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7922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5
本夹具单元包括:压管,其具有长度轴线,形成为筒状;臂部,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通过包含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的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第1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臂部从第一张开形态向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第一距离地分开的形态,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地分开的形态;以及限制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该限制部通过对所述移动部作用与使所述移动部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的力抗衡的力,从而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为了将组织进行结扎而使用的夹具单元及内窥镜夹具。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将形成于组织的开口、血管等进行结扎,使用经由内窥镜的通道导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夹具。作为这样的内窥镜夹具,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具有夹具单元和处置器具主体。夹具单元具有夹具主体、压管以及螺旋弹簧。夹具主体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和第二臂在自然状态下在第一臂的顶端和第二臂的顶端之间隔开距离地分开。处置器具主体具有外套管、插入部以及操作构件。插入部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外套管内,插入部具有护套、操作线以及连结构件。操作线贯穿于护套内,其顶端连结于连结构件,其基端连结于后述的滑动件。连结构件是为了连结夹具主体和操作线而设置的。操作构件安装在插入部的基端侧,其具有操作部主体、滑动件以及断裂机构。滑动件通过卡合于操作部主体的狭缝,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前进和后退。断裂机构内置于操作部。在对断裂机构作用的张力达到预定的拉伸强度以上时,断裂机构断裂。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如下地进行使用。操作者将具有通道的内窥镜预先插入到患者的体内。接下来,操作者从内窥镜的通道的基端部插入外套管,并使外套管自内窥镜的通道的顶端部突出。然后,操作者通过相对于处置器具主体的插入部拉回外套管,使夹具主体自外套管的顶端侧突出。其结果,夹具主体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成为在其间具有间隙的张开形态。在操作者一边使用内窥镜观察患者的体内一边使夹具单元与体内的目标组织相对时,目标组织位于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在该状态下操作者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时,第一臂和第二臂成为相互接触的闭合形态,能够抓住目标组织。在操作者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时,目标组织以被夹具主体抓住的状态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在目标组织被夹具主体抓住的状态下,也是在操作者向顶端侧推入操作线时,夹具主体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成为张开形态,因此能够用夹具主体重新抓住目标组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506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在操作者使滑动件前进至抵接于狭缝的顶端面时,第一臂的顶端与第二臂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张开宽度)成为最大距离。因而,在目标组织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能够可靠地抓住目标组织。然而,在实际的处置中,目标组织的尺寸较大的病症稀少。例如,目标组织的尺寸是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张开宽度的最大距离的一半程度的情况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每当为了可靠地抓住目标组织而操作者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重新抓住目标组织时,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张开宽度成为最大距离。其结果,由于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张开宽度变大到所需程度以上,因此难以进行处理。此外,操作者为了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将第一臂和第二臂的张开宽度保持在一半程度,操作者需要持续保持滑动件,操作变繁琐。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不同尺寸的目标组织也能够高效地进行处置的内窥镜夹具。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包括:压管,其具有长度轴线,形成为筒状;臂部,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通过包含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的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第1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臂部从第一张开形态向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第一距离地分开的形态,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地分开的形态;以及限制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该限制部通过对所述移动部作用与使所述移动部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的力抗衡的力,从而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限制部包括:卡合部,其设于所述压管;以及被卡合部,其设于所述臂部,能够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臂部与其相对于所述压管的相对移动相应地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相互接触的闭合形态按照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和所述第二张开形态的顺序向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和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利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以及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具有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内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所述被卡合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外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臂部具有被卡定部,该被卡定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外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所述压管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具有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内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闭合形态时,通过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卡定部抵接,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朝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第一张开形态进行转变,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卡定部之间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上的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通过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卡合于所述压管的所述内周面,所述臂部成为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相互接近了的变形状态,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时,解除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与所述压管的所述内周面的卡合,解除所述臂部的所述变形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能够自所述压管拆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通过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沿着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七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中的任一者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翼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技术方案,对于上述的第七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而言,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内侧的方向突出地形成,所述被卡合部是孔,该孔形成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具有能够供所述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尺寸。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技术方案的内窥镜夹具包括:上述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具单元;以及供给器,其能够与所述夹具单元连结,所述供给器包括:操作线,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臂部;滑动件,其连接于所述操作线,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具单元,其中,/n该夹具单元包括:/n压管,其具有长度轴线,形成为筒状;/n臂部,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通过包含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的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第1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臂部从第一张开形态向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第一距离地分开的形态,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地分开的形态;以及/n限制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该限制部通过对所述移动部作用与使所述移动部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的力抗衡的力,从而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夹具单元,其中,
该夹具单元包括:
压管,其具有长度轴线,形成为筒状;
臂部,其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通过包含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的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第1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臂部从第一张开形态向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第一距离地分开的形态,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是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隔开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距离地分开的形态;以及
限制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该限制部通过对所述移动部作用与使所述移动部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的力抗衡的力,从而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限制部包括:
卡合部,其设于所述压管;以及
被卡合部,其设于所述臂部,能够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所述臂部与其相对于所述压管的相对移动相应地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相互接触的闭合形态按照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和所述第二张开形态的顺序向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和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
利用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以及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向所述第二张开形态进行转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卡合部具有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内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所述被卡合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外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臂部具有被卡定部,该被卡定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中的至少一者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外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所述压管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具有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管的内侧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闭合形态时,通过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卡定部抵接,限制了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朝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限制了所述臂部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第一张开形态进行转变,
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之间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卡定部之间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一张开形态时,通过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卡合于所述压管的内周面,所述臂部成为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相互接近了的变形状态,
在所述臂部处于所述第二张开形态时,解除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分别与所述压管的所述内周面的卡合,解除所述臂部的所述变形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卡合部能够自所述压管拆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通过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压管沿着所述第1方向进行移动,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中的任一者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翼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单元,其中,
所述卡合部自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朝向所述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阪健辅箕泽惠樋高裕也藤川直己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