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祯辉专利>正文

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3588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包括一储水瓶、一聚气管、一进气管及一微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储水瓶,包含一瓶身与一瓶盖及共同界定的一容室。该聚气管一端穿伸瓶盖容置于容室内。由上述构件的组成,环境空气被进气管引入经由微气泡产生器调整成微气泡并搅动容室内的储水,使其形成水蒸气(助燃气体)并蓄积于容室顶端,提供连接瓶盖上蒸气管接孔的内燃机取得,用以提升内燃机的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助燃设备相关的
,特别是一种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
技术介绍
坊间内燃机(尤指引擎)主要用来提供动能,其作动能量来自于石化燃料的燃烧爆炸,使内燃机的曲轴箱的活塞可产生往复运动,但受到气燃比的变化与积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内燃机会有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且其废气排出时因废气内含气化的水、油离分子等杂质,这些水、油离分子不仅会使内燃机产生积碳,当废气排入空气中,更会造成空气污染等问题。先前技艺中的内燃机运作,皆是借由预设比例的燃油与空气混合后,经由燃烧转换形成推动的动力。而一般助燃的空气多取自环境中的空气,且燃油的燃烧受空气影响甚巨。因此,若能改善进气空气中助燃气体的含量,将有助于改善油气混合的效果,提升内燃机燃油的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先前技艺的问题与缺失,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借由结构的创新设计,解决上述先前技艺的缺失。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的方案一,包括:一储水瓶,包含可相互锁合与分离的一瓶身、一瓶盖及共同界定于该瓶身内的一容室,且具有一贯穿该瓶盖形成的蒸气管接孔;一聚气管,容置于该容室内,顶、底两端分别顶抵该瓶盖与该瓶身;一进气管,穿伸该瓶盖固设于顶、底两端,连通该储水瓶内、外部,且其中一端穿伸该聚气管置于该容室底部;以及一微气泡产生器,与该进气管一末端连接,容置于该容室底部。r>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的方案二,包括:一储水瓶,包含可相互锁合与分离的一瓶身、一瓶盖及共同界定于该瓶身内的一容室,且具有一贯穿该瓶盖形成的蒸气管接孔;一聚气管,仿文氐管的轮廓容置于该容室内,顶、底两端分别顶抵该瓶盖与该瓶身;以及一进气管,穿伸该瓶盖固设于顶、底两端,连通该储水瓶内、外部,且其中一端穿伸该聚气管置于该容室底部。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包括一储水瓶、一聚气管、一进气管、及一微气泡产生器;其中,该储水瓶,包含一瓶身与一瓶盖及共同界定的一容室。该聚气管一端穿伸瓶盖容置于容室内。由上述构件的组成,环境空气被进气管引入经由微气泡产生器调整成微气泡并搅动容室内的储水,使其形成水蒸气(助燃气体)并蓄积于容室顶端,提供连接瓶盖上蒸气管接孔的内燃机取得,用以提升内燃机的燃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局部构件分解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A-A剖线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局部构件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局部构件分解剖面示意图(一)。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局部构件分解剖面示意图(二)。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动示意图(一)。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动示意图(二)。图10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作动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局部构件剖面示意图。图中标记对应的名称:10…储水瓶12…瓶身122…容室124…瓶口14…瓶盖142…定位槽144…防滑纹146…蒸气管接孔20、20’…聚气管22、22’…通道30…水位探棒单元32…第一负极探棒34…第二负极探棒36…共线正极探棒50…进气管60…补水管62…塞件81…第一三通管82…第二三通管832…第一分流管834…第二分流管84…调压阀85…电磁调压阀200…储水202…水蒸气301…微气泡302…微细气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请参照相关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实施例,为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以下相同组件是采相同符号标示说明。