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隙喷雾机的蟹行转向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514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地隙喷雾机蟹行转向液压系统,包括转向液压泵、制动控制阀块、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差压阀块、转向补偿液压缸和蟹行转向阀块;蟹行转向阀块包括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第一固定节流口和第一球形梭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喷雾机以蟹行转向方式进行转向,该液压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喷雾机换行难度,最大程度避免重喷漏喷,提高喷雾机的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地隙喷雾机的蟹行转向液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高地隙喷雾机蟹行转向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植保机械在近些年得到迅速发展。就高地隙喷雾机而言,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大多数机型仍存在自动化程度低,作业效果差的问题。因此,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高地隙喷雾机仍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转向系统作为高地隙喷雾机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喷雾机的机动性能和操纵性能。目前国内高地隙喷雾机大部分机型仅仅配备了前轮或四轮转向系统,虽然可以实现转向、换行的功能,但转向转弯半径大、田间换行困难,较大的转弯半径导致换行后难以掌握作物的喷药情况,极易出现重喷漏喷的情况。尤其在大多数地区仍需要采用适合小地形作业的植保机械的国情之下,更加凸显出两轮/四轮转向系统面对小地形作业时难以进行转弯精准控制的问题,不适合高端喷雾机作业特点。而蟹行作为一种特殊且更有效的转向形式,可以实现高地隙喷雾机的斜向平移,精准控制转向角,最大程度减小换行难度,避免了重喷漏喷的情况出现。但目前尚未进行相关研发设计,影响了高地隙喷雾机的作业质量,严重制约了高地隙喷雾机的推广与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地隙喷雾机蟹行转向液压系统,可以实现喷雾机以蟹行转向方式进行转向,该液压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喷雾机换行难度,最大程度避免重喷漏喷,提高喷雾机的作业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地隙喷雾机的蟹行转向液压系统,包括转向液压泵20、制动控制阀块、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差压阀块、转向补偿液压缸6和蟹行转向阀块。所述差压阀块包括第三球形梭阀29和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所述制动控制阀包括制动系统蓄能器31、第一压力继电器32、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所述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包括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和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所述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包括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第二球形梭阀12、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所述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包括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第二固定节流口23、单向阀24、第三固定节流口25、第四固定节流口26、溢流阀27和外控顺序卸荷阀28。所述蟹行转向阀块包括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第一固定节流口4和第一球形梭阀5。所述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进油口通过转向系统滤油器21和转向液压泵20与液压油箱19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右出油口分别与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进油端、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进油口、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的进油口、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进油口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进油口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左出油口能够与其它液压系统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出油端分别与单向阀24的进油口和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单向阀24的出油口分别与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一反馈口、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和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进油口与第三球形梭阀29的出油口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出油口与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进油端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二反馈油口与溢流阀27的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27的进油口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溢流阀27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所述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分别与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第一压力继电器32的出油口和单向阀24的出油口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分别与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球形梭阀12的左进油口分别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右进油口分别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出油口与第一球形梭阀5的右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一球形梭阀5的左进油口分别与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反馈油口、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反馈油口和第一固定节流口4的出油端连接;第一球形梭阀5的出油口与第三球形梭阀29的左进油口连接;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出油口与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进油口连接;转向补偿液压缸6的无杆腔分别与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出油口和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的出油口分别与第一固定节流口4的进油端和液压油箱19连接;所述转向补偿液压缸6的有杆腔分别与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的有杆腔和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的有杆腔连接。第三球形梭阀29的右进油口分别与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的反馈油口和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的安全阀连接;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的出油口与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的进油口连接,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的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左前转向液压缸7的无杆腔和右前转向液压缸8的无杆腔连接。所述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的回油油路、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回油口及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的回油口分别于液压油箱19连接。所述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采用102S-5T型结构。所述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和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具有相同的部件组成和连接回路。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和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具有相同的部件和连接回路。所述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与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之间的油路上设有第一双向液控单向阀15;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与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之间的油路上设有第二双向液控单向阀16。