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
技术介绍
亥姆霍兹线圈主要应用在各研究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做物质磁性或检测实验的场合,其主要用途有:产生标准磁场;地球磁场的抵消与补偿、地磁环境模拟、霍尔探头和各种磁强计的定标等。当亥姆霍兹线圈的供电电源为直流恒流电源,那么产生的磁场为直流磁场,反之当供电电源为交流恒流电源产生的磁场就是交流磁场。目前直流恒流电源有很多选择,而交流恒流电源基本需要特殊定制,目前用于测试用的交流恒流大电源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它是一种能够接收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并且输出频率范围为0.1Hz~10Hz、输出电流范围为0A~±100A的方波大电流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包括:直流可调电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辅助电源;直流可调电源的一端与交流电网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一端电性连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n直流可调电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辅助电源;/n直流可调电源的一端与交流电网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一端电性连接;单向全桥电路的另一端作为方波电流的输出端;/n交流输入经过直流可调电源变换为稳定的直流可调电流,再由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实现极性切换,最后得到所需要的方波电流;/n辅助电源的一端与交流电网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n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电性连接;/n控制电路接受上位机的控制指令,生成两路互补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通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流可调电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辅助电源;
直流可调电源的一端与交流电网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一端电性连接;单向全桥电路的另一端作为方波电流的输出端;
交流输入经过直流可调电源变换为稳定的直流可调电流,再由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实现极性切换,最后得到所需要的方波电流;
辅助电源的一端与交流电网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电性连接;
控制电路接受上位机的控制指令,生成两路互补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通过驱动电路进行隔离、放大后控制单相全桥逆变电路中的功率开关管,输出相应频率和幅值的方波电流;方波电流通过采样输入至控制电路,形成闭环反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包括:压敏电阻MOV、功率开关管Q1~Q4;电阻R1~R8、二极管D1~D4、电容C1~C6;功率开关管Q1、Q2和功率开关管Q3、Q4各自组成一个桥臂;电阻R5的两端与功率开关管Q1的栅极和源极相连;电阻R6的两端与功率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相连;电阻R8的两端与功率开关管Q2的栅极和源极相连;电阻R7的两端与功率开关管Q4的栅极和源极相连;电阻R1和电容D1并联;电阻R2和电容D2并联;电阻R3和电容D3并联;电阻R4和电容D4并联;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容C5的一端相连;电容C5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相连;电容C1与压敏电阻MOV并联;
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容C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容C6的一端相连;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相连;电容C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电性连接;压敏电阻MOV的两端作为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输入端;功率开关管Q1~Q4的栅极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斜对角的两只功率开关管同时导通和关断,同一桥臂的上管和下管轮流导通,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四只功率开关管,得到正、负幅值对称的方波电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试的低频方波电流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电阻R9-R18、电容C7-C8、二极管D5-D6、光电耦合器U2、U4、与非门U1A-U1D、或非门U3C-U3D、三极管Q5、Q6;
控制芯片的I/O口AIN与电阻R12的一端连接;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9的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2的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接供电电源;光电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中,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接供电电源;电阻R10的一端与与非门U1A的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并同时连接至与非门U1D的其中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1A的输出端与与非门U1C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与非门U1C的输出端与或非门U3D的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或非门U3D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电阻R11的一端电性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与电阻R17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另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8的一端作为控制电路的一个中间输出端AOUT;
控制芯片的I/O口BIN与电阻R18的一端连接;R1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阻R16的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4的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接供电电源;光电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中,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供电电源;电阻R14的一端与与非门U1B的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并同时连接至与非门U1C的另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1B的输出端与与非门U1D的另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与非门U1D的输出端与或非门U3C的一个输入端电性连接;或非门U3C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6的负极、电阻R15的一端电性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电性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R15的另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一端作为控制电路的另一个中间输出端BOUT;
中间输出端AOUT与比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盖忠伟,魏彦,王俊炎,吴小丽,张家贵,苏锦宏,程林林,雷元林,何锦坤,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杭久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