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国文专利>正文

一种污水防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602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防治系统,包括外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脚、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盖板、设于壳体内的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上的水泵;所述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开设于所述盖板上的进水口、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水泵的水管、设于所述水泵上的进水管、开设于所述外壳体下方的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用于连接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的第一连接块、设于所述内壳体上的第一斜面、设于所述内壳体内的沉淀结构、设于所述内壳体底部的排污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溢流的方式,利用了沉淀下沉的原理,有效使沉淀和水进行了分离,使最终制得的水更加清澈,处理效果更加优良,成本更加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防治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防治
,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防治系统。
技术介绍
在如今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时候,对于污水的处理显得格外重要,通常的水处理采用在水中添加絮凝剂的方式,使絮凝剂将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随后通过过滤的方式将杂质进行排出,随后对滤网进行更换,但此类方式费时费力,尤其对于滤网的需求较为大,增加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对于污水的处理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污水防治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防治系统,包括外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脚、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盖板、设于壳体内的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设于所述盖板上的水泵;所述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开设于所述盖板上的进水口、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水泵的水管、设于所述水泵上的进水管、开设于所述外壳体下方的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用于连接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的第一连接块、设于所述内壳体上的第一斜面、设于所述内壳体内的沉淀结构、设于所述内壳体底部的排污结构;通过水泵将水管处的水进行加压加速送入进水口内,污水将通过进水口随后进入沉淀结构在水中添加絮凝剂的方式,使水中的污渍进行沉淀,并进入内壳体中,在进入内壳体内,由于沉淀具备下沉的特性,将向下移动,从而保证了内壳体内,干净的水将始终处于上方的位置,而沉淀则是沉在内壳体底部,并进入随后的排污结构内,最终排出,而随着水泵源源不断将水泵入内壳体内,液面将不断地上升,并最终在内壳体的顶部以溢流的方式向外流出,进入外壳体内,通过设置在外壳体下方的第一出水口排出,该结构中采用了溢流的方式,将最上层进行了絮凝处理的干净的水排出,利用了沉淀物向下移动的原理,使内壳体中的上层水保持了干净透明的效果,该溢流的方式,将有效减少了滤纸的成本,从而节约了成本,同时保证了处理后水的澄清,从而保证了水处理的质量。所述沉淀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盖板下方的上块体、开设于上块体内的粗进水流道、设于所述粗进水流道下方的细进水流道、设于所述上块体下方的下块体、用于连接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的第二连接块、设于所述下块体上的散水块、设于所述下块体上的第一挡块、设于所述上块体下方的第二挡块、设于所述下块体上的第三挡块、设于所述第三挡块上的第一导向斜面、设于所述上块体下方与第一导向斜面相对应的第二导向斜面、设于所述上块体上的第二斜面、设于所述内壳体内壁上的第三斜面、设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的导流结构、设于所述上块体内的絮凝剂添加结构;由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构成的折线型流道;当水流顺着进水口进入上块体内时,将通过粗进水流道到细进水流道之间的改变,从而通过水压加快了水的流速,在水流移动的过程中将优先接触到散水块、水流通过散水块的作用向着四周进行移动,此时散水块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底部受压过大,受到散水块的分散后的水将受到第一挡块的阻挡和导向,从而向上移动,随后受到了第二挡块的阻挡和导向,从而向下移动,多次重复,在该过程中将使水流进行充分的震荡和撞击,从而使絮凝剂添加结构添加在水中水的絮凝剂能够更好地起到效果,使絮凝效果更加优良,絮凝剂的利用率更加完善,更加高,上块体与下块体为两个圆状的个体,而进水口设置在圆心位置,并且以向外扩散的形式进行移动,该方式将逐渐增加了水流的运动空间,从而逐步减缓水流的流速,并在脱离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线斜面时候减速到极限,随后冲击在第三斜面上,此时沉淀将在冲击下顺着第三斜面向下沉,而水将通过积累不断抬升水平面,从而将上方的净水向外排出,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从而将末端的水流速度减少至最低,从而避免水流的过度流动从而将底部的沉淀向上扬起的可能,从而保证了溢流出去水的纯净度。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挡块上的第一导流斜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挡块上的第二导流斜槽;水流从下沿着第一挡板向上移动的时候,大量的水将受到第一挡板的阻挡,从而向上移动,少量的水将沿着第一导流斜槽向上移动,从而与上述部分的水进行互相之间的对流冲击,从而增加水流的激荡,从而增加药剂和污水的混合效果,而顺着第二挡板移动的液体少部分将通过第二导流斜槽通过,由于第二导流斜槽为水平面上倾斜设置,故通过该处的水将具备一定程度的旋转能力,一方面形成对流,另一方面,使内内部的水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由于此处采用了扩散的形式,故可能存在絮凝剂稀薄处和浓稠处通过旋转的方式,进行搅拌,使絮凝剂尽可能均匀的分布在污水中,从而起到了更为优良的除污效果,从而提高了最终液体的纯净程度,保证了污水处理的质量。