请参阅图1至4所示,本专利技术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包括一储水瓶10、一聚气管20、一水位探棒单元30、一进气管50、一补水管60及一微气泡产生器70。上述储水瓶10,包含可相互螺锁与分离的一瓶身12及一瓶盖14。所述瓶身12,内部具有一容室122及一连通瓶身12外部与容室122的瓶口124。所述瓶盖14,是对应瓶口124锁设于瓶身12外周侧,选择性封闭瓶口124与外部连通的截面,使容室122形成密闭空间。该瓶盖14,具有一定位槽142(如图3所示)、一防滑纹144及一蒸气管接孔146。前述定位槽142,是凹陷形成于瓶盖14朝下端面的穹顶,且呈一环状轮廓。前述防滑纹144,是形成于瓶盖14圆周外侧面。前述蒸气管接孔146,是顶底贯穿瓶盖14形成。实施时,蒸气管接孔146透过一管线与内燃机的进气岐管连接(图中未示,先前技艺)。上述聚气管20,容置于瓶身12的容室122内,其轮廓为一中空的管状体,且一端插入瓶盖14的定位槽142中,另一端抵接于瓶身12容室122底端,且径向贯穿有复数连通聚气管20内、外侧的通道22。上述水位探棒单元30,提供外部的水位警示器电气连接(图中未示,先前技艺),其包含一第一负极探棒32、一第二负极探棒34及一共线正极探棒36。所述第一、二负极探棒32、34及共线正极探棒36穿伸固设于瓶盖14顶、底两端,并于瓶盖14锁合于瓶身12的同时,使第一、二负极探棒32、34及共线正极探棒36同一末端,配置于储水瓶10(容室122)不同深度。实施时,第一、二负极探棒32、34及共线正极探棒36其配置深度,由深至浅的顺序为共线正极探棒36、第二负极探棒34及第一负极探棒32。上述进气管50,穿伸固设于瓶盖14顶、底两端,且连通储水瓶10内、外部,并于瓶盖14锁合于瓶身12的同时,一端穿伸聚气管20置于储水瓶10(容室122)底部。实施时,进气管50于瓶盖14外侧端可与一空气滤清器连接(图中未示,先前技艺),确保环境空气的干净。上述补水管60,穿伸固设于瓶盖14顶、底两端,且选择性的连通储水瓶10内、外部;常态下补水管60会被一塞件62封闭。上述微气泡产生器70,与进气管50一末端连接,容置于储水瓶10(容室122)底部,将经进气管50进入的环境空气转换成微气泡释放于容室122。请参阅图5至7所示,是本专利技术聚气管20’另一实施例;其中,聚气管20’为一文氐管轮廓的中空管状体,且管身中段的径管小于两端口的管径。实施时,聚气管20’一端插入瓶盖14的定位槽142中,另端抵接于瓶身12容室122底端,且径向贯穿有复数连通聚气管20内、外侧的通道22’。上述即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各部构件及组装方式的介绍,再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动特点介绍如下。请参阅图8、9所示,将本专利技术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配合内燃机(图中未示)使用时,先透过补水管60注入预设公升数的储水200于储水瓶10容室122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储水瓶,包含可相互锁合与分离的一瓶身、一瓶盖及共同界定于该瓶身内的一容室,且具有一贯穿该瓶盖形成的蒸气管接孔;/n一聚气管,容置于该容室内,顶、底两端分别顶抵该瓶盖与该瓶身;/n一进气管,穿伸该瓶盖固设于顶、底两端,连通该储水瓶内、外部,且其中一端穿伸该聚气管置于该容室底部;以及/n一微气泡产生器,与该进气管一末端连接,容置于该容室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储水瓶,包含可相互锁合与分离的一瓶身、一瓶盖及共同界定于该瓶身内的一容室,且具有一贯穿该瓶盖形成的蒸气管接孔;
一聚气管,容置于该容室内,顶、底两端分别顶抵该瓶盖与该瓶身;
一进气管,穿伸该瓶盖固设于顶、底两端,连通该储水瓶内、外部,且其中一端穿伸该聚气管置于该容室底部;以及
一微气泡产生器,与该进气管一末端连接,容置于该容室底部。


2.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储水瓶,包含可相互锁合与分离的一瓶身、一瓶盖及共同界定于该瓶身内的一容室,且具有一贯穿该瓶盖形成的蒸气管接孔;
一聚气管,仿文氐管的轮廓容置于该容室内,顶、底两端分别顶抵该瓶盖与该瓶身;以及
一进气管,穿伸该瓶盖固设于顶、底两端,连通该储水瓶内、外部,且其中一端穿伸该聚气管置于该容室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混合动力增程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聚气管与该容室底部抵接处,径向贯穿有复数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混合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祯辉
申请(专利权)人:谢祯辉兴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