当高地隙喷雾机不进行蟹行转向模式时,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处于左位,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处于右位,即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和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地隙喷雾机的蟹行转向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液压泵(20)、制动控制阀块、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差压阀块、转向补偿液压缸(6)和蟹行转向阀块;/n所述差压阀块包括第三球形梭阀(29)和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n所述制动控制阀包括制动系统蓄能器(31)、第一压力继电器(32)、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n所述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包括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和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n所述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包括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第二球形梭阀(12)、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n所述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包括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第二固定节流口(23)、单向阀(24)、第三固定节流口(25)、第四固定节流口(26)、溢流阀(27)和外控顺序卸荷阀(28);/n所述蟹行转向阀块包括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第一固定节流口(4)和第一球形梭阀(5);/n所述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进油口通过转向系统滤油器(21)和转向液压泵(20)与液压油箱(19)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右出油口分别与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进油端、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进油口、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的进油口、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进油口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进油口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左出油口能够与其它液压系统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出油端分别与单向阀(24)的进油口和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单向阀(24)的出油口分别与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一反馈口、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和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进油口与第三球形梭阀(29)的出油口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出油口与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进油端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二反馈油口与溢流阀(27)的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27)的进油口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溢流阀(27)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n所述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分别与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第一压力继电器(32)的出油口和单向阀(24)的出油口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分别与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n所述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的进油口连接;/n所述第二球形梭阀(12)的左进油口分别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右进油口分别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出油口与第一球形梭阀(5)的右进油口连接;/n所述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接;/n所述第一球形梭阀(5)的左进油口分别与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反馈油口、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反馈油口和第一固定节流口(4)的出油端连接;第一球形梭阀(5)的出油口与第三球形梭阀(29)的左进油口连接;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出油口与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进油口连接;转向补偿液压缸(6)的无杆腔分别与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的出油口和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的出油口分别与第一固定节流口(4)的进油端和液压油箱(19)连接;所述转向补偿液压缸(6)的有杆腔分别与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的有杆腔和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的有杆腔连接;/n第三球形梭阀(29)的右进油口分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地隙喷雾机的蟹行转向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液压泵(20)、制动控制阀块、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负载感应闭芯式全液压转向器(9)、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差压阀块、转向补偿液压缸(6)和蟹行转向阀块;
所述差压阀块包括第三球形梭阀(29)和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
所述制动控制阀包括制动系统蓄能器(31)、第一压力继电器(32)、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
所述前后轮转向液压缸包括左前轮转向液压缸(7)、右前轮转向液压缸(8)、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和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
所述后轮转向液压控制阀块包括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第二球形梭阀(12)、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
所述流量优先控制阀块包括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第二固定节流口(23)、单向阀(24)、第三固定节流口(25)、第四固定节流口(26)、溢流阀(27)和外控顺序卸荷阀(28);
所述蟹行转向阀块包括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两位三通电液比例阀(2)、两位两通电液比例阀(3)、第一固定节流口(4)和第一球形梭阀(5);
所述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进油口通过转向系统滤油器(21)和转向液压泵(20)与液压油箱(19)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右出油口分别与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进油端、第一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的进油口、第四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30)的进油口、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进油口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进油口连接,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左出油口能够与其它液压系统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节流口(23)的出油端分别与单向阀(24)的进油口和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单向阀(24)的出油口分别与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一反馈口、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和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三固定节流口(25)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进油口与第三球形梭阀(29)的出油口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出油口与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进油端连接,外控顺序卸荷阀(28)的第二反馈油口与溢流阀(27)的回油口连接;所述第四固定节流口(26)的出油端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27)的进油口与负载感应压力补偿流量优先阀(22)的负载压力传感油口连接,溢流阀(27)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
所述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进油口分别与制动系统蓄能器(31)的进出油口、第一压力继电器(32)的出油口和单向阀(24)的出油口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分别与第二压力继电器(34)和液压制动器(35)连接;脚踏式制动控制阀(33)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19)连接;
所述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的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二球形梭阀(12)的左进油口分别与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和第二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0)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右进油口分别与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和第三压力补偿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球形梭阀(12)的出油口与第一球形梭阀(5)的右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一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3)的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左后轮转向液压缸(17)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三位五通负载感应电液比例换向阀(14)左进出油口和右进出油口分别与右后轮转向液压缸(18)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岳峰杨帆李伟毛恩荣娄秀华付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