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及采用该LED灯的车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270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珠安装座,LED灯珠设于灯珠安装座的上表面,LED灯珠被罩在半球形透明LED灯罩内,半球形透明LED灯罩固定在灯珠安装座上,半球形透明LED灯罩使射向其的光形成漫反射;灯珠安装座下表面为面积至少达到40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及采用该LED灯的车牌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灯,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安装有该LED灯的车牌。
技术介绍
现有的LED灯大多从考虑调节其出光效果角度出发进行改进,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012818U、授权公告日为2019年6月21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LED灯丝,所述LED灯丝包括多个LED芯片,在LED灯丝的轴向方向上排成阵列且相互电性连接;两个导电电极,对应于所述阵列配置,每一个所述导电电极电性连接位于所述阵列一端的一个对应LED芯片;封体,涂布于所述阵列与两个所述导电电极的至少两侧,每一个所述导电电极的一部分会露在所述封体之外;以及其中,当LED灯丝放置在水平面上且LED灯丝底面与水平面平行,至少两个所述LED芯片相对于LED灯丝的轴线沿着轴向方向的排列或相对于所述水平面的排列是互不相同的。该技术通过调整LED芯片的排列,使LED灯丝具有多样的出光角度,从而达到出光均匀的效果。同时,现有的车辆号牌包括通常由铝、铁皮等材质制作而成的板材基体,在板材基体上成型一串符号(包括数字符号、字母符号以及文字符号等)以作为当前车辆的ID,利用车辆号牌上的符号就可以在相关数据库查找到与当前车辆唯一对应的车辆信息。现有的车辆号牌是以方便视觉识别为出发点来设计板材基体上的符号,因此,在每个符号上都覆盖具有吸光及发光效果的涂料,目的是在夜间光线昏暗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清楚识别车辆号牌上的所有符号,以应对交通突发状况。但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常规车辆号牌上的符号有较好的吸光及发光效果,导致车辆号牌上的序号有强烈的反光效果,再加上车辆号牌除序号外的区域也有一定的反光效果,导致了激光雷达或视频技术无法对车牌进行有效识别,或者需要较为复杂的算法才能去除光线的干扰以实现对车牌的有效识别。而无人驾驶车辆通常是利用激光雷达或视频技术来获取周围车辆的信息,从而实现路线规划,现有车辆号牌的强反光效果会妨碍无人驾驶车辆获取周围车辆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用于车辆号牌,从而降低现有车辆号牌上序号反光效果,使得序号更易于被识别的LED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珠安装座,LED灯珠设于灯珠安装座的上表面,LED灯珠被罩在半球形透明LED灯罩内,半球形透明LED灯罩固定在灯珠安装座上,半球形透明LED灯罩使射向其的光形成漫反射;灯珠安装座下表面为面积至少达到400mm2的吸光面,吸光面的中心设有安装底座,安装底座内设有穿线孔,导线位于该穿线孔内,导线的一端与LED灯珠相连,另一端露于安装底座外,用于与外部的LED驱动电路相连。优选地,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为磨砂面,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优选地,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覆盖有吸光层一,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优选地,在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设有N条向内凹陷的凹槽,N≥4,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其中,所有N条凹槽沿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的周向布置,每条凹槽沿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的径向布置。优选地,每条所述凹槽的宽度自最接近所述灯珠安装座下表面中心的位置开始逐渐增大。优选地,每条所述凹槽的槽底布置有多个吸光孔结构,每个吸光孔结构包括向内凹陷的弧面。优选地,所述弧面的外表面覆盖有吸光层二。优选地,所述灯珠安装座上表面的中心位置设有LED灯安装座,所述LED灯珠固定在LED灯安装座上;所述灯珠安装座的上表面还设有散热结构,散热结构被罩在所述半球形透明LED灯罩内,散热结构包括沿LED灯安装座周向布置的K1片主散热叶片,K1≥3,每片主散热叶片的一端与LED灯安装座相接,另一端沿径向延伸至所述灯珠安装座边缘位置;散热结构还包括子散热叶片,每片主散热叶片与K2片子散热叶片相接,K2≥3,每片子散热叶片的一端与当前的主散热叶片相接,另一端延伸至与周向上相邻子散热叶片的一端相接,该周向上相邻的子散热叶片的另一端与当前的主散热叶片在周向上相邻的主散热叶片相接。本技术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易识别防反光LED灯的车辆号牌,包括基体,基体上设有符号组,每个符号组由M个符号结构组成,M≥1;每个符号结构由多个上述的易识别防反光LED灯排列而成,易识别防反光LED灯排列形成的轨迹构成了当前符号结构所需要显示的符号。