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169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一面为设计面,设计面为双光镜面,设计面包括离焦主区和加光子区,镜片本体几何中心位于离焦主区内,离焦主区光学中心和主区测试基准点与镜片本体几何中心重合,加光子区位于镜片本体下半部,加光子区上边缘为向上凸起弧形,加光子区顶部与几何中心距离不小于6mm,加光子区光学中心与子区测试基准点重合。本申请镜片下半部设置加光子区,在人眼视近时可大幅度减少调节,缓解视疲劳和减少调节痉挛;在镜片上半部通过周边光度补偿,使原本通过镜片周边入射的物体光线可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使视网膜周边物像形成近视性离焦,减少眼轴代偿性增长,实现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
本技术涉及近视镜片
,尤其涉及一种兼具周边近视性离焦和近用附加功能的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
技术介绍
普通的周边近视性离焦控制镜片,其原理是通过光学补偿使得通过镜片周边入射的光线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从而使得物象在视网膜周边成像形成近视性离焦,这种近视性离焦可以减少眼轴代偿性增长动作,从而有助于减缓眼轴增长速度以达到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目的。但传统的周边离焦镜片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近距离阅读的时候,使用者大量使用镜片的下半区,长时间的使用依然存在传统的调节痉挛的风险,而青少年近视人群普遍存在的调节滞后现象无法得到更多的缓解,传统的周边近视离焦镜片并没有直接针对近距离阅读时的晶状体、睫状肌调节需求做出针对性设计。而且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无论旋转对称设计还是非对称设计,其下半部分即便存在一定量的近视离焦补偿,往往也伴随存在较高的散光,在形成近距离注视时可能会影响佩戴者的使用依从性,从而影响近视防控效果。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镜片本体(1),所述镜片本体(1)的一面为设计面(2),所述设计面(2)为双光镜面,所述设计面(2)包括离焦主区(21)和加光子区(22),所述镜片本体(1)的几何中心(211)位于所述离焦主区(21)内,所述离焦主区(21)的光学中心和主区测试基准点均与所述镜片本体(1)的几何中心(211)重合,所述加光子区(22)位于所述镜片本体(1)的下半部,所述加光子区(22)的上边缘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所述加光子区(22)的顶部与所述几何中心(211)的距离不小于6mm,加光子区的光学中心(221)与子区测试基准点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镜片本体(1),所述镜片本体(1)的一面为设计面(2),所述设计面(2)为双光镜面,所述设计面(2)包括离焦主区(21)和加光子区(22),所述镜片本体(1)的几何中心(211)位于所述离焦主区(21)内,所述离焦主区(21)的光学中心和主区测试基准点均与所述镜片本体(1)的几何中心(211)重合,所述加光子区(22)位于所述镜片本体(1)的下半部,所述加光子区(22)的上边缘为向上凸起的弧形,所述加光子区(22)的顶部与所述几何中心(211)的距离不小于6mm,加光子区的光学中心(221)与子区测试基准点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光子区的光学中心(221)位于所述几何中心(211)的下方,所述加光子区的光学中心(221)距离所述几何中心(211)8-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光子区(22)的上边缘半径为25-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焦复合型周边离焦近视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光子区(22)的屈光度比所述几何中心(211)位置的屈光度有+1.50~+2.50D的加光。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涛陈晓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