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7761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具体涉及工艺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工作台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底部固定连接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动端连接有扇叶,所述通风管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电机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有下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下模具内部的模型冷却速度加快,加快模型的成型速度,可以使工人脱模的时候更为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
本技术属于工艺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
技术介绍
模压成型工艺的特点是在成型过程中需要加热,加热的目的是使预浸料中树脂软化流动,充慢模腔并加速树脂基体材料的固化反应,预浸料充满模腔过程中,不仅树脂基体流动,增强材料也随之流动,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同时填满模腔的各个部位,只有树脂基体粘度很大、粘结力很强,才能与增强纤维一起流动,因此模压工艺所需的成型压力较大,这就要求金属模具具有高强度、高精度和耐腐蚀,并要求用专用的热压机来控制固化成型的温度、压力、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模压成型方法生产效率较高,制品尺寸准确,表面光洁,尤其对结构复杂的复合材料制品一般可一次成型,不会损坏复合材料制品性能,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较为复杂,初次投入较大,尽管模压成型工艺有上述不足之处,目前模具成型工艺方法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使用时,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散热较慢,整个制作工艺中的成型周期较长,效率低,对工作人员有着较大的体力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旨在解决上述存在的产品散热较慢,整个制作工艺中的成型周期较长,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工作台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底部固定连接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动端连接有扇叶,所述通风管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电机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端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顶端与压板的底部相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作台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支撑杆的顶部与工作台的底部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所述液压杆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第二固定板分别与工作台的顶部和压板的底部相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与液压杆的数量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支撑杆均匀分布在工作台的底部,四个液压杆均匀分布在工作台的顶部。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由加热丝和固定块组成,所述固定块的竖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加热丝均匀分布在固定块的内壁,所述固定块设置在第三固定板的内部,模具垂直设置在固定块的上方,所述第三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多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三固定板顶部的四周,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设置有孔洞。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具由第四固定板和挤压块组成,所述第四固定板的顶部与压板底部固定连接,挤压块的顶部与第四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挤压块的四周设置有多个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部与第四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挤压块的形状与下模具的形状相匹配,限位杆的长度与限位孔的深度相同。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的外壁连接有多个固定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通风管道的内壁固定链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电机和扇叶,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电机带动扇叶旋转,将风通过固定块底部的孔洞吹向下模具的底部,使下模具内部的模型冷却速度加快,加快模型的成型速度,可以使工人脱模的时候更为方便,加快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2、通过设置固定块与发热丝,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固定块的竖截面为梯形结构,可以使模具的底部能够受热均匀,加快模具里面材料的融化的速度,固定块底部的孔洞,可以使风扇吹出的冷风通过,给下模具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工作台下半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固定板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上模具仰视图。图中:1、工作台;2、通风口;3、通风管道;4、电机;5、扇叶;6、底座;7、进风口;8、压板;9、液压杆;10、加热装置;11、下模具;12、上模具;13、支撑杆;14、第一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6、加热丝;17、固定块;18、第三固定板;19、限位孔;20、孔洞;21、第四固定板;22、挤压块;23、限位杆;24、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包括工作台11,工作台1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工作台11的通风口2,通风口2的底部固定连接通风管道3,通风管道3的内部设置有电机4,电机4的转动端连接有扇叶5,通风管道3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电机4的底部与底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底座6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7;工作台11的顶部设置有压板8,压板8与工作台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液压杆9,液压杆9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10,加热装置10的顶部连接有下模具11,下模具11的上端设置有上模具12,上模具12的顶端与压板8的底部相连接。进一步的,工作台1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杆13,支撑杆13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14,支撑杆13的顶部与工作台11的底部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液压杆9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5,且第二固定板15分别与工作台1的顶部和压板8的底部相连接,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杆13可以使装置在工作时保持稳定,通过设置液压杆9可以带动压板8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支撑杆13与液压杆9的数量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支撑杆13均匀分布在工作台1的底部,四个液压杆9均匀分布在工作台11的顶部,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四个液压杆9可以使上模具12向下移动使有足够的动力。进一步的,加热装置10由加热丝16和固定块17组成,固定块17的竖截面为梯形结构,加热丝16均匀分布在固定块17的内壁,固定块17设置在第三固定板18的内部,模具垂直设置在固定块17的上方,第三固定板18的顶部设置有多个限位孔19,限位孔19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三固定板18顶部的四周,固定块17的底部设置有孔洞20,通过设置固定块17的竖截面为梯形结构,可以使模具的底部能够受热均匀,加快模具里面材料的融化的速度。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工作台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底部固定连接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动端连接有扇叶,所述通风管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电机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n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端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顶端与压板的底部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包括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工作台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底部固定连接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动端连接有扇叶,所述通风管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电机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
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顶部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端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顶端与压板的底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支撑杆的顶部与工作台的底部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所述液压杆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第二固定板分别与工作台的顶部和压板的底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覆层模压工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与液压杆的数量均设置为四个,且四个支撑杆均匀分布在工作台的底部,四个液压杆均匀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宪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云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