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蛏类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5144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蛏类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主体为机壳,机壳的顶部配设有动力驱动装置、底部配设有行动装置,机壳左右侧壁的前方设置有支撑装置,机壳的正前方设置有掘贝装置,机壳的前方及内部配设有输送装置、清刷装置和清洗装置,清洗装置位于清刷装置的上方,清刷装置位于输送装置的上方,机壳的后方配设有贮贝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机械化程度高、采收成本低、安全性高、劳动强度低、采收效率高、产品成活率高的优点,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目前蛏类采收困难的现状,在今后产品商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蛏类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贝类采收机械,具体涉及一种蛏类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属于贝类采收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蛏类养殖大国,2019年,全国蛏类海水养殖面积4.45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86.93万吨,主要为陆基池塘和海域滩涂养殖模式。目前池塘、滩涂蛏类采收主要采用手工挖采,不仅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而且生产效率低,且底泥深处大规格蛏类采收困难,造成采收不彻底,蛏壳破损率高,且在后期产品蛏冲洗过程中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产品蛏损耗率过高,采收成本居高不下。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的几种蛏类采收工具,结构简单,依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捕效率有待提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蛏类采收困难的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蛏类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机械化程度高、采收成本低、安全性高、劳动强度低、采收效率高、产品成活率高的优点,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目前蛏类采收困难的现状,在今后产品商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r>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蛏类采收装置,主体为机壳(1),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机壳(1),包括顶盖(1-1)、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三者固定连接成前端开口、后端开口、底部开口的壳体;所述的顶盖,为长方形的板体;所述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且位置相互对称的板体,由上至下包括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侧壁为长方形、下侧壁为梯形;上侧壁的长边与顶盖长边的长度相同,两个上侧壁位于上方的长边分别与顶盖的两个长边对齐且固定连接在一起,下侧壁的下底长度大于上底的长度,上底与上侧壁长边的长度相同,两个下侧壁的上底分别与两个上侧壁位于下方的长边对齐且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体式的机壳;/n所述的机壳,顶部配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蛏类采收装置,主体为机壳(1),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机壳(1),包括顶盖(1-1)、左侧壁(1-2)和右侧壁(1-3),三者固定连接成前端开口、后端开口、底部开口的壳体;所述的顶盖,为长方形的板体;所述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且位置相互对称的板体,由上至下包括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侧壁为长方形、下侧壁为梯形;上侧壁的长边与顶盖长边的长度相同,两个上侧壁位于上方的长边分别与顶盖的两个长边对齐且固定连接在一起,下侧壁的下底长度大于上底的长度,上底与上侧壁长边的长度相同,两个下侧壁的上底分别与两个上侧壁位于下方的长边对齐且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体式的机壳;
所述的机壳,顶部配设有动力驱动装置;所述的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I(2)、发动机II(3)、振动电机(4)、减速器I(5)和减速器II(6),均安装在顶盖(1-1)的内表面上;
所述的机壳,底部配设有行动装置;所述的行动装置,包括位于前方的两个动力轮(7)、位于后方的两个滚轮(8)和两条履带(9);两个动力轮之间连接有一根传动轴I(7-1),两个滚轮之间也连接有一根传动轴II(8-1),传动轴I和传动轴II的长度相同且保证两个动力轮与两个滚轮分别前后相对称;前后相对称的动力轮、滚轮之间设置履带(9);所述的传动轴I,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环形的轴承I(7-2),轴承I位于动力轮的外侧且不超出传动轴I的端点,所述的传动轴II,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环形的轴承II(8-2),轴承II位于滚轮的外侧且不超出传动轴II的端点,位于同侧的轴承I和轴承II之间设置有一条U型钢(9-1);每条U型钢的开口端卡接且固定在位于同侧的轴承I和轴承II的外壁上,两条U型钢的平底端的外壁分别焊接在左侧壁(1-2)、右侧壁(1-3)的内壁底部且保证机壳运行时不拖底;所述的两个动力轮,其中一个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2)相连接,发动机I带动动力轮和传动轴I转动,进而带动履带旋转从而使装置行走;