所述絮凝剂添加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块体上的容纳腔、开设于所述容纳腔上的第一腔体、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转杆、设于所述第一转杆上的螺纹块、开设于所述细进水流道的第二腔体、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出料嘴、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料嘴和所述第一腔体相连的第一管道、设于所述盖板上的絮凝剂箱、设于所述出料嘴处的延长管、用于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絮凝剂箱的第二管道、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杆转动的驱动结构;絮凝剂箱内的絮凝剂液体,将顺着第二管道向下移动,从而进入容纳腔内,在容纳腔内进行保存,当驱动结构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的时候,此时第一转杆上的螺纹块将随之转动,并以螺旋推料的方式将容纳腔内的液体向下挤压,将液体从第一管道向外挤压,液体最终从出料嘴处向外送出,并顺着延长管于细进水管道的管中心位置释放,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将有效使絮凝剂的释放位置投放在水流的正中间位置,通过水流的冲击带动絮凝剂移动,并通过散水块分散开均匀地混合在污水当中,该结构将絮凝剂直接添加在污水移动的正中间位置,且与污水的流向相同,有效保证了污水和絮凝剂之间的混合效果,减少了絮凝剂在污水中扩散的难度,增加了扩散效率,从而调高了絮凝剂的沉淀效果,从而保证了最终水处理的质量。所述驱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细进水流道内的横块、设于所述横块上方的转头、设于所述转头上的转叶、开设于所述横块内的第三腔体、设于所述第三腔体内的第一皮带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转头的第一连接柱、设于所述第一转杆上的延长柱、套设于所述延长柱上的第二皮带轮、用于联动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第二皮带轮转动的传动带;当水流在细进水管道内移动的时候,将推动转叶,转叶在水流的带动下进行旋转,并随着水流冲击的强弱进行转速上的变化,转叶的转动将带动转头进行旋转,随之通过第一连接柱的连接,从而带动第一皮带轮进行转动,由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通过传动带进行联动,从而第二皮带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并由水流的冲击速度从而决定第一转杆的转动速度和圈数,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将通过对于水流的流速,从而对絮凝剂的添加进行调节,从而与水流通过的量想适配,从而以正比的形式添加絮凝剂,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絮凝剂的添加自动适配更加合理,从而保证了絮凝剂不会过多造成浪费,也保证了絮凝剂的计量足够,保证了污水的处理效果。所述排污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内壳体底部的第二出水口、开设于所述下块体内的第四腔体、用于连接所述内壳体和所述下块体的连接环、开设于所述连接环上的多个通槽、设于所述通槽两侧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防治系统,包括外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脚(11)、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盖板(12)、设于壳体内的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2)、设于所述盖板(12)上的水泵(13);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2)包括开设于所述开设于所述盖板(12)上的进水口(21)、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口(21)和所述水泵(13)的水管(22)、设于所述水泵(13)上的进水管(23)、开设于所述外壳体(1)下方的第一出水口(24)、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的内壳体(25)、用于连接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内壳体(25)的第一连接块(26)、设于所述内壳体(25)上的第一斜面(27)、设于所述内壳体(25)内的沉淀结构(3)、设于所述内壳体(25)底部的排污结构(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防治系统,包括外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脚(11)、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盖板(12)、设于壳体内的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2)、设于所述盖板(12)上的水泵(13);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式污水处理结构(2)包括开设于所述开设于所述盖板(12)上的进水口(21)、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口(21)和所述水泵(13)的水管(22)、设于所述水泵(13)上的进水管(23)、开设于所述外壳体(1)下方的第一出水口(24)、设于所述外壳体(1)内的内壳体(25)、用于连接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内壳体(25)的第一连接块(26)、设于所述内壳体(25)上的第一斜面(27)、设于所述内壳体(25)内的沉淀结构(3)、设于所述内壳体(25)底部的排污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结构(3)包括设于所述盖板(12)下方的上块体(31)、开设于上块体(31)内的粗进水流道(32)、设于所述粗进水流道(32)下方的细进水流道(33)、设于所述上块体(31)下方的下块体(34)、用于连接所述上块体(31)和所述下块体(34)的第二连接块(35)、设于所述下块体(34)上的散水块(36)、设于所述下块体(34)上的第一挡块(37)、设于所述上块体(31)下方的第二挡块(38)、设于所述下块体(34)上的第三挡块(39)、设于所述第三挡块(39)上的第一导向斜面(310)、设于所述上块体(31)下方与第一导向斜面(310)相对应的第二导向斜面(311)、设于所述上块体(31)上的第二斜面(312)、设于所述内壳体(25)内壁上的第三斜面(313)、设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的导流结构(5)、设于所述上块体(31)内的絮凝剂添加结构(6);由所述第一挡块(37)和所述第二挡块(38)构成的折线型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5)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挡块(37)上的第一导流斜槽(51)、开设于所述第二挡块(38)上的第二导流斜槽(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添加结构(6)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块体(31)上的容纳腔(61)、开设于所述容纳腔(61)上的第一腔体(62)、设于所述第一腔体(62)内的第一转杆(63)、设于所述第一转杆(63)上的螺纹块(64)、开设于所述细进水流道(33)的第二腔体(65)、设于所述第二腔体(65)内的出料嘴(66)、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料嘴(66)和所述第一腔体(62)相连的第一管道(67)、设于所述盖板(12)上的絮凝剂箱(68)、用于连通所述容纳腔(61)和所述絮凝剂箱(68)的第二管道(610)、设于所述出料嘴(66)处的延长管(69)、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杆(63)转动的驱动结构(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7)包括设于所述细进水流道(33)内的横块(71)、设于所述横块(71)上方的转头(72)、设于所述转头(72)上的转叶(73)、开设于所述横块(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国文
申请(专利权)人:叶国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