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及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118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8
本申请涉及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涉及风电齿圈渗氮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装件吊运;S2,预氧化;S3,氮气吹扫;S30,阶梯升温;S4,氨气吹扫;S5,升温渗氮;S50,炉气处理;S6,降温出炉;在对零件渗氮处理过程中,对零件进行预氧化,再通过持续注入氮气,将炉体内的空气排出,以此减少炉体在阶梯升温过程中的含氧量,从而控制零件在炉体内的氧化程度,降低零件在炉体内发生过度氧化的可能性;零件在经过预氧化后,零件表面生成氧化物,炉体内的氨气在注入后受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活性氮原子与零件表面氧化物接触后,由于零件表面含氧量增加,活性氮原子更容易渗透至零件内,进而提高零件在炉体内的渗氮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及设备
本申请涉及风电齿圈渗氮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及设备。
技术介绍
风电齿圈是一种用在风力发电行业中的零件,风电齿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渗氮是最后一道工序,通过渗氮提高零件的硬度,在完成渗氮后就完成零件的整个加工流程。公告号为CN102864408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风电齿圈的深层离子渗氮工艺,该工艺为风电齿圈工件装炉后随炉缓慢阶梯升温至520℃,再将氨气通入渗氮炉内,继续升温至530℃保温一端时间后,再降温至510℃保温,再缓慢降温至150℃,将风电齿圈出炉,完成渗氮。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渗氮工艺中,风电齿圈在阶梯升温至530℃过程中,风电齿圈的表面发生过度氧化,导致风电齿圈的整体品质降低甚至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风电齿圈在渗氮过程中的容易过度氧化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及设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及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装件吊运:打开炉盖,利用行车将零件吊入炉体内,再闭合炉盖;/nS2,预氧化:对炉体进行加热升温,升温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端时间,让零件表面发生氧化;/nS3,氮气吹扫:S2结束后,向炉体内通入氮气,同时将炉体内的炉气排出;/nS30,阶梯升温:在S3过程中,炉体内进行阶梯升温;/nS4,氨气吹扫:当S3中阶梯升温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端时间,在保温过程中,向炉体内注入氨气,同时排出炉体内炉气;/nS5,升温渗氮:S4结束后,继续对炉体进行升温,直到炉体内达到渗氮所需要的温度后维持炉体内恒温恒压,并持续对炉体内注入氨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装件吊运:打开炉盖,利用行车将零件吊入炉体内,再闭合炉盖;
S2,预氧化:对炉体进行加热升温,升温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端时间,让零件表面发生氧化;
S3,氮气吹扫:S2结束后,向炉体内通入氮气,同时将炉体内的炉气排出;
S30,阶梯升温:在S3过程中,炉体内进行阶梯升温;
S4,氨气吹扫:当S3中阶梯升温到一定温度后,保温一端时间,在保温过程中,向炉体内注入氨气,同时排出炉体内炉气;
S5,升温渗氮:S4结束后,继续对炉体进行升温,直到炉体内达到渗氮所需要的温度后维持炉体内恒温恒压,并持续对炉体内注入氨气;
S50,炉气处理:渗氮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在排出炉体的同时利用引燃组件将氢气燃烧;
S6,降温出炉:S5结束后,对炉体内降温,降温后,打开炉盖,利用行车将零件吊出炉体,完成渗氮。


2.一种实现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1)上的炉盖(11)以及放置在炉体(1)内的承料台(12),所述炉盖(11)上设有用于带动承料台(12)旋转的旋转机构(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现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2)包括旋转板(21),所述旋转板(21)转动连接在炉盖(11)的底壁上,所述旋转板(21)的侧面上设有用于悬吊承料台(12)的悬吊组件(3),所述炉盖(11)内设有驱动空腔(112),所述旋转板(21)上固定有旋转轴(22),所述旋转轴(22)的端壁伸入驱动空腔(112)内,所述驱动空腔(112)内设有用于驱动旋转轴(22)转动的驱动组件(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实现42CrMoA风电齿圈渗氮工艺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固定在炉盖(11)内顶壁上的驱动电机(41)和转动连接在炉盖(11)内顶壁上的驱动板(42),所述驱动电机(41)与所述驱动板(42)相连接,所述炉盖(11)的内底壁上分别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3)和复位杆(44),所述旋转轴(22)位于所述转动杆(43)和所述复位杆(44)之间,所述驱动板(42)的底壁上开设有驱动槽(422),所述转动杆(43)靠近所述驱动电机(41)的一端与所述复位杆(44)靠近所述驱动电机(41)的一端均伸入所述驱动槽(422)内,所述转动杆(43)伸入驱动槽(422)内的一端和所述复位杆(44)伸入所述驱动槽(422)内的一端均固定有驱动齿轮(431),所述驱动槽(422)的槽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宇能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