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555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位于所述沙发本体两侧的沙发把手和与所述沙发本体活动连接的沙发靠背,所述沙发靠背的内部设有重力感应开关、电路板、电机和调节装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电路板包括调节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其通过重力感应开关感知人体的重力,通过不同的重力输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从而通过电路板进行驱动电机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
本技术属于沙发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
技术介绍
沙发是装有软质坐垫的椅子,主要是为了使人们可更加舒适的休息,现有的沙发靠背角度均难以调节,这也导致沙发在使用时存在较多不便。公开号为:CN210446321U,主题名称为一种可调节坐垫与靠背角度的沙发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海绵垫(2),所述底座(1)的内底壁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顶部连接有支撑块(4),所述支撑块(4)的左侧连接有合页(5),所述支撑块(4)的左侧通过合页(5)与靠背本体(6)的底部铰接,所述靠背本体(6)的底部连接有齿环(7),所述底座(1)的内壁与弹性机构(8)连接,所述底座(1)的内底壁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的顶部设置有滑套(10),所述滑套(10)的内侧插接有齿条(11),所述弹性机构(8)位于齿条(11)顶部的上方,所述底座(1)的内底壁连接有L型顶杆(12),所述L型顶杆(12)的背面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齿轮(13),所述齿轮(13)分别与齿条(11)和齿环(7)相啮合”。以上述技术专利为例,其虽然提及了具有靠背调节的沙发,但是其技术方案与本技术不同,本技术可以通过承重感应进行调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其通过重力感应开关感知人体的重力,通过不同的重力输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从而通过电路板进行驱动电机工作,电机通过不同的电压信号驱动调节装置进行不同程度的倾斜程度,从而调节靠背的倾斜程度,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对靠背的需求。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其具有感应灵敏、安全性高和舒适性好等优点。为达到以上目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位于所述沙发本体两侧的沙发把手和与所述沙发本体活动连接的沙发靠背,所述沙发靠背的内部设有重力感应开关(外接电源)、电路板、电机和调节装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当人体靠在沙发靠背时,重力感应开关可以根据重力的大小输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机电性连接(用于提供电源并且根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输出的电压信号驱动所述电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使所述电机的动作程度不同),所述电机和所述调节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调节装置),所述电路板包括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包括:驱动芯片U1和驱动芯片U2,所述驱动芯片U1与所述驱动芯片U2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2管脚依次通过电容C3、电阻R4和电容C4接地,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4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9管脚与所述电容C4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2管脚和3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正转,所述驱动芯片U2的13管脚和14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反转。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一路通过电阻R2接地并且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第二路依次通过电阻R1和电容C1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1的19管脚与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阻R1的共接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20管脚与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阻R1的共接端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芯片U1的10管脚一路通过电阻R3与连接单元X的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10管脚另一路通过电容C2与所述连接单元X的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连接单元X的2管脚接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芯片U2的1管脚通过电阻R5接地并且所述驱动芯片U2的15管脚通过电阻R6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2的1管脚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15管脚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3管脚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芯片U2的4管脚一路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电容C5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6,所述驱动芯片U2的4管脚另一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1和二极管D5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2的4管脚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2和二极管D6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2的4管脚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3和二极管D7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2的4管脚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4和二极管D8接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的调节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的调节电路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沙发本体、沙发把手、沙发靠背、电机和重力感应开关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优选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位于所述沙发本体两侧的沙发把手和与所述沙发本体活动连接的沙发靠背,所述沙发靠背的内部设有重力感应开关(外接电源)、电路板、电机和调节装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当人体靠在沙发靠背时,重力感应开关可以根据重力的大小输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机电性连接(用于提供电源并且根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输出的电压信号驱动所述电机,不同程度的电压信号使所述电机的动作程度不同),所述电机和所述调节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调节装置),所述电路板包括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包括:驱动芯片U1和驱动芯片U2,所述驱动芯片U1与所述驱动芯片U2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2管脚依次通过电容C3、电阻R4和电容C4接地,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4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9管脚与所述电容C4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2管脚和3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正转,所述驱动芯片U2的13管脚和14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反转。具体的是,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一路通过电阻R2接地并且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第二路依次通过电阻R1和电容C1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1的19管脚与所述电容C1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位于所述沙发本体两侧的沙发把手和与所述沙发本体活动连接的沙发靠背,所述沙发靠背的内部设有重力感应开关、电路板、电机和调节装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调节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包括:/n驱动芯片U1和驱动芯片U2,所述驱动芯片U1与所述驱动芯片U2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2管脚依次通过电容C3、电阻R4和电容C4接地,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4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9管脚与所述电容C4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电性连接;/n所述驱动芯片U2的2管脚和3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正转,所述驱动芯片U2的13管脚和14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反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位于所述沙发本体两侧的沙发把手和与所述沙发本体活动连接的沙发靠背,所述沙发靠背的内部设有重力感应开关、电路板、电机和调节装置,所述重力感应开关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调节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包括:
驱动芯片U1和驱动芯片U2,所述驱动芯片U1与所述驱动芯片U2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1的2管脚依次通过电容C3、电阻R4和电容C4接地,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4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芯片U2的9管脚与所述电容C4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电性连接;
所述驱动芯片U2的2管脚和3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正转,所述驱动芯片U2的13管脚和14管脚之间串接所述电机时,驱动所述电机反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承重感应自动调节靠背倾斜度的沙发,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一路通过电阻R2接地并且所述驱动芯片U1的15管脚第二路依次通过电阻R1和电容C1接地,所述驱动芯片U1的19管脚与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阻R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风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鸿启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