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1304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含有强碱的乙醇溶液作为改性剂;(2)将茯苓总三萜按照料液比1:25~125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改性剂中,50~90℃下改性反应0.5~2.5小时,抽干溶剂后获得改性茯苓三萜粗品;(3)将步骤(2)中获得的改性茯苓三萜水沉降清洗,冻干得到改性的茯苓三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获得改性茯苓三萜,对改性前后的茯苓三萜进行抗炎活性检测,结果发现同等药物浓度下,改性后的茯苓三萜对LPS引起的NO、及炎症因子上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效果相对于改性前的茯苓总三萜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化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茯苓主要主产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又名茯菟、茯灵、松薯、松苓等,是中药“四君八珍”之一。始载于《本草经》,列为上品。且茯苓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在我国医药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茯苓主要含有多糖、三萜、脂肪酸、酶等化学成分,国内外对其中一些三萜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做了诸多研究。汪电雷等人的研究显示,茯苓三萜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且实验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量效关系。尽管如此,茯苓三萜的抗炎活性即使在大剂量使用下,仍然与阳性对照即上市的抗炎药物处理组有差距。茯苓三萜的抗炎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强碱醇溶液对茯苓总三萜进行改性,获得抗炎活性明显提高而无明显细胞毒性的精制茯苓三萜,由此解决天然提取的茯苓三萜抗炎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含有强碱的乙醇溶液作为改性剂;(2)将茯苓总三萜按照料液比1:25~125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改性剂中,50~90℃下改性反应0.5~2.5小时,抽干溶剂后获得改性茯苓三萜粗品;(3)将步骤(2)中获得的改性茯苓三萜水沉降清洗,冻干得到改性的茯苓三萜。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1)所述改性剂含有0.1~0.15mol/L的NaOH。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1)所述改性剂含有0.1mol/L的NaOH。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1)所述乙醇溶液的纯度为55~95%。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1)所述乙醇溶液的纯度为95%。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2)所述料液比为1:50。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2)所述改性反应温度为80℃。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步骤(2)所述改性反应时间为2h。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所述茯苓总三萜为茯苓皮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优选地,所述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所述茯苓总三萜按照如下方法制备:(2-1)将茯苓皮洗净烘干粉碎得到茯苓皮粉末,将所述茯苓皮粉末按料液比1:10~50(w/v)加入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于40~80℃回流提取0.5~3h,过滤除去滤渣得滤液,分液得取正丁醇相;所述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中正丁醇和水的体积比例在0.3~3:1之间;(2-2)将步骤(2-1)中获得的正丁醇相在40~60℃下减压旋蒸浓缩,得到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2-3)向步骤(2-2)中获得的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萃取两次,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2-4)将步骤(2-3)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干燥并粉碎获得所述茯苓总三萜。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获得改性茯苓三萜,对改性前后的茯苓三萜进行抗炎活性检测,结果发现同等药物浓度下,改性后的茯苓三萜对LPS引起的NO、及炎症因子上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效果相对于改性前的茯苓总三萜大幅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4单因素温度对茯苓三萜得率的影响;图2是实施例5单因素时间对茯苓三萜得率的影响;图3是实施例6单因素乙醇浓度对茯苓三萜得率的影响;图4是实施例7单因素料液比影响对茯苓三萜得率的影响实施例6单因素乙醇浓度对茯苓三萜得率的影响;图5是实施例8MTT实验检测实施例1制备的茯苓三萜对RAW264.7存活率影响;图6是实施例9检测反应前后茯苓三萜对RAW264.7产生NO的影响;图7是实施例10检测反应前后茯苓三萜对RAW264.7产生TNF-a的影响;图8是实施例10检测反应前后茯苓三萜对RAW264.7产生IL-1β的影响;图9是实施例10检测反应前后茯苓三萜对RAW264.7产生IL-6的影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含有强碱的乙醇溶液作为改性剂,所述改性剂含有0.1-0.15mol/L的NaOH,纯度(体积分数)为55~95%的乙醇;(2)将茯苓总三萜按照料液比1:25~125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改性剂中,50~90℃下改性反应0.5~2.5小时,抽干溶剂后获得改性茯苓三萜粗品;所述茯苓总三萜为茯苓皮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按照如下方法制备:(2-1)将茯苓皮洗净烘干粉碎得到茯苓皮粉末,将所述茯苓皮粉末按料液比1:10~50(w/v)加入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于40~80℃回流提取0.5~3h,过滤除去滤渣得滤液,分液得取正丁醇相;所述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中正丁醇和水的体积比例在0.3~3:1之间;(2-2)将步骤(2-1)中获得的正丁醇相在40~60℃下减压旋蒸浓缩,得到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2-3)向步骤(2-2)中获得的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萃取两次,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2-4)将步骤(2-3)乙酸乙酯萃取液浓缩干燥并粉碎获得所述茯苓总三萜;(3)将步骤(2)中获得的改性茯苓三萜水沉降清洗,冻干得到改性的茯苓三萜。以下为实施例:实施例中茯苓总三萜均按照如下方法制备:(2-1)将茯苓皮洗净烘干粉碎得到茯苓皮粉末,将所述茯苓皮粉末按料液比1:20(w/v)加入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于60℃回流提取2h,过滤除去滤渣得滤液,分液得取正丁醇相;所述正丁醇-水两相溶剂中正丁醇和水的体积比例在1:1之间;(2-2)将步骤(2-1)中获得的正丁醇相在50℃下减压旋蒸浓缩,得到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2-3)向步骤(2-2)中获得的所述茯苓皮采用正丁醇浸提浓缩获得的浸膏中加入乙酸乙酯萃取,萃取两次,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2-4)将步骤(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制备含有强碱的乙醇溶液作为改性剂;/n(2)将茯苓总三萜按照料液比1:25~125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改性剂中,50~90℃下改性反应0.5~2.5小时,抽干溶剂后获得改性茯苓三萜粗品;/n(3)将步骤(2)中获得的改性茯苓三萜水沉降清洗,冻干得到改性的茯苓三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有强碱的乙醇溶液作为改性剂;
(2)将茯苓总三萜按照料液比1:25~125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改性剂中,50~90℃下改性反应0.5~2.5小时,抽干溶剂后获得改性茯苓三萜粗品;
(3)将步骤(2)中获得的改性茯苓三萜水沉降清洗,冻干得到改性的茯苓三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改性剂含有0.1~0.15mol/L的NaOH。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改性剂含有0.1mol/L的NaOH。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乙醇溶液的纯度为55~9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乙醇溶液的纯度为9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茯苓三萜抗炎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料液比为1:50。


7.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高忠辉刘莹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润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