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29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涉及换热罐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内桶,所述内桶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两端往外延伸穿出所述外壳,所述换热管道包括水管组以及氟管,所述外壳一体成型且呈圆柱状、轴向贯通、上面设置有上端盖、下面设置有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外壳与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共同形成相互连通的空腔,所述水管组包括若干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下端盖,所述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上端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是水管在内桶接触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内部压力小,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
本技术涉及换热罐
,尤其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
技术介绍
换热罐(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即在一个大的密闭容器内装上水或其他吸热介质,容器内有管道穿过,由于管道内热流体和容器内冷流体存在较大的温度差,根据热平衡原理,热流体和冷流体会发生热交换,高温物体的热量向低温物体传递。这样就把管道里热流体的热量交换给了容器内的冷流体,换热罐(器)又称热交换器。目前,换热罐通常采用单体式的罐体设计,罐内有大量冷流体,罐内只有单一管道与冷流体进行热交换,大部分冷流体还没有来得及与管道的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就已经流出罐外进入外部循环装置,导致冷流体的换热效率大大降低,且罐内大量充满冷流体,使罐的内部压力较高,当压力过高时存在容易损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内桶,所述内桶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两端往外延伸穿出所述外壳,所述换热管道包括水管组以及氟管。优选的,所述外壳一体成型且呈圆柱状、轴向贯通、上面设置有上端盖、下面设置有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外壳与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共同形成相互连通的空腔。优选的,所述水管组包括若干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下端盖,所述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上端盖,所述水管的部分管身呈螺旋状且置于所述内桶内,所述氟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上端盖、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端盖。优选的,若干所述水管进水口连接在下端进水管,若干所述水管出水口连接在上端出水管。优选的,所述下端盖设置有若干个底脚。优选的,所述底脚的数量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底脚均匀分布于所述下端盖。优选的,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均呈圆柱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设置有内桶,氟管与内桶贯通,冷流体只填充内桶,同时设置有若干条水管,水管贯穿在内桶的管身采用螺旋式,增大每条水管在内桶与冷流体的表面接触面积,内桶的冷流体得以充分与水管内的也流体进行热交换,无需往内桶大量灌入冷流体,内桶的冷流体体积比现有技术的使用体积减少,避免换热罐的内部压力过高时存在容易损坏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第一种结构方式的正视图;图2为图1的A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移除图1中901-上端出水管、902-下端进水管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第一种结构方式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的底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第二种结构方式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第二种结构方式的侧面示意图。图中:1-外壳,2-上端盖,3-下端盖,401-第一出水口,402-第一进水口,501-第二出水口,502-第二进水口,601-第三出水口,601-第三进水口,701-第四出水口,702-第四进水口,801-氟管入口,802-氟管出口,901-上端出水管,902-下端进水管,10-底脚,11-内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附图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包括外壳1、内桶11、换热管道,外壳1一体成型且呈圆柱状、轴向贯通、上面设置有上端盖2、下面设置有下端盖3,上端盖2和下端盖3均呈圆柱状,上端盖2固定连接于外壳1的一端且与之同轴,下端盖3固定连接于外壳1的另一端且与之同轴,外壳1与上端盖2和下端盖3共同形成相互连通的空腔。内桶11固定连接在外壳1与上端盖2和下端盖3形成的空腔内,内桶11内设置有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的两端往外延伸穿出外壳1,热管道包括水管组以及氟管。具体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四进四出),水管组包括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用于分散热流体,相对目前的单管或双管进液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水管的热膨胀压力,同时增大水管与冷流体的热交换效率。第一水管的第一进水口402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第一水管的第一出水口401固定连接在上端盖2;第二水管的第二进水口502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第二水管的第二出水口501固定连接在上端盖2;第三水管的第三进水口602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第三水管的第三出水口601固定连接在上端盖2;第四水管的第四进水口702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第四水管的第四出水口701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氟管入口801固定连接在上端盖2,氟管出口802固定连接在下端盖3。因为换热管道均与上端盖2、下端盖3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以提高了换热罐的密封性能,避免热流体或冷流体泄漏。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的部分管身呈螺旋状且置于内桶11内(如图2所示),相对于目前的直管热交换技术,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在内桶11与冷流体进行热交换的部分管身采用螺旋式设计,在内桶11内相同的管身长度即可大大增加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热交换的表面积,使热交换效率明显提升,充分发挥冷流体的效用。一方面内桶11的冷流体储存量可以减少,降低内桶11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冷流体的外部循环速度。第一进水口402、第二进水口502、第三进水口602、第四进水口702均连接在下端进水管902,第一进水口402、第二进水口502、第三进水口602水平分布与下端进水管902轴向垂直连接,第四进水口702折弯连接下端进水管902上面;第一出水口401、第二出水口501、第三出水口601、第四出水口701均连接在上端出水管901,第一出水口401、第二出水口501、第三出水口601水平分布与上端出水管901轴向垂直连接,第四出水口701折弯连接上端出水管901底面。下端进水管902将热流体通过第一进水口402、第二进水口502、第三进水口602、第四进水口702分散进入内桶11,可以提高热流体与冷流体的热交换效率,上端出水管901将第一出水口401、第二出水口501、第三出水口601、第四出水口701汇合,把4条水管内的冷却后的热流体汇合,将温度调整一致,避免第一出水口401、第二出水口501、第三出水口601、第四出水口701独立往外部设备供水时会出现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内桶,所述内桶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两端往外延伸穿出所述外壳,所述换热管道包括水管组以及氟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内桶,所述内桶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两端往外延伸穿出所述外壳,所述换热管道包括水管组以及氟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且呈圆柱状、轴向贯通、上面设置有上端盖、下面设置有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且与之同轴,所述外壳与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共同形成相互连通的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壳管式多通道高效换热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组包括若干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下端盖,所述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健林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罐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