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70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梁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所述的工型钢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承载拓展槽一、承载拓展槽二;所述的承载拓展槽一、承载拓展槽二的上下之间设置有大弧形支撑架,且大弧形支撑架的两侧通过限位支撑垫座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的内部设置有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中心附加弧形架的上端中间与大弧形支撑架的内侧中间连接,中心附加弧形架的两端连接在左附加架、右附加架的上端中间。它在传统工型梁的基础上增架了拱形结构的承载梁,使大跨度的工型梁的中能够分担工型梁中间的压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梁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
技术介绍
工字梁是指工字形断面的轧制铁梁、钢梁或铸钢梁,亦指工字形断面的组合梁。工字梁的力学原理:在两个支架上水平放置一个横梁,当横梁受到垂直于轴线向下的压力时,横梁发生弯曲。在横梁的上部发生压缩形变,即出现压应力,越接近上缘压缩越严重;在横梁的下部发生拉伸形变,即出现拉应力,越接近下缘拉伸越严重。而中间一层既不拉伸也不压缩,所以无应力,通常称该层为中性层。由于中性层对抗弯的贡献很小,因此工程应用上经常用工字梁代替方形梁,用空心管代替实心柱。但是工型钢梁应用在超大跨度建筑架设,且中间不增设支撑梁时,工型钢梁的中间承载力较低容易工型钢梁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它在传统工型梁的基础上增架了拱形结构的承载梁,使大跨度的工型梁的中能够分担工型梁中间的压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承载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工型钢梁、大弧形支撑架、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限位支撑垫座;所述的工型钢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承载拓展槽一、承载拓展槽二;所述的承载拓展槽一、承载拓展槽二的上下之间设置有大弧形支撑架,且大弧形支撑架的两侧通过限位支撑垫座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的内部设置有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中心附加弧形架的上端中间与大弧形支撑架的内侧中间连接,中心附加弧形架的两端连接在左附加架、右附加架的上端中间。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与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的连接点均通过焊接进行固定。作为优选,所述的左附加架、右附加架的弧形跨度为大弧形支撑架跨度的一半。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均保持相同的厚度。作为优选,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中心附加弧形架、左附加架、右附加架组成的承载梁,且承载梁可以单一分布也可并排分布。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在传统工型梁的基础上增架了拱形结构的承载梁,使大跨度的工型梁的中能够分担工型梁中间的压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承载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工型钢梁1、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限位支撑垫座6、承载梁A。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参看如图1、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工型钢梁1、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限位支撑垫座6;所述的工型钢梁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所述的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的上下之间设置有大弧形支撑架2,且大弧形支撑架2的两侧通过限位支撑垫座6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部设置有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上端中间与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侧中间连接,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两端连接在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上端中间。其中,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与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连接点均通过焊接进行固定;所述的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弧形跨度为大弧形支撑架2跨度的一半;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均保持相同的厚度;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组成的承载梁A,且承载梁A可以单一分布也可并排分布。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为:在工型钢梁应用在超大跨度建筑架势时,工型钢梁的中间承载力较低容易工型钢梁变形,在通过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配合下将中间的承载力分散到工型钢梁的两端,通过两端的支撑梁进行承载。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它在传统工型梁的基础上增架了拱形结构的承载梁,使大跨度的工型梁的中能够分担工型梁中间的压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承载能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工型钢梁(1)、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限位支撑垫座(6);所述的工型钢梁(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所述的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的上下之间设置有大弧形支撑架(2),且大弧形支撑架(2)的两侧通过限位支撑垫座(6)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部设置有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上端中间与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侧中间连接,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两端连接在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上端中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工型钢梁(1)、大弧形支撑架(2)、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限位支撑垫座(6);所述的工型钢梁(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所述的承载拓展槽一(11)、承载拓展槽二(12)的上下之间设置有大弧形支撑架(2),且大弧形支撑架(2)的两侧通过限位支撑垫座(6)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部设置有中心附加弧形架(3)、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上端中间与大弧形支撑架(2)的内侧中间连接,中心附加弧形架(3)的两端连接在左附加架(4)、右附加架(5)的上端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承载力建筑梁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战利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华建建设工程设计审查事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