所述的机壳,其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前方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为“日”字型钢质框架(1-4);所述的“日”字型钢质框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且相互平行的前梁、中梁和后梁,三者的顶端和末端分别设置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且相互平行的上梁和下梁,上梁/下梁与前梁/中梁/后梁相互垂直从而构成“日”字型,“日”字型钢质框架具有六个连接点,六个连接点均通过铆钉进行连接从而使“日”字型钢质框架的五条梁相互之间能够旋转;所述的“日”字型钢质框架,后梁固定在左侧壁/右侧壁的前棱的中下部;
所述的机壳,正前方设置有掘贝装置;所述的掘贝装置,包括两个能够顺时针旋转的掘贝轮I(10)和两个能够逆时针旋转的掘贝轮II(11),由左至右依次分布在机壳的前方;所述的掘贝轮I和掘贝轮II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均包括一根竖向设置的轴杆和均匀分布在轴杆上的多个挖掘叶片,挖掘叶片整体为弧形板体,其长边与轴杆的长度相同,长边与轴杆对齐后固定在轴杆上从而形成挖掘叶片;从左至右的四个掘贝轮的轴杆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形的轴承III且两端均落在轴承III的外部,位于上方的四个轴承III的外壁焊接有一根钢质横杆A,位于下方的四个轴承III的外壁也焊接有一根钢质横杆B,钢质横杆A/B将位于上方/下方的四个轴承III连接和固定起来,上下两根钢质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焊接在位于左右侧壁前方的两个“日”字型钢质框架(1-4)的左右两个前梁的两端上,钢质横杆A的左/右端连接有一根气压杆,气压杆的另一端和左/右侧壁的上棱相连接,气压杆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I相连接,发动机II给气压杆提供动力促使气压杆伸缩,随着气压杆的伸缩上下升降带动四个掘贝轮上下升降;两个掘贝轮I(10),其轴杆顶端分别通过输送带与减速器II相连接,减速器II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I相连接,发动机II经过减速器II再通过输送带带动两个掘贝轮I顺时针旋转;两个掘贝轮II(11),其轴杆顶端分别通过输送带与减速器I相连接,减速器I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相连接,发动机I经过减速器I再通过输送带带动两个掘贝轮II逆时针旋转;
所述的机壳配设有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包括传送带I(12)和传送带II(13):所述的传送带I配设有位于前方和后方的两条传送轴I,位于后方的传送轴I位置高于位于前方的传送轴I,两条传送轴I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形的轴承IV,轴承IV不超出传送轴I的端点,位于前方的传送轴I的两个轴承IV的外壁分别焊接在钢质横杆B的外壁上,位于后方的传送轴I的两个轴承IV分别焊接在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内壁底部、紧邻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前棱且位置高于动力轮及轴承I;所述的传送带II配设有位于前方和后方的两条传送轴II,两条传送轴I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形的轴承V,轴承V不超出传送轴II的端点,位于前方的传送轴II的两个轴承V分别焊接在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内壁底部、位于轴承IV后方且紧邻轴承IV,位于后方的传送轴II的两个轴承V分别焊接在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内壁中上部且紧邻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后棱;所述的传送带I和传送带II,分别通过输送带与减速器II相连接,减速器II再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I相连接,发动机II经过减速器II再通过输送带带动传送带I和传送带II顺时针旋转;所述的传送带II上均匀的分布有微孔(13-1),传送带II上每隔一段距离竖向的设置有一块挡板(13-2),挡板的长边固定在传送带II上,且板面与传送带II的走向相垂直;
所述的机壳配设有清刷装置,清刷装置包括毛刷I(14)和毛刷II(15),形状相同,均包括一根主杆和均匀分布在主杆上的刷体:所述的毛刷I为两根,相互平行的设置在传送带I的上方,两根毛刷I的主杆横向设置且均与传送带I传送方向相垂直,一根毛刷I位于另一根毛刷I的正上方,上下设置的两根毛刷I的主杆,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形的轴承VI,轴承VI不超出毛刷I主杆的端点,位于同一侧的上下设置的两个轴承VI由上至下的焊接在位于同侧的“日”字型钢质框架(1-4)的中梁上;所述的毛刷II为多个,相互平行的沿着传送带II传送方向设置在传送带II的上方,多根毛刷II的主杆横向设置且均与传送带II传送方向相垂直,多根沿着传送带II传送方向设置的毛刷II的主杆,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圆形的轴承VII,轴承VII不超出毛刷II主杆的端点,位于同一侧的轴承VII沿着传送带II传送方向焊接在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内壁上;所述的毛刷I,其主杆的一端配设有滚轴A且滚轴A位于轴承VII的内侧,毛刷I的滚轴A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相连接,发动机I经过输送带带动毛刷I逆时针旋转;所述的毛刷II,其主杆的一端配设有滚轴B且滚轴B位于轴承VII的内侧,毛刷II的滚轴B通过输送带与发动机II相连接,发动机II通过输送带带动毛刷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凡光张天文刘恩孚刘广斌孙铭郭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