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985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板通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铺设于车厢内的地面,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且具有前端以及后端,与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比上述地面突出的帽形的开放截面形状。该地板通道具备:前端区域,具有上述前端;以及主区域,具有上述后端且与上述前端区域相连。当将从上述前端到上述后端为止的全长设为L(mm)时,上述前端区域与上述主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处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30mm的位置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L/5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并且,上述前端区域的屈服强度低于上述主区域的屈服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地板通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地板通道。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6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8-208698号且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为了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迄今为止研究了各种碰撞方式。此时,从事故率较高的碰撞方式开始优先地进行研究,并将安全性提高到了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导致较大事故的程度。作为进一步的研究事项,存在针对与行道树、电线柱等正面碰撞的模式的对策,近年来,其重要性逐渐增加。在正面碰撞时施加于车辆的外力,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朝向车辆后方侧施加。在外力相对于车辆的输入处的延长线上,存在地板通道。但是,地板通道仅是用于覆盖排气管、驱动轴等的构件,只是地板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通过各种技术来提高地板构造的碰撞性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构造,具备沿着车长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筋以及沿着通道部的周向延伸的第2加强筋。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身构造,在地板通道与踏脚板的突出部之间的连接部具有弯曲部。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车身构造,在将车身前部与车厢隔开的前围板的后表面侧设置有前围板横梁。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地板构造,具备覆盖地板通道的上壁部与纵壁部之间的角部的通道加强件。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车辆下部构造,沿着车辆的横切方向配置的梁的中心部分针对塑性变形的耐性大于梁的端部部分针对塑性变形的耐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62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2353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04313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8-118573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18-5365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由于车厢还是用户的居住空间,因此原本为了提高舒适性还期望降低振动、噪音。并且,由于地板通道在车身的构成构件中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还被要求其轻量化。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如设置于通道部的第1加强筋以及第2加强筋那样存在较细长的凹凸,这些凹凸有可能引起振动。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虽然在弯曲部施加有较大的弯曲,但是以该弯曲部为边界而振动模式发生改变,因此仍然有可能引起振动。在专利文献3中,如其课题所记载的那样,以微小重叠碰撞、偏置碰撞为对象,而不是以正面碰撞为对象。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抑制地板通道变形的加强部件,能够提高刚性。但是,由于追加加强部件的关系,无法实现轻量化。专利文献5原本涉及横切方向的梁,而不涉及地板通道的塑性变形。该梁在其下方部分与地板接合,因此在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成为闭合截面的状态下使用。因此,该梁以通过闭合截面形状来承受外力的情况为前提,因此无法容易地应用于以开放截面形状为前提的地板通道。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以往的地板通道中,难以将碰撞性能、隔音性能以及轻量化这三项全部满足。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汽车的地板通道中,使碰撞性能、隔音性能以及轻量化全部得到满足。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地板通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铺设于车厢内的地面,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且具有前端以及后端,与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比上述地面突出的帽形的开放截面形状,在该地板通道中,具备:前端区域,具有上述前端;以及主区域,具有上述后端且与上述前端区域相连,当将从上述前端到上述后端的全长设为L(mm)时,上述前端区域与上述主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处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30mm的位置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L/5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上述前端区域的屈服强度低于上述主区域的屈服强度。根据上述(1)的方案的地板通道,在对地板通道的前端区域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力的情况下,屈服强度相对低的前端区域一边折弯一边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另一方面,剩余的冲击力由于前端区域的塑性变形而已经被大幅度降低,然后传递至主区域。而且,主区域的屈服强度相对高,因此不伴随较大的塑性变形就能够承受剩余的冲击力。因此,能够发挥较高的碰撞性能。而且,与现有构造不同,由于未设置加强筋等加强部件,因此还能够实现隔音性能以及轻量化。全长L(mm)为1000mm以上。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地板通道为帽形,因此将前端区域为闭合截面形状的构造排除在外。假设在使前端区域成为闭合截面形状的情况下,承受了基于冲击的载荷的前端区域不会“折弯”而是通过自身在轴向上“溃缩”来吸收冲击。此时,在前端区域一边溃缩一边塑性变形的期间,一部分冲击力会逃逸到主区域。即,由于是闭合截面形状,因此与开放截面形状相比,作为构造体的强度较高,针对冲击无法容易且立即塑性变形。另一方面,本方案采用开放截面形状的前端区域,因此不是通过“溃缩”而是通过“折弯”来吸收冲击力。承受了冲击力的前端区域为开放截面形状,因此一边以帽形扩开的方式变形一边立即折弯。在此期间,大部分冲击力被前端区域的折弯消耗,传递到主区域的力较少。在功能方面,由于地板通道为开放截面形状,因此针对轴向载荷的耐性比闭合截面构造低。因此,当在前端区域未充分且立即吸收冲击力时,作为剩余的冲击力而传递至主区域的力变大,会使主区域也塑性变形。因此,在将上述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闭合截面形状的构造简单地应用于地板通道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问题而无法进行充分的冲击力吸收,导致地板构造变形的可能性较高。(2)在上述(1)所记载的地板通道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在通过纵截面观察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形状时,上述地板通道具有:弯曲形状部,包括上述前端,从上述后端侧朝上述前端侧向上方弯曲;以及直线形状部,与上述弯曲形状部相连,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包括上述后端,上述前端区域处于上述弯曲形状部内。根据上述(2)所记载的地板通道,其前端区域处于朝上方弯曲的弯曲形状部内,因此在前端区域中成为帽形的上壁的部分朝向折弯的方向预先倾斜。因而,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承受了冲击力时的前端区域的折弯,因此能够确保更高的碰撞性能。(3)在上述(1)或者上述(2)所记载的地板通道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上述前端区域以及上述主区域均由钢形成,上述前端区域的杨氏模量与上述主区域的杨氏模量相同。根据上述(3)所记载的地板通道,在前端区域与主区域中,屈服应力不同,但杨氏模量相同。在杨氏模量不同的部分容易产生振动噪音,因此根据上述方案,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振动。(4)在上述(1)~(3)任一项所记载的地板通道中也可以为,上述前端区域的屈服强度比上述主区域的屈服强度低10%以上、80%以下。根据上述(4)所记载的地板通道,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前端区域的塑性变形。(5)在上述(1)~(4)任一项所记载的地板通道中也可以为,上述前端区域的板厚比上述主区域的板厚薄。根据上述(5)所记载的地板通道,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板通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铺设于车厢内的地面,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且具有前端以及后端,与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比上述地面突出的帽形的开放截面形状,其特征在于,具备:/n前端区域,具有上述前端;以及/n主区域,具有上述后端且与上述前端区域相连,/n当将从上述前端到上述后端为止的全长设为L(mm)时,上述前端区域与上述主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处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30mm的位置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L/5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n上述前端区域的屈服强度低于上述主区域的屈服强度。/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06 JP 2018-2086981.一种地板通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铺设于车厢内的地面,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且具有前端以及后端,与上述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比上述地面突出的帽形的开放截面形状,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端区域,具有上述前端;以及
主区域,具有上述后端且与上述前端区域相连,
当将从上述前端到上述后端为止的全长设为L(mm)时,上述前端区域与上述主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处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30mm的位置与从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后端为L/5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
上述前端区域的屈服强度低于上述主区域的屈服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通道,其特征在于,
当在纵截面中观察沿着上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形状时,
上述地板通道具有:
弯曲形状部,包括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濑智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