进入第二膨胀腔,气体进行二次膨胀消声;而气体流通通道尾部设置1个共鸣腔,通过带有通气孔的第二隔板将其与第一膨胀腔和第二膨胀腔隔开,部分气体进入共鸣腔,利用通气孔处的空气柱和共鸣腔内的空气构成弹性共振系统,当外界噪声频率和此共振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通气孔中的空气柱发生共振并与孔壁发生剧烈摩擦,消耗声能,从而达到消除噪音的目的,最终经过2次膨胀消声和1次共鸣消声的气体噪音大大降低。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膨胀腔、第二膨胀腔和共鸣腔的容积比为3~4:1:3~4。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连通管和第三通气孔的内径比为3~6:3~6:1。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第一膨胀腔的长度与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第二膨胀腔的长度相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的截面积比为8~10:9.6~12.4:1。为了使气流的流动能够尽可能地产生较少的噪声,并且使得每个消音室的消音频率不同,从而拓宽消音频段,提高吸气消音腔的消音能力,采用上述结构和比例设置,第一膨胀腔的消音频率为4000~5000HZ,第二膨胀腔的消音频率为3150~4000HZ,两个膨胀腔的消声频率不同且相近,因此可产生两个相近的共振峰,并同时提高附近频段的消声量;而共鸣腔的消声频率为250~1000Hz,补充消除低频噪音;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吸气消音腔在满足降低3150~5000HZ的高频噪音的情况下,对1000Hz以内低频噪音要求降噪量良好,覆盖了较宽的频率范围;而且第一膨胀腔、第二膨胀腔和共鸣腔的消音频率依次降低,不但能提高总的消声量,还能改善消声器的频率特性,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获得较好的降噪消声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通气孔为矩形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缓冲扇叶在气体的冲击下自转以调控气体流速,在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的同时减小制冷剂的流速波动,进而减小了吸气波动,同时借助缓冲扇叶的转动使气体在第一膨胀腔内散射开来,出现无规则的传递、扩散和反射,由此产生声波的传递损失和碰撞损失,削弱噪音,提高降噪效果。2、通过膨胀消声和共鸣消声的不同消声方式以及消音室不同容积来降低不同范围频率内的噪音,拓宽降噪的频率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吸气消音腔在满足降低1000Hz以内低频噪音要求的情况下,对3150~5000HZ的高频噪音降噪量良好。而且消音频率依次降低,不但能提高总的消声量,还能改善消声器的频率特性,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获得较好的降噪消声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的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C-C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1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4、缓冲扇叶;5、转动轴承;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第一膨胀腔;9、第二膨胀腔;10、共鸣腔;11、连通管;12、第一通气孔;13、第二通气孔;14、第三通气孔;15、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气管(2)和出气管(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壳体(1)内腔划分出多个隔断的消音室,多个所述消音室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消音室内设有缓冲扇叶(4),所述缓冲扇叶(4)与所述壳体(1)内壁转动配合,所述缓冲扇叶(4)位于所述进气管(2)出口的正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气管(2)和出气管(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以将所述壳体(1)内腔划分出多个隔断的消音室,多个所述消音室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消音室内设有缓冲扇叶(4),所述缓冲扇叶(4)与所述壳体(1)内壁转动配合,所述缓冲扇叶(4)位于所述进气管(2)出口的正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扇叶(4)采用08Al钢、铸铁或PBT塑料中的一种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腔,其特征在于,沿气体流动方向,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所述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将所述壳体(1)内腔分隔为第一膨胀腔(8)、第二膨胀腔(9)和共鸣腔(10),所述第一膨胀腔(8)和第二膨胀腔(9)通过连通管(11)连接,所述第二隔板(7)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通气孔(13)和第三通气孔(1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缓冲装置的吸气消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金江鲁硕李少铭殷文杰邓刚程谱
申请(专利权)人:黄石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