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648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包括基体、承载件、活动按钮和防护罩,所述基体的外端轴承连接有防护罩,且基体的内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承载件,且承载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把手,并且对接把手与基体的外端相连接,所述承载件,且放置架的外端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该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可根据需要一次可经行大批量的血沉采样管的摇匀,灵活多样选择,操作时节约摇匀的时间,提高摇匀效果,保证检测结果质量,在装置内经行摇匀,提高生物安全,同时设置有不同型号的装载规格(1*10孔,2*10孔,3*10孔等)放置架的组合,便于根据需要装载换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
本技术涉及学生管理
,具体为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
技术介绍
血沉是一种特殊的检测项目,采集样本时需要特殊的血沉管,在检测前操作人员需要对血沉管进行手工混匀,采取的方式是拿在手上反复颠倒摇匀,摇匀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每个操作人员摇匀的效果不同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针对大批量的样本摇匀效果会更差,但是现有的血沉管摇匀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比如:现有的血沉管摇匀装置摇匀效果差,批量样本摇匀耗时间长,技术人员操作不方便且人为影响大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大,进而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血沉管摇匀装置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摇匀效果差,批量样本摇匀耗时间长,技术人员操作不方便且人为影响大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包括基体、承载件、活动按钮和防护罩,所述基体的外端轴承连接有防护罩,且基体的内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承载件,且承载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把手,并且对接把手与基体的外端相连接,所述承载件,且放置架的外端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外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并且限位块与放置架相连接,所述承载件的边端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内端贯穿安装有活动按钮,并且活动按钮与承载件的边端内侧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承载件通过连接轴与基体的内侧构成转动结构,且承载件的外端呈平面矩形状结构,并且承载件与放置架的外表面构成卡合结构。优选的,所述放置架设置有预设通孔和安装气囊,且放置架的外表面开设有预设通孔,并且预设通孔的内端粘接连接有安装气囊,同时安装气囊与放置架的内侧相连接。优选的,所述预设通孔关于放置架的中心点等间距分布,且预设通孔的内端与安装气囊为粘接连接,并且安装气囊俯视呈圆弧状结构。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通过复位弹簧与放置架的内侧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块侧视呈梯形状结构,并且限位块关于放置架的中心点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活动按钮正视呈楔形状结构,且活动按钮通过第二滑槽与承载件的内端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活动按钮的下侧与限位块的外侧构成卡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1.可根据需要一次可经行大批量的血沉采样管的摇匀,灵活多样选择,操作时节约摇匀的时间,提高摇匀效果,保证检测结果质量;2.在装置内经行摇匀,提高生物安全,同时设置有不同型号的装载规格(1*10孔,2*10孔,3*10孔等)放置架的组合,便于根据需要装载换取,提高了装置的适用范围;3.此装置小巧便携,可手动或电动方式摇匀,适合不同场景下的运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承载件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放置架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体;2、连接轴;3、承载件;4、对接把手;5、放置架;6、预设通孔;7、安装气囊;8、第一滑槽;9、复位弹簧;10、限位块;11、第二滑槽;12、活动按钮;13、防护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包括基体1、连接轴2、承载件3、对接把手4、放置架5、预设通孔6、安装气囊7、第一滑槽8、复位弹簧9、限位块10、第二滑槽11、活动按钮12和防护罩13,基体1的外端轴承连接有防护罩13,且基体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2,连接轴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承载件3,且承载件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把手4,并且对接把手4与基体1的外端相连接,承载件3的内端嵌套安装有放置架5,且放置架5的外端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8,第一滑槽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9,且复位弹簧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并且限位块10与放置架5相连接,承载件3的边端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1,且第二滑槽1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活动按钮12,并且活动按钮12与承载件3的边端内侧相连接。承载件3通过连接轴2与基体1的内侧构成转动结构,且承载件3的外端呈平面矩形状结构,并且承载件3与放置架5的外表面构成卡合结构,通过外侧呈平面矩形状结构的承载件3,可稳定的对接触的放置架5进行安装对接工作;放置架5设置有预设通孔6和安装气囊7,且放置架5的外表面开设有预设通孔6,并且预设通孔6的内端粘接连接有安装气囊7,同时安装气囊7与放置架5的内侧相连接,预设通孔6关于放置架5的中心点等间距分布,且预设通孔6的内端与安装气囊7为粘接连接,并且安装气囊7俯视呈圆弧状结构,通过对称分布的橡胶安装气囊7,可稳定对保持血沉管在旋转时不会掉落,提高了装置的处理稳定性;限位块10通过复位弹簧9与放置架5的内侧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块10侧视呈梯形状结构,并且限位块10关于放置架5的中心点对称分布,通过放置架5外端对称分布的限位块10,可稳定的使其与承载件3的内端进行定位工作;活动按钮12正视呈楔形状结构,且活动按钮12通过第二滑槽11与承载件3的内端构成滑动结构,并且活动按钮12的下侧与限位块10的外侧构成卡合结构,让使用者只需按压活动按钮12,即可稳定的通过其楔形状的抵触状态对限位块10向内进行挤压工作。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时,根据图1-4,首先将该装置放置在需要进行工作的位置,首先本装置设计成可便携式拎提的箱盒式结构,而使用者打开防护罩13后,即可根据需要装载换取将不同型号的装载规格(1*10孔,2*10孔,3*10孔等)放置架5的组合,嵌套对接至承载件3的外表面,此时受压的限位块10将稳定的挤压复位弹簧9与承载件3的边端内侧卡合,而承载血沉管的圆柱体承载件3的两面设计成平面结构,四边形形式,便于对放置架5进行放置工作,接着沿着放置架5外表面的预设通孔6对血沉管进行嵌套对接,其将配合内端的橡胶安装气囊7保持血沉管在旋转时不会掉落,最后使用者手持对接把手4带动承载件3沿着基体1的内侧进行旋转工作,对大批量的血沉采样管的摇匀,待加工完成后,只需按压活动按钮12即可稳定的对放置架5进行拆卸处理工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包括基体(1)、承载件(3)、活动按钮(12)和防护罩(1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的外端轴承连接有防护罩(13),且基体(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2),所述连接轴(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承载件(3),且承载件(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把手(4),并且对接把手(4)与基体(1)的外端相连接,所述承载件(3的内端嵌套安装有放置架(5),且放置架(5)的外端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8),所述第一滑槽(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9),且复位弹簧(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并且限位块(10)与放置架(5)相连接,所述承载件(3)的边端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1),且第二滑槽(1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活动按钮(12),并且活动按钮(12)与承载件(3)的边端内侧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包括基体(1)、承载件(3)、活动按钮(12)和防护罩(1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的外端轴承连接有防护罩(13),且基体(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2),所述连接轴(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承载件(3),且承载件(3)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对接把手(4),并且对接把手(4)与基体(1)的外端相连接,所述承载件(3的内端嵌套安装有放置架(5),且放置架(5)的外端内侧开设有第一滑槽(8),所述第一滑槽(8)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9),且复位弹簧(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并且限位块(10)与放置架(5)相连接,所述承载件(3)的边端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1),且第二滑槽(11)的内端贯穿安装有活动按钮(12),并且活动按钮(12)与承载件(3)的边端内侧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血沉管摇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3)通过连接轴(2)与基体(1)的内侧构成转动结构,且承载件(3)的外端呈平面矩形状结构,并且承载件(3)与放置架(5)的外表面构成卡合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传华葛虹李柏胜童明宏盛慧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同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