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845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相连,混凝气浮池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布气管和溶气释放器,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超滤膜、旋转电机、抽真空泵和出水管,旋转电机用于驱动桨叶旋转,抽真空泵用于将超滤膜的内腔抽真空,出水管的一端伸入超滤膜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并伸到混凝气浮池外;布气管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溶气释放器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上,以解决现有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占地大、自动化程度低、出水水质无法达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隧道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是最常见的设施之一,隧道工程在山岭或丘陵也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隧道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隧道施工废水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我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投入,有效保护隧道周边的水生态环境。目前,隧道施工废水主要的来源为:穿越不良地质单元时产生的涌水,隧道施工通常会遇到断层、暗河等不良地质单元,孔隙中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水源在压力作用下涌出,形成涌水;隧道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水,使用的大型机械因油脂泄露等原因,易进入涌水在排放时造成污染;爆破后沉降的废水,爆破过程中通常采用水喷淋工作面来达到降尘的目的,此类废水SS较高;根据废水产生的来源,隧道施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石油类。目前多采用“混凝+沉淀+过滤”为核心的末端处理技术。现有技术中工艺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1)停留时间短、容积偏小,负荷过大造成出水不稳定或不合格;(2)现有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多处工艺需要人工操作,导致出水不稳定,安全隐患较大;(3)施工现场通常场地有限,大型成套设备无法进场,安装难度大。随着污水排放标准政策出台,现有技术较难满足提标后的排放要求。主要原因有:a、废水进水的水量波动较大;b、受场地限制,设备容积较小,负荷过高,处理不完全;c、某些隧道穿过水源地,无法处理隧道废水中的微污染物。<br>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占地大、自动化程度低、出水水质无法达标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气浮池、集水池、集渣池和控制柜,所述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相连,所述混凝气浮池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布气管和溶气释放器,所述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超滤膜、旋转电机、抽真空泵和出水管,所述桨叶环绕设置在超滤膜外,所述旋转电机用于驱动桨叶旋转,抽真空泵用于将超滤膜的内腔抽真空,从而使得超滤膜外的水经超滤膜过滤后进入内腔中,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伸入超滤膜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并伸到混凝气浮池外,用于将超滤膜过滤后的水排出;所述布气管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所述溶气释放器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上;所述混凝气浮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排砂管,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并通过溢流管与集渣池相连,在所述进水管、出水管、排泥排砂管和溢流管上分别设置有自动控制阀门。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桨叶共四个,呈圆周均布在超滤膜外。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混凝气浮池的顶部设置有盖板用于安装旋转电机和抽真空泵,出水管向下穿出混凝气浮池的底部。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混凝气浮池与集渣池合建而成。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溶气释放器共六个,在布气管的下方设置有与溶气释放器一一对应的垂直管,所述垂直管与布气管相通,每个垂直管的末端安装有一个溶气释放器。同时,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上述的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步骤为:S1、由控制柜控制混凝气浮池进水管上的自动控制阀门打开,并控制系统进水时间;进水结束后,溶气释放器开始工作,过饱和的空气释放出来,形成微小气泡,迅速附着在悬浮物上,将悬浮物提升至混凝气浮池的表面,形成污泥浮层,控制柜控制溢流管上的自动控制阀门打开,将污泥浮层排入集渣池,第一阶段反应结束;S2、由控制柜控制投药箱向混凝气浮池中投加混凝剂,同时,旋转电机开始工作,桨叶开始转动,使混凝剂与水体充分混合;混凝反应结束后,控制柜打开混凝气浮池底部的排泥排砂管上的自动控制阀门,将污泥和砂砾排出系统外,第二阶段反应结束;S3、由控制机房控制抽真空泵开始运行并同时打开出水管的自动控制阀门,导致超滤膜内产生负压,开始过滤混凝气浮池内的水体,最终通过出水管将处理后的隧道废水排出,第三阶段反应结束,完成一次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S4、重复S1—S3,进行下一次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混凝气浮池内部集成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