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334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包括: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腰梁,所述腰梁上设置有连接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通过设置的大跨度桁架,可大量减少逆作区桩基数量,以达到减少逆作区桩基施工成本及周期、降低施工难度;对比常规逆作法项目采用钢管柱或格构柱作为施工阶段承重构件的做法,本新型专利在逆作区的首层大跨度桁架为顺做,可准确定位放线施工,避免本产品中临时格构柱在水下灌注砼的桩内定位偏差问题,因此可确保施工精度,避免现场钢结构竖向承重构件的除锈工作,结构构件的耐久性更有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
技术介绍
逆作法是目前深基坑支护中广为使用的基坑支护形式,采用主体结构作为水平传力构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采用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逆作区的临时支撑柱,一般设计为与主体结构柱共用,基坑支护施工时,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成孔,地下室高度范围内放钢管或格构柱作为承重竖向构件。总体而言,这种常规的支护结构竖向承重构件存在问题:施工周期长,施工精度难以把控,梁柱节点施工质量不好控制,钢柱的锈蚀难以清除干净,影响其作为主体结构柱的受力性能及耐久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包括:支护桩,所述支护桩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腰梁,所述腰梁上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区楼层梁;竖向承重机构,所述竖向承重机构包括若干组顺作结构柱、若干组逆作结构柱和若干组钢管斜腹杆,若干组所述顺作结构柱分别与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区楼层梁连接,若干组所述逆作结构柱分别与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区楼层梁连接;以及背顶区,所述背顶区通过连接机构和支护桩的一侧外表面连接。优选的,所述顺作结构柱设置在桁架上弦杆靠近背顶区的一侧,所述逆作结构柱设置在桁架上弦杆靠近腰梁的一侧,所述钢管斜腹杆的两端分别与桁架上弦杆和桁架下弦杆连接。优选的,若干组所述腰梁的一侧外表面分别与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区楼层梁连接。优选的,所述钢管斜腹杆与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结构柱的连接处均预埋有一号H型钢骨和二号H型钢骨,所述桁架下弦杆上设置有连接插板,所述钢管斜腹杆焊接在连接插板上。优选的,所述钢管斜腹杆与腰梁的连接处设置有预埋件和结点连接板,所述一号H型钢骨和二号H型钢骨上均设置有若干组螺栓钉。优选的,所述逆作区楼层梁上设置有若干组楼层梁面筋和若干组楼层梁底筋,所述腰梁中设置有若干组抗剪钢筋。优选的,所述支护桩的顶端外表面设置有冠梁,所述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和逆作区楼层梁均安装在背顶区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的大跨度桁架,可大量减少逆作区桩基数量,以达到减少逆作区桩基施工成本及周期、降低施工难度;2、对比常规逆作法项目采用钢管柱或格构柱作为施工阶段承重构件的做法,本新型专利在逆作区的首层大跨度桁架为顺做,可准确定位放线施工,避免本产品中临时格构柱在水下灌注砼的桩内定位偏差问题,因此可确保施工精度,避免现场钢结构竖向承重构件的除锈工作,结构构件的耐久性更有保障;3、首层大跨度桁架的斜腹杆及不作为永久承重柱的竖杆,均采用钢管受力,在主体结构施工至底板后,拆除后可回收重复利用,实现低碳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中竖向承重机构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中钢管斜腹杆的局部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中预埋件的局部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中腰梁的局部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中取消钢管斜腹杆的局部结构图。图中:1、支护桩;2、腰梁;3、冠梁;4、背顶区;5、顺作结构柱;6、桁架下弦杆;7、桁架上弦杆;8、钢管斜腹杆;9、逆作结构柱;10、逆作区楼层梁;11、一号H型钢骨;12、二号H型钢骨;13、连接插板;14、螺栓钉;15、结点连接板;16、预埋件;17、楼层梁面筋;18、楼层梁底筋;19、抗剪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6所示,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包括:支护桩1,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腰梁2,腰梁2上设置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竖向承重机构,竖向承重机构包括若干组顺作结构柱5、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和若干组钢管斜腹杆8,若干组顺作结构柱5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连接,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连接;以及背顶区4,背顶区4通过连接机构和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连接。形成桁架上下弦杆的地下室首层及地下一层梁、形成桁架竖腹杆的主体结构柱,包括形成桁架斜腹杆的钢管;采用增设临时钢斜杆形成的桁架受力体系,使主体结构作为基坑支护传力结构的施工阶段允许跨度加大,并可减少支护桩的施工周期及土建成本。在基坑支护施工阶段,以主体地下室作为水平传力构件,为避免施工半逆作区桩基的施工难度及减少施工周期,在地下一层逆作区主体结构框架内设置斜杆,使一层及地下一层主体结构在逆作区形成桁架结构受力体系。顺作结构柱5设置在桁架上弦杆7靠近背顶区4的一侧,逆作结构柱9设置在桁架上弦杆7靠近腰梁2的一侧,钢管斜腹杆8的两端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和桁架下弦杆6连接。若干组腰梁2的一侧外表面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连接。钢管斜腹杆8与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结构柱9的连接处预埋有一号H型钢骨11和二号H型钢骨12,桁架下弦杆6上设置有连接插板13,钢管斜腹杆8焊接在连接插板13上。钢管斜腹杆8与桁架下弦杆6的夹角宜控制在35°~55°范围内。钢管斜腹杆8与腰梁2的连接处设置有预埋件16和结点连接板15,一号H型钢骨11和二号H型钢骨12上均设置有若干组螺栓钉14。逆作区楼层梁10上设置有若干组楼层梁面筋17和若干组楼层梁底筋18,腰梁2中设置有若干组抗剪钢筋19。楼层梁面筋17和楼层梁底筋18采用植筋方式锚入支护桩1,在腰梁2全长范围内,梁高度中部,另采用植筋方式施工抗剪钢筋19。支护桩1的顶端外表面设置有冠梁3,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均安装在背顶区4上。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使用的时候,逆作区主体结构框架内设置钢管斜腹杆8,形成竖向承重机构,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均传递至两侧的支护桩1及顺作区的主体结构背顶区4上,待首层及地下一层地下室逆作区(半逆作区)主体结构达到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再向下逐层开挖并逆作施工地下室梁板,直至基础底板层施工完成;通过设置的大跨度桁架,通过设置的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可大量减少逆作区桩基数量,以达到减少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护桩(1),所述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腰梁(2),所述腰梁(2)上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n竖向承重机构,所述竖向承重机构包括若干组顺作结构柱(5)、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和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均与连接机构连接;以及/n背顶区(4),所述背顶区(4)通过连接机构和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护桩(1),所述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腰梁(2),所述腰梁(2)上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
竖向承重机构,所述竖向承重机构包括若干组顺作结构柱(5)、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和若干组逆作结构柱(9)均与连接机构连接;以及
背顶区(4),所述背顶区(4)通过连接机构和支护桩(1)的一侧外表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顺作结构柱(5)设置在桁架上弦杆(7)靠近背顶区(4)的一侧,所述逆作结构柱(9)设置在桁架上弦杆(7)靠近腰梁(2)的一侧,所述钢管斜腹杆(8)的两端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和桁架下弦杆(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以回收的逆作区结构竖向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腰梁(2)的一侧外表面分别与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6)和逆作区楼层梁(1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农超邢琦李远辉谭炘博刘付兴旺刘伟文梁圣杰秦滢淼卢从文
申请(专利权)人: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