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赞专利>正文

下颈椎侧块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34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4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颈椎侧块假体,其解决了常规手术不能重建侧块结构、3D打印假体成本高的技术问题。包括固定板、融合柱,所述固定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固定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融合柱侧壁连接,所述上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上椎骨侧块连接的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下椎骨侧块连接的下连接孔,所述融合柱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融合柱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板为弧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本申请广泛应用于下颈椎侧块重建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颈椎侧块假体
本申请涉及一种下颈椎假体,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下颈椎侧块假体。
技术介绍
侧块是重要的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结构,双侧承受的载荷占颈椎总载荷的64%。一些颈椎后路手术常需要切除下颈椎侧块,如椎管内外沟通哑铃型肿瘤、脊柱肿瘤手术。侧块切除造成骨缺损,引起脊柱不稳,常需要重建颈椎的稳定性。目前通常直接进行钉棒固定,不重建侧块结构,虽可获得即刻的稳定,但其缺点是无法弥补其缺损的骨质,而且骨缺损上方的载荷则通过内固定器械传递。这样器械的高应力从理论上增加了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的风险。少数学者用钛笼重建侧块结构。但是应用钛笼存在一些缺点:第一,钛笼的直径要大于侧块的直径,以套在临近椎骨的关节突周围,这种大直径的钛笼重建增加了压迫前方椎动脉的风险;第二,钛笼为圆柱形结构,没有正常颈椎的生理曲度,应用钛笼无法纠正颈椎的曲度。第三,钛笼需要在术中进行修剪,裁剪出合适的高度以及钉孔,这增加了手术时间和人力物力。除此之外,通过3D打印技术也可重建出侧块结构,但其制作时间缓慢,价格昂贵。在制作时需要患者的CT资料,应用专业软件逆向建模。当遇到畸形、退变严重的骨骼时,则其CT数据不能完全应用,还需要正向建模,重新人工画图构建所需模型。因此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能重建侧块结构、成本低的下颈椎侧块假体,包括固定板、融合柱,所述固定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固定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融合柱侧壁连接,所述上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上椎骨侧块连接的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下椎骨侧块连接的下连接孔,所述融合柱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融合柱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板为弧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优选地,融合柱的上表面、下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之间的夹角均为33°-53°。优选地,固定板的弯曲角度为10°。优选地,融合柱侧壁长度为13mm、15mm或17mm。优选地,融合柱的外径为10.5mm或12mm。优选地,上连接孔的中心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融合柱侧壁长度的一半。优选地,上连接孔、下连接孔的直径均为3.5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能重建侧块结构,且术中无需修剪,应用简便,成本低。使用时,根据相邻侧块空间大小选用合适高度的下颈椎侧块假体,通过相邻侧块关节上下表面成形,植入侧块假体,以使融合柱的上下表面贴和上下椎骨侧块,在上连接孔、下连接孔植入螺钉,固定上下椎骨侧块。固定板为弧形板,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弯曲角度为10°,符合人体生理曲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后视图。图中符号说明:1.固定板;2.融合柱;3.上连接部;4.固定部;5.下连接部;6.上连接孔;7.下连接孔;8.植骨孔;9.通孔;10.上椎骨侧块;11.下椎骨侧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颈椎侧块假体进行说明。如图1、2和3所示,所述下颈椎侧块假体,包括固定板1、融合柱2,固定板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3、固定部4和下连接部5,固定部4与融合柱2侧壁连接,上连接部3开设有用于与上椎骨侧块10连接的上连接孔6,下连接部5开设有用于与下椎骨侧块11连接的下连接孔7,用于在上下椎骨侧块植入螺钉,为颈椎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机械环境。同时,这种稳定的结构促进早期的骨融合过程,有利于侧方关节的植骨融合。融合柱2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8,可容纳自体骨。融合柱2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9,血液等可以由此渗入,提供营养因子。骨融合成熟后,反过来又能减少螺钉的应力,从而减小了螺钉松动的风险。固定板1为弧形板,固定板1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弯曲角度为10°,符合人体生理曲度。融合柱2的上表面、下表面与上连接部3之间的夹角均为33°-53°。融合柱2上下表面与相邻侧块接触,起到载荷分担作用,使上方的重量沿假体传递,更接近于正常生物力学,从而减小螺钉的应力,潜在的内固定失效的风险会减小。同时,根据Wolf定律,这种应力载荷又能刺激骨融合与骨重建,促进侧方关节融合。融合柱2侧壁长度为13mm、15mm或17mm,满足不同患者需求,术中无需修剪,应用简便。融合柱2的外径为10.5mm或12mm,小于侧块矢状径,放置在上下侧块之间,避免了压迫前方椎动脉的风险。上连接孔6的中心和固定部4之间的距离为融合柱2侧壁长度的一半。上连接孔6、下连接孔7的直径均为3.5mm,用于植入螺钉。固定板1的宽度为6mm,稳固固定条件下的最小宽度。使用方法:如图4、5所示,在颈椎后路手术中,暴露所需切除的椎骨,根据疾病切除侧块或整个椎骨。根据相邻侧块空间大小选用合适高度的下颈椎侧块假体,通过融合柱2的上下表面成形,植入侧块假体,以使融合柱2的上下表面贴和上下椎骨侧块,在上连接孔6、下连接孔7植入螺钉,固定上下椎骨侧块。在对侧相邻侧块植入螺钉固定,后路固定术完成。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下颈椎侧块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融合柱,所述固定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固定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融合柱侧壁连接,所述上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上椎骨侧块连接的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下椎骨侧块连接的下连接孔,所述融合柱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融合柱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板为弧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下颈椎侧块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融合柱,所述固定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连接部、固定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融合柱侧壁连接,所述上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上椎骨侧块连接的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部开设有用于与下椎骨侧块连接的下连接孔,所述融合柱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融合柱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板为弧形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向后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颈椎侧块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柱的上表面、下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之间的夹角均为33°-5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颈椎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赞段婉茹关健刘振磊辛宗菅强张博彦
申请(专利权)人:陈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