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3554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3
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包括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单片机和自毁模块,当单片机采集到锂电池组总压已达到过充保护电压时,下发指令给前端保护芯片输出驱动信号关闭充电MOS管,若前端保护芯片检测到充电器已连接,且仍旧采集到充电电流,则判断为充电MOS管失效短路,将MOS管短路信息反馈至单片机。单片机输出自毁驱动信号,驱动P+端与电池B‑导通,使保险丝迅速烧毁,切断锂电池组正极回路,保证锂电池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
本技术涉及MOS管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锂电池保护板中普遍使用MOS管作为充放电回路的开关器件,电动车锂电池组中充放电MOS管容易被高压击穿而短路,实际中,锂电池组因MOS管被击穿后短路,会导致过充进而造成锂电池组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的情况。目前针对该现象主流的措施是保护MOS管不被击穿,如采用更高耐压的MOS管,使用与锂电池组通讯协议一致的专用充电器,在MOS管两端增加稳压管等。这些方案往往治标不治本,不能完全保护MOS管,无法完全确保MOS管不被击穿,当MOS管失效时也无法保护锂电池组不会被过充。MOS管一般占据保护板成本三分之一,使用高耐压的MOS管和增加稳压管带来更高的成本;再有,当前耐压等级无法准确定义,电动车市场上目前没有统一的充电协议,使用专用的充电器也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且无法确保用户不会误使用其他品牌充电器对锂电池组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来解决,接下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阐述。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包括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连接状态;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是否存在充电电流;单片机,内设逻辑控制程序,与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还包括有连接在锂电池组和锂电池组输出端之间的自毁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R2、R3,电阻R1一端连接至锂电池组总正B+端,电阻R3一端接地,电阻R3与接地点之间的节点还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连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3、接地点间的节点连接有电容C1,电阻R2、R3间的节点设有SVCMP端口;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4、R5、R6,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栅极连接单片机以获取单片机输出的KILLME自毁信号,源极连接至电阻R4、R5间的节点,电阻R4连接至MOS管Q1的源极,电阻R6接地,电阻R5、R6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漏极连接至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源极接地;在锂电池组总正B+端与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间设置有保险丝F1。自毁电路工作逻辑是,当单片机采集到锂电池组总压已达到过充保护电压时,下发指令给前端保护芯片输出驱动信号关闭充电MOS管,若前端保护芯片检测到充电器已连接,且仍旧采集到充电电流,则判断为充电MOS管失效短路,将MOS管短路信息反馈至单片机。单片机输出自毁驱动信号,驱动P+端与电池B-导通,使保险丝迅速烧毁,切断锂电池组正极回路,保证锂电池组安全。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和锂电池组总正B+端间增加了一个保险丝F1,同时在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设计了一个自毁电路,当锂电池组发生充放电MOS管失效短路,且充电器继续对锂电池组进行充电,存在过充的可能性时,软件控制自毁电路工作,正极放电回路中的保险丝烧毁,锂电池组无法继续进行充放电动作,确保锂电池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来做详细地阐述。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包括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连接状态;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是否存在充电电流;单片机,内设逻辑控制程序,与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做进一步阐述。还包括有连接在锂电池组和锂电池组输出端之间的自毁模块,参考附图1,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R2、R3,电阻R1一端连接至锂电池组总正B+端,电阻R3一端接地,电阻R3与接地点之间的节点还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连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3、接地点间的节点连接有电容C1,电阻R2、R3间的节点设有SVCMP端口;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4、R5、R6,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栅极连接单片机以获取单片机输出的KILLME自毁信号,源极连接至电阻R4、R5间的节点,电阻R4连接至MOS管Q1的源极,电阻R6接地,电阻R5、R6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漏极连接至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源极接地;在锂电池组总正B+端与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间设置有保险丝F1。当电阻R1、R2、R3分压后,若在SVCMP端口达到锂电池组所设的过充保护电压时,单片机下发指令让前端保护芯片驱动充电MOS管关闭,基于
技术介绍
的描述,若充电MOS管被击穿,锂电池组因MOS管被击穿后短路,会导致过充进而造成锂电池组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下,若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检测到充电器处于连接状态,且充电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无充电电流时,才表明充电MOS管已被关闭;若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检测到充电器处于连接状态,且充电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依旧存在充电电流时,则表明充电MOS管已失效短路了,此时前端保护芯片反馈充电MOS管失效信息,触发单片机输出KILLME自毁信号。KILLME自毁信号驱动MOS管Q1导通,MOS管Q1导通后,总电压经电阻R1、R2、R3、R5、R6分压后驱动MOS管Q2导通,此时,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相当于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也即锂电池组总正B+端经保险丝F1后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造成锂电池组短路,瞬间将保险丝烧毁,进而确保锂电池组不会因为充电MOS管失效短路而继续充电,避免造成过充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不同电压平台的锂电池组需要使用对应电压平台充电器充电,若不注意到这一点,可能会使用高电压平台的充电器对低电压平台的锂电池进行充电,造成高压击穿MOS管,基于充电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充电时可能会有高压脉冲出现,也会击穿MOS管;基于此,锂电池组的工作电压在为12V~72V,也兼容各款前端保护芯片,适用于磷酸铁锂、锰铁锂、三元锂电池等。本技术在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和锂电池组总正B+端间增加了一个保险丝F1,同时在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设计了一个自毁电路,当锂电池组发生充放电MOS管失效短路,且充电器继续对锂电池组进行充电,存在过充的可能性时,软件控制自毁电路工作,正极放电回路中的保险丝烧毁,锂电池组无法继续进行充放电动作,确保锂电池组安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包括:/n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连接状态;/n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是否存在充电电流;/n单片机,内设逻辑控制程序,与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n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有连接在锂电池组和锂电池组输出端之间的自毁模块;/n自毁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R2、R3,电阻R1一端连接至锂电池组总正B+端,电阻R3一端接地,电阻R3与接地点之间的节点还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连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3、接地点间的节点连接有电容C1,电阻R2、R3间的节点设有SVCMP端口;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4、R5、R6,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栅极连接单片机以获取单片机输出的KILLME自毁信号,源极连接至电阻R4、R5间的节点,电阻R4连接至MOS管Q1的源极,电阻R6接地,电阻R5、R6间的节点连接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漏极连接至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源极接地;在锂电池组总正B+端与锂电池组输出正极P+端间设置有保险丝F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组MOS管失效保护系统,包括:
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充电器的连接状态;
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用于获取是否存在充电电流;
单片机,内设逻辑控制程序,与充电器连接检测模块、充电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连接在锂电池组和锂电池组输出端之间的自毁模块;
自毁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1、R2、R3,电阻R1一端连接至锂电池组总正B+端,电阻R3一端接地,电阻R3与接地点之间的节点还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连接至锂电池组总负B-端;电阻R1、R2之间的节点与电阻R3、接地点间的节点连接有电容C1,电阻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海兴李明钧郝玉良周建中胡中鲤沈小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帅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