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88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经编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结构包括经轴,第一升降机构,其用于将经轴的一端抬起,托杆降至最低点,将经轴放置托杆和经轴限位架上方,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滚珠丝杆和第二滚珠丝杆向上运动,到达系统设定位置后,电机停止运动,第一电机启动,通过带动齿轮,在齿条引导作用下,经轴向盘头中心孔移动,到达系统指定位置后,电机停止运动,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启动,降低至指定位置,从而完成装轴,卸轴与穿轴相反,穿卸轴由电机带动操作,省力、安全、效率高,并且涡轮蜗杆滚珠丝杆升降有自锁功能,噪音小,寿命长,垂直导轨可承受不同方向的载荷,稳定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编机
,尤其涉及了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经编机行业内,装卸盘头工序主要是采用人工把经轴插入或者拔出预置的盘头组中,效率慢、安全隐患多、工人劳动强度高,安装效果较差,并且经轴与盘头间配合完全靠人肉眼对准,使得穿轴动作粗放而危险,容易对经轴及盘头造成损伤,由于经轴较重,人工穿轴拔轴时屡屡发生工伤事故,导致操作人员的身体极易受到较大损害,另一方面常规方式是直接航吊把经轴放置在升降机构上,容易砸坏升降机构。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420388606.2的经编穿轴机,所述经编穿轴机包含有机架底座,所述机架底座的前端设置有上下升降穿轴的升降装置,后端设置有前后移动穿轴的移动装置,但是该现有技术的设备首先是通过链轮对经轴进行前后行进调节,稳定性较差,抖动频率较高,极大降低穿轴精度;其次升降调节仅控制经轴的一端,在升降过程中滚轮顶着经轴的重量紧贴着经轴外表面转动而将其上抬,对经轴的磨损极大,极易出现较多磨痕,精度较低且还费时费力;然后需要挖地将该设备部分置入或者使用航吊才可将盘头向上推,使用与操作较为不便;并且经轴是直接放置到升降机构上的,这极易出现经轴安装时由于惯性而砸坏升降机构。基于以上背景,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其他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结构包括:经轴;第一升降机构:其用于将经轴的一端抬起;第二升降机构:其用于将经轴远离第一升降机构的另一端抬起;经轴横移机构:其用于连接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并对经轴进行横移;盘头机构:其用于将导入的经轴锁紧至盘头。作为优选,经轴横移机构包括机头导轨座、直线导轨、齿轮、第一电机、齿条、托杆、经轴工装、经轴限位架、托举套,第一电机与齿轮相连接,齿轮与齿条传动连接,机头导轨座上设有直线导轨,齿条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经轴左侧通过经轴限位架与第二升降机构相连接、右侧通过经轴工装的U型卡槽设置在托杆上,托举套安装在经轴限位架一侧。作为优选,第一升降机构包括机头滑动座、第一滚珠丝杆、第一垂直导轨、第二电机、垂直滑动板,机头滑动座安装在横移机构上端,第一滚珠丝杆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垂直滑动板安装在第一滚珠丝杆上,垂直滑动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垂直导轨,垂直滑动板与托杆相连接。作为优选,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三电机、托举座、第二滚珠丝杆、第二垂直导轨、托举滑动板、托举轴,第三电机与第二滚珠丝杆传动连接,第二滚珠丝杆安装在托举座上,托举滑动板通过第二垂直导轨与第二滚珠丝杆相连接,托举滑动板左侧设置有托举轴,托举轴与托举套相连接。作为优选,盘头机构包括盘头、限位架轴承工装座、限位架轴承、限位架轴承工装、限位架、盘头架机座,盘头安装在托举套左侧,限位架轴承工装座与限位架轴承工装相连接,限位架轴承工装上设有用于预留相邻盘头之间间隙的限位架轴承,盘头架机座上安装有用于防止盘头滑落的限位架,盘头架机座的高度不超过7cm。作为优选,经轴右侧通过托杆与垂直滑动板相连接。作为优选,经轴左侧通过托举套与托举轴传动连接。作为优选,经轴限位架为U型开口状,并且安装在机头导轨座左侧。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托杆降至最低点,将经轴放置托杆和经轴限位架上方,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滚珠丝杆和第二滚珠丝杆向上运动,到达系统设定位置后,电机停止运动,第一电机启动,通过带动齿轮,在齿条引导作用下,经轴向盘头中心孔移动,到达系统指定位置后,电机停止运动,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启动,降低至指定位置,从而完成装轴,卸轴与穿轴相反,穿卸轴由电机带动操作,采用全自动化双滚珠丝杆升降,省时省力,穿轴精度高,安全性与准确性也较高,也提高工作效率,加以降低机座高度进而在向上推动盘头时省去挖地工序,并且涡轮蜗杆滚珠丝杆升降有自锁功能,噪音小,寿命长,垂直导轨可承受不同方向的载荷,稳定性较好。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无疑的,本专利技术的此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下文以多种附图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为更加显见。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个或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盘头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升降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升降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升降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6的第二升降机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升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8中的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在以下说明中,处于解释的目的而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不用这里的具体细节或者所描述的特定方式来实施。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结构包括:经轴1;第一升降机构2:其用于将经轴1的一端抬起;第二升降机构3:其用于将经轴1远离第一升降机构2的另一端抬起;经轴横移机构4:其用于连接第一升降机构2与第二升降机构3并对经轴1进行横移;盘头机构5:其用于将导入的经轴1锁紧至盘头。请参阅图1-4,经轴横移机构4包括机头导轨座401、直线导轨402、齿轮403、第一电机404、齿条405、托杆406、经轴工装407、经轴限位架408、托举套409,第一电机404与齿轮403相连接,齿轮403与齿条405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n经轴(1);/n第一升降机构(2):其用于将经轴(1)的一端抬起;/n第二升降机构(3):其用于将经轴(1)远离第一升降机构(2)的另一端抬起;/n经轴横移机构(4):其用于连接第一升降机构(2)与第二升降机构(3)并对经轴(1)进行横移;/n盘头机构(5):其用于将导入的经轴(1)锁紧至盘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
经轴(1);
第一升降机构(2):其用于将经轴(1)的一端抬起;
第二升降机构(3):其用于将经轴(1)远离第一升降机构(2)的另一端抬起;
经轴横移机构(4):其用于连接第一升降机构(2)与第二升降机构(3)并对经轴(1)进行横移;
盘头机构(5):其用于将导入的经轴(1)锁紧至盘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特征在于:经轴横移机构(4)包括机头导轨座(401)、直线导轨(402)、齿轮(403)、第一电机(404)、齿条(405)、托杆(406)、经轴工装(407)、经轴限位架(408)、托举套(409),第一电机(404)与齿轮(403)相连接,齿轮(403)与齿条(405)传动连接,机头导轨座(401)上设有直线导轨(402),齿条(405)安装在直线导轨(402)上,经轴(1)左侧通过经轴限位架(408)与第二升降机构(3)相连接、右侧通过经轴工装(407)的U型卡槽设置在托杆(406)上,托举套(409)安装在经轴限位架(408)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穿卸轴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机头滑动座(201)、第一滚珠丝杆(202)、第一垂直导轨(203)、第二电机(204)、垂直滑动板(205),机头滑动座(201)安装在直线导轨(402)上端,第一滚珠丝杆(202)与第二电机(204)传动连接,垂直滑动板(205)安装在第一滚珠丝杆(202)上,垂直滑动板(205)一侧设置有第一垂直导轨(203),垂直滑动板(205)与托杆(406)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清来田杰吴康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万物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