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复合保暖絮片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纤维/微米纤维复合高强保暖絮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纺织保暖材料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天然纤维保暖絮片和合成纤维保暖絮片由于其蓬松的立体结构和多孔结构,可以存储一定的静止空气,具有保暖性能。但这一类纤维保暖絮片由于孔径较大,易引起空气流动造成热量的流失,使纤维絮片的保暖性能下降。同时,此类纤维絮片保暖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通过增加厚度和重量的方式,从而给穿着者带来笨重、行动不便的问题。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直径细、孔径小、孔隙率高、轻质等优点,在防寒保暖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静电纺纳米纤维通常是无规沉积形成致密纤维膜,其厚度多在1mm以下,无法满足保暖絮片对压缩回弹性和拉伸强度的要求,极大影响了其在防寒保暖领域的实际应用。目前,已有相关技术人员在本领域做了一些研究。专利CN201010144908.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与熔融纺丝法相结合,实现微米纤维和纳米纤维混合,得到了二维膜状的微米纤维和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但该膜不具备压缩回弹性,无法满足保暖材料的使用需求。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风给棉装置(1),微风给棉装置(1)通过低阻管道(3)连接罩斗(19),罩斗(19)内设有双流道喷丝板(8),双流道喷丝板(8)内的流道一(15)、流道二(16)各通过输液管道连接至相应的抽液泵(17)和储液罐(18),流道一(15)与双流道纺丝板(8)下方的静电纺丝喷口(10)连通,流道二(16)与双流道纺丝板(8)下方的静电喷雾喷口(9)连通,双流道喷丝板(8)与高压电源(11)连接;罩斗(19)的下方设有传送带(12),传送带(12)的终点端连接镂空网格接收基材(14),镂空网格接收基材(14)内设有加热装置(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风给棉装置(1),微风给棉装置(1)通过低阻管道(3)连接罩斗(19),罩斗(19)内设有双流道喷丝板(8),双流道喷丝板(8)内的流道一(15)、流道二(16)各通过输液管道连接至相应的抽液泵(17)和储液罐(18),流道一(15)与双流道纺丝板(8)下方的静电纺丝喷口(10)连通,流道二(16)与双流道纺丝板(8)下方的静电喷雾喷口(9)连通,双流道喷丝板(8)与高压电源(11)连接;罩斗(19)的下方设有传送带(12),传送带(12)的终点端连接镂空网格接收基材(14),镂空网格接收基材(14)内设有加热装置(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阻管道(3)内设有气流调节风机A(2);所述罩斗(19)内双流道喷丝板(8)的上方设有梯形短纤缓冲储存箱(4),梯形短纤缓冲储存箱(4)内设有镂空隔板(5),镂空隔板(5)与梯形短纤缓冲储存箱(4)的底部之间设有气流调节风机B(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喷口(10)与静电喷雾喷口(9)平行,所述罩斗(19)的底部开口与静电纺丝喷口(10)/静电喷雾喷口(9)之间的夹角为15°~90°;所述静电纺丝喷口(10)、静电喷雾喷口(9)均包括多个针头,两种针头交错排列,两者的喷头总数量为4~64个,喷丝孔的直径为0.1~2mm,针头的间距为20~90mm;流道一(15)、流道二(16)的直径为2~7mm,长度为7~30cm,流道一(15)/流道二(16)通过分流道与静电纺丝喷口(10)/静电喷雾喷口(9)连接,流道一(15)/流道二(16)与分流道的总长度为20~50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13)为微波加热设备、红外发热设备、高温热轧设备、热风烘燥装置或超声波压纹设备中的一种或以上。
5.一种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纤维复合保暖絮片的制备装置,两个储液罐(18)内分别装有含有交联剂的聚合物溶液、粘合剂,在抽液泵(17)的作用下,聚合物溶液、粘合剂经过输液管道(7)进入双流道喷丝板(8)中,在高压电场作用下,聚合物溶液经流道一(15)从静电纺丝喷口(10)静电纺丝射出形成荷电射流并固化成纤维,粘合剂经流道二(16)从静电喷雾喷口(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司琪,田昱城,王赛,刘晓艳,张世超,印霞,丁彬,俞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