优选地,连接所有所述LED灯珠的导线经由继电器与电源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相连,继电器及电源电路模块设于所述基体内,电源电路模块的输入端车用供电输出相连或与供电模块相连,供电模块为设于所述基体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在所述基体表面设有光线感应器,光线感应器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本技术提供的一种LED灯具有吸光面,因而具有一定的吸光效果。将本技术应用在车辆号牌上并排列形成相应的符号后,在白天阳光较为强烈的情况下,降低符号的反光效果,使得符号更易于识别。并且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通过LED灯使得符号也能够得到有效识别,解决了无人驾驶中所应用的或在市政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图像识别技术无法对现有车牌进行有效识别的问题,极大推进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公开的散热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公开的吸光面的一种结构形式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公开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公开的槽底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公开的车辆号牌的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包括灯珠安装座1。本实施例中,灯珠安装座1为具有较大直径的圆形,从而使得该灯珠安装座1的上、下表面(尤其是下表面)的面积较大,至少达到400mm2。如图2所示,灯珠安装座1上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有LED灯安装座1-1。LED灯珠2固定在LED灯安装座1-1上。在灯珠安装座1的上表面设置散热结构8。散热结构8包括沿LED灯安装座1-1周向布置的4片主散热叶片8-1,每片主散热叶片8-1的一端与LED灯安装座1-1相接,另一端沿径向延伸至灯珠安装座1边缘位置。散热结构8还包括了子散热叶片8-2,本实施例中,每片主散热叶片8-1与6片子散热叶片8-2相接。每片主散热叶片8-1的两侧对称布置有3片子散热叶片8-2。每片子散热叶片8-2的一端与当前的主散热叶片8-1相接,另一端延伸至与周向上相邻子散热叶片8-2的一端相接。该周向上相邻的子散热叶片8-2的另一端与当前的主散热叶片8-1在周向上相邻的主散热叶片8-1相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有子散热叶片8-2构成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珠安装座(1),LED灯珠(2)设于灯珠安装座(1)的上表面,LED灯珠(2)被罩在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内,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固定在灯珠安装座(1)上,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使射向其的光形成漫反射;/n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为面积至少达到4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珠安装座(1),LED灯珠(2)设于灯珠安装座(1)的上表面,LED灯珠(2)被罩在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内,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固定在灯珠安装座(1)上,半球形透明LED灯罩(3)使射向其的光形成漫反射;
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为面积至少达到400mm2的吸光面,吸光面的中心设有安装底座(4),安装底座(4)内设有穿线孔,导线位于该穿线孔内,导线的一端与LED灯珠(2)相连,另一端露于安装底座(4)外,用于与外部的LED驱动电路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为磨砂面,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覆盖有吸光层一,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设有N条向内凹陷的凹槽(5),N≥4,从而形成所述吸光面,其中,所有N条凹槽(5)沿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的周向布置,每条凹槽(5)沿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的径向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凹槽(5)的宽度自最接近所述灯珠安装座(1)下表面中心的位置开始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凹槽(5)的槽底布置有多个吸光孔结构(5-1),每个吸光孔结构(5-1)包括向内凹陷的弧面(5-1-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易识别防反光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5-1-1)的外表面覆盖有吸光层二(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勇刚徐力平沈臻邱晓东郑文王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科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