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64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置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为自上向下逆作施工而成,其顶面高度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的桩顶平齐,钢筋混凝土封堵墙的横向支撑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的围护桩主筋焊接,竖向支撑钢筋上端与冠梁的主筋焊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未施工围护桩部位塌方涌水渗水等问题,排除了基坑施工的重大安全隐患,其施工技术工艺简单,过程施工质量易于控制,适合类似地层的工法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
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
技术介绍
基坑围护结构,作为地下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工法桩等,施工时通常按照单幅(根)拼接而成。对于车站主体围护结构大多会采取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系统,主体围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间设置混凝土挡板以保持桩间土体稳定,桩顶设置冠梁,车站主体基坑竖向采用多道支撑,支撑之间隔段采用连系梁连接。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通讯线或其它管线横穿基坑的影响围护桩的桩体施工,特别是遇到桩位位于道路交叉口处,车流量较多,管线无法迁改,导致该桩位的桩体无法施工,便会在该部位出现缺口。基坑未施工围护桩会导致该部位发生塌方、渗漏、涌水、涌沙等情况,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尽管这些辅助工程的规模小,技术复杂程度不高,但事故一旦发生,事故的处理和恢复生产将非常的复杂和困难,会对总工期和企业的公众信任度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基坑所在地层以杂填土、黏质粉土粉砂和粉质黏土为主的情况时,车站负三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围护桩未施工可能导致周边路面沉降、基坑变形、塌方、涌水、涌沙等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对主体围护结构个别围护桩围护桩问题进行处理,实现基坑安全平稳的开挖、支护、结构施工,将是车站施工的关键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该封堵结构采用自上向下的逆作混凝土封堵墙,能够解决现有围护桩结构部分桩体无法正常施工而导致围护结构无法封闭,从而导致周边基坑路面沉降、基坑变形、塌方、涌水、涌沙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置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为自上向下逆作施工而成,其顶面高度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的桩顶平齐,底面置于基坑坑底以下0.5~1m;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的横向支撑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的围护桩主筋焊接,竖向支撑钢筋上端与冠梁的主筋焊接。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是在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之间焊接横向支撑钢筋和竖向支撑钢筋之后,在封堵墙钢筋外侧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厚度为400~500mm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所述模板置于第一围护桩和第二围护桩的弧顶之间,模板临近基坑的一侧设有模板支撑架。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支撑钢筋和竖向支撑钢筋相互焊接形成内外两排网格钢筋支架,两排网格钢筋支架的间距为180~220mm,每排网格钢筋直接上端锚入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d为竖向支撑钢筋的直径。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支撑钢筋的纵向间距为180~220mm,每根横向支撑钢筋与围护桩竖向主筋采用双面焊接,其焊接长度不小于5d,d为横向支撑钢筋的直径。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支撑钢筋和竖向支撑钢筋采用C22螺纹钢。本技术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为自上向下每次施工1.5~2.5m,且下层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施工时,在其上部预留下料口。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通过封堵墙钢筋封堵墙钢筋与上方冠梁及两侧围护桩可靠连接,达到围护结构封闭的效果,其止水、加固效果好,解决了现有围护桩结构部分桩体无法正常施工而导致围护结构不能封闭的问题,避免了基坑封闭效果不好而出现的路面沉降、基坑变形、塌方、涌水、涌沙等问题,排除了基坑施工的重大安全隐患,其施工技术工艺简单,过程施工质量易于控制,适合类似地层的工法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钢筋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1中AA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模板架设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下层钢筋混凝土封堵墙浇筑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中采取措施各阶段涌水涌沙量曲线图。图中:1—第一围护桩,2—第二围护桩,3—钢筋混凝土封堵墙,4—横向支撑钢筋,5—围护桩主筋,6—竖向支撑钢筋,7—冠梁,8—模板,9—土体,10—模板支撑架,11—下料口,A—基坑侧,B—土体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至图5均为实施例的附图,采用简化的方式绘制,仅用于清晰、简洁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以下对在附图中的展现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置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为自上向下逆作施工而成,具体是在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之间焊接横向支撑钢筋4和竖向支撑钢筋6之后,在封堵墙钢筋外侧安装模板8后浇筑混凝土形成,厚度为400~500mm;每次施工高度为1.5~2.5m,并在施工下层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搭建模板时,如图4所示,在上部预留下料口,如图5所示,所述模板8置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弧顶之间,模板8临近基坑的一侧设有模板支撑架10。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的顶面高度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桩顶平齐,底面置于基坑坑底以下0.5~1m;如图1所示,所述横向支撑钢筋4和竖向支撑钢筋6相互焊接形成内外两排网格钢筋支架,两排网格钢筋支架的间距为180~220mm,每排网格钢筋直接上端锚入冠梁的长度不小于35d,d为竖向支撑钢筋6的直径。所述横向支撑钢筋4的纵向间距为180~220mm,如图2所示,每根横向支撑钢筋4与围护桩竖向主筋采用双面焊接,其焊接长度不小于5d,d为横向支撑钢筋4的直径。所述横向支撑钢筋4和竖向支撑钢筋6采用C22螺纹钢。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是针对某市地铁6号线A站为三层车站,车站主体围护结构方案采取钻孔桩+内支撑系统,主体围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间设置C20混凝土挡板以保持桩间土体稳定。桩顶设置1200×900mm冠梁,车站主体基坑竖向采用四道支撑,第三道混凝土支撑设置混凝土1000×1200mm腰梁,支撑之间隔段采用连系梁连接。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西端井为A、A1型桩,标准段为B、C型桩,共249根,均采用C35水下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置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为自上向下逆作施工而成,其顶面高度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桩顶平齐,底面置于基坑坑底以下0.5~1m;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的横向支撑钢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围护桩主筋(5)焊接,竖向支撑钢筋(6)上端与冠梁(7)的主筋焊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置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为自上向下逆作施工而成,其顶面高度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桩顶平齐,底面置于基坑坑底以下0.5~1m;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的横向支撑钢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围护桩主筋(5)焊接,竖向支撑钢筋(6)上端与冠梁(7)的主筋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置于基坑围护桩之间的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封堵墙(3)是在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之间焊接横向支撑钢筋(4)和竖向支撑钢筋(6)之后,在封堵墙钢筋外侧安装模板(8)后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厚度为400~500mm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所述模板(8)置于第一围护桩(1)和第二围护桩(2)的弧顶之间,模板(8)临近基坑的一侧设有模板支撑架(10)。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罗林张志冰张闯李杰冯亚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