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633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净化装置,气体净化装置包括:支架、筒体、进气口、进气口、排气口、锥体、排渣口、返风帽;筒体与支架相连接;进气口沿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进气口与筒体相连接;进气口沿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进气口与筒体相连接,且进气口与进气口相对于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排气口设置在筒体的顶部,且排气口与筒体相连接;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锥体与筒体的一端相连接;排渣口与锥体远离筒体的一端相连接;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返风帽与锥体靠近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返风帽与锥体之前存在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净化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净化装置多为单进气口,这就导致了因进气不对称,影响工作效率,同时现有的净化装置多为单个筒体,这就会造成分离效果不理想,存在分离之后还存在杂质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个双进气口多筒体的气体净化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提出一种气体净化装置。有鉴于此,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气体净化装置,气体净化装置包括:支架、第一筒体、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锥体、第一排渣口、第一返风帽、第二筒体、第三进气口、第四进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二锥体、第二排渣口、第二返风帽、第三筒体、第五进气口、第六进气口、第三排气口、第三锥体、第三排渣口和第三返风帽;第一筒体与支架相连接;第一进气口沿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第一进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第二进气口沿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二进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且第二进气口与第一进气口相对于第一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排气口设置在第一筒体的顶部,且第一排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第一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第一锥体与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排渣口与第一锥体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一返风帽与第一锥体靠近第一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一返风帽与第一锥体之前存在间隙;第二筒体与支架相连接;第三进气口沿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第三进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第四进气口沿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四进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且第四进气口与第三进气口相对于第二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第二筒体的顶部,且第二排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第二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第二锥体与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排渣口与第二锥体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二返风帽与第二锥体靠近第二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二返风帽与第二锥体之前存在间隙;第三筒体位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且第三筒体与支架相连接;第五进气口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五进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且第五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六进气口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六进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第六进气口与第五进气口相对于第三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且第六进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第三排气口设置在第三筒体的顶部,且第三排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第三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第三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三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第三锥体与第三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排渣口与第三锥体远离第三筒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三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第三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三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三返风帽与第三锥体靠近第三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三返风帽与第三锥体之前存在间隙。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一筒体与支架相连接,以提升第一筒体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将第一进气口沿第一筒体切线方向设置,且第一进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以使油雾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沿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进入第一筒体内,从而在第一筒体内形成旋风;再次,通过将第二进气口沿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二进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且第二进气口与第一进气口相对于第一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以使油雾能够同时通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入第一筒体内,双口进风,提升进风速率,同时使旋风风力均匀;再次,通过将第一排气口设置在第一筒体的顶部,且第一排气口与第一筒体相连接,以使油雾分离之后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再次,通过将第一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第一锥体与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通过减小第一锥体的直径,以增大旋风风速,从而增大离心力,以便于通过旋风的离心力将油滴和固体杂质或粉尘甩到第一锥体的侧壁上,以实现油雾分离之后,使油滴和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锥体侧壁流下;再次,通过将第一排渣口与第一锥体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对从第一锥体流出的油滴和固体杂质的排出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一返风帽与第一锥体靠近第一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一返风帽与第一锥体之间存在间隙,以实现对旋风的阻挡作用,以使油雾分离之后的气体在第一返风帽的作用下远离第一锥体,从而能够由第一排风口排出,而第一锥体侧壁上的杂质从间隙中流出,不堆积;再次,通过将第二筒体与支架相连接,以提升第二筒体的稳定性;再次,通过将第三进气口沿第二筒体切线方向设置,且第三进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以使油雾能够通过第三进气口沿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进入第二筒体内,从而在第二筒体内形成旋风;再次,通过将第四进气口沿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四进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且第四进气口与第三进气口相对于第二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以使油雾能够同时通过第三进气口和第四进气口进入第二筒体内,双口进风,提升进风速率,同时使旋风风力均匀;再次,通过将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第二筒体的顶部,且第二排气口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以使油雾分离之后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排气口排出;再次,通过将第二锥体的直径由靠近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第二锥体与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通过减小第二锥体的直径,以增大旋风风速,从而增大离心力,以便于通过旋风的离心力将油滴和固体杂质和粉尘甩到第二锥体的侧壁上,以实现油雾分离之后,使油滴和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二锥体侧壁流下;再次,通过将第二排渣口与第二锥体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以实现对从第二锥体流出的油滴和固体杂质的排出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二返风帽与第二锥体靠近第二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二返风帽与第二锥体之间存在间隙,以实现对旋风的阻挡作用,以使油雾分离之后的气体在第二返风帽的作用下远离第二锥体,从而能够由第二排气口排出,而第二锥体侧壁上的杂质从间隙中流出,不堆积;再次,通过将第三筒体设置在位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且第三筒体与支架相连接,以提升第三筒体的稳定性;再次,通过将第五进气口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五进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且第五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以使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的气体能够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通过第五进气口进入第三筒体内,再次形成旋风;再次,通过将第六进气口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第六进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第六进气口与第五进气口相对于第三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且第六进气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以使通过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能够沿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通过第六进气口进入第三筒体内,双口进风再次在第三筒体内形成旋风,提升进风速率,同时使旋风风力均匀;再次,通过将第三排气口设置在第三筒体的顶部,且第三排气口与第三筒体相连接,以使油雾分离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净化装置包括:/n支架;/n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n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n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n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n第一锥体,所述第一锥体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锥体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一排渣口,所述第一排渣口与所述第一锥体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一返风帽,所述第一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返风帽与所述第一锥体靠近所述第一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返风帽与所述第一锥体之前存在间隙;/n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n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沿所述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n第四进气口,所述第四进气口沿所述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n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n第二锥体,所述第二锥体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二锥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二排渣口,所述第二排渣口与所述第二锥体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二返风帽,所述第二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返风帽与所述第二锥体靠近所述第二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返风帽与所述第二锥体之前存在间隙;/n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之间,且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n第五进气口,所述第五进气口沿所述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五进气口与所述第三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五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n第六进气口,所述第六进气口沿所述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六进气口与所述第三筒体相连接,所述第六进气口与所述第五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三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且所述第六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n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三排气口与所述第三筒体相连接;/n第三锥体,所述第三锥体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锥体与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三排渣口,所述第三排渣口与所述第三锥体远离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相连接;/n第三返风帽,所述第三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三返风帽与所述第三锥体靠近所述第三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三返风帽与所述第三锥体之前存在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净化装置包括:
支架;
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
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接;
第一锥体,所述第一锥体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锥体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
第一排渣口,所述第一排渣口与所述第一锥体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相连接;
第一返风帽,所述第一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返风帽与所述第一锥体靠近所述第一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返风帽与所述第一锥体之前存在间隙;
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沿所述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
第四进气口,所述第四进气口沿所述第二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
第二锥体,所述第二锥体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二锥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排渣口,所述第二排渣口与所述第二锥体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返风帽,所述第二返风帽的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返风帽与所述第二锥体靠近所述第二排渣口一端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返风帽与所述第二锥体之前存在间隙;
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之间,且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支架相连接;
第五进气口,所述第五进气口沿所述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五进气口与所述第三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五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第六进气口,所述第六进气口沿所述第三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六进气口与所述第三筒体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生张立英
申请(专利权)人:营口聚鑫生物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