和气浮装置,将气浮、混凝和过滤三个工艺集成与一个处理单元内,极大缩小了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增大了在隧道内场地受限的场合安装废水处理设备的可能性;(2)环状布置的溶气释放器能够使微气泡充分与原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接触并粘附上形成污泥浮层,极大地缩短气浮处理时间,达到提高处理效率的目的;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既能搅拌水体实现充分混凝,提高混凝效率,又能通过超滤膜过滤微污染物,极大提升了系统出水的水质,对于去除隧道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油类物质和SS效果尤其显著;(3)采用间歇式进水的方式废水处理的定量分次进行,并结合每次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分阶段进行,确保隧道废水经该系统处理后,能够满足目前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质稳定、更加安全;(4)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溶气释放器在布气管上安装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主要由混凝气浮池1、集水池2、集渣池3、自动控制阀门4、布气管5、溶气释放器6、旋转电机7、抽真空泵8、桨叶9、超滤膜10、投药箱11、控制柜12、出水管13、排泥排砂管14组成。混凝气浮池1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2相连。隧道废水先汇流到集水池2中,再间歇式送入混凝气浮池1内进行处理,确保混凝气浮池1每次处理的水量一定,不会出现处理过程中不断流入新的隧道废水的情况;采用间歇式进水,使得每次处理的水量一定,水质稳定达标;由于每次处理的水量可控,整个系统可采用小型化设计,占用空间小,特别适合隧道内场地受限的场合使用。混凝气浮池1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11、布气管5和溶气释放器6。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集成了搅拌和过滤的功能,由桨叶9、超滤膜10、旋转电机7、抽真空泵8和出水管13组成。桨叶9环绕设置在超滤膜10外,旋转电机7用于驱动桨叶9旋转,对水体进行搅拌。抽真空泵8用于将超滤膜10的内腔抽真空,从而使得超滤膜10外的水在负压的作用下经超滤膜10过滤后进入内腔中。出水管13的一端伸入超滤膜10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10并伸到混凝气浮池1外,用于将超滤膜10过滤后的水排出。投药箱11与控制柜12相连,控制柜12控制投药量。结合图1、图2所示,布气管5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布气管5左右两侧设置有安装支脚,用于固定安装在混凝气浮池1上。溶气释放器6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5上。溶气释放器6优选为六个,但不限于6个。在布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气浮池(1)、集水池(2)、集渣池(3)和控制柜(1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气浮池(1)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2)相连,所述混凝气浮池(1)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11)、布气管(5)和溶气释放器(6),所述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9)、超滤膜(10)、旋转电机(7)、抽真空泵(8)和出水管(13),所述桨叶(9)环绕设置在超滤膜(10)外,所述旋转电机(7)用于驱动桨叶(9)旋转,抽真空泵(8)用于将超滤膜(10)的内腔抽真空,从而使得超滤膜(10)外的水经超滤膜(10)过滤后进入内腔中,所述出水管(13)的一端伸入超滤膜(10)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10)并伸到混凝气浮池(1)外,用于将超滤膜(10)过滤后的水排出;所述布气管(5)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所述溶气释放器(6)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5)上;所述混凝气浮池(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排砂管(14),混凝气浮池(1)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并通过溢流管与集渣池(3)相连,在所述进水管、出水管(13)、排泥排砂管(14)和溢流管上分别设置有自动控制阀门(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气浮池(1)、集水池(2)、集渣池(3)和控制柜(1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气浮池(1)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2)相连,所述混凝气浮池(1)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11)、布气管(5)和溶气释放器(6),所述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9)、超滤膜(10)、旋转电机(7)、抽真空泵(8)和出水管(13),所述桨叶(9)环绕设置在超滤膜(10)外,所述旋转电机(7)用于驱动桨叶(9)旋转,抽真空泵(8)用于将超滤膜(10)的内腔抽真空,从而使得超滤膜(10)外的水经超滤膜(10)过滤后进入内腔中,所述出水管(13)的一端伸入超滤膜(10)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10)并伸到混凝气浮池(1)外,用于将超滤膜(10)过滤后的水排出;所述布气管(5)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所述溶气释放器(6)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5)上;所述混凝气浮池(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排砂管(14),混凝气浮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功端卢达文唐定胜王培文蔡俊华庄燕珍陈卓艺杨尚武林久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