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470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该加强装置,包括:加强环;加强环与转子上的端盖安装接口可拆卸配合,用以约束转子的变形。该套装方法,基于前述加强装置,套装方法包括:将加强装置的加强环与转子上的端盖安装接口可拆卸配合;将配合有加强环的转子与对应的定子相套装;解除加强环与端盖安装接口的可拆卸配合,并将转子的端盖板安装于端盖安装接口。本申请实施例在转子上可拆卸配合加强环,提高转子的刚性,减少转子在与定子套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或减少转子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利用转子已有的端盖安装接口与加强环配合,无需在转子上增设额外的配合结构,可简化转子的结构、降低转子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
本申请涉及风电
,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
技术介绍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根据其能量转换或传递的方式可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均包括定子和转子,通常将转子与定子套装在一起,使转子的磁轭上的磁极与定子上的绕组总成能够同轴相对旋转,从而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或传递。装配好的电机通常在转子上设有端盖安装接口,并向转子的端盖安装接口安装端盖板,以使电机的转子与定子在彼此之间可能不均匀的强力磁力环境下,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间距。但将转子与定子套装的过程中,转子是没有也不能安装端盖板的,而且转子磁轭为薄壁件,刚性差,因此转子在套装过程中极易因转子与定子之间可能不均匀的强磁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另外,为适应电机的大功率发展趋势,电机的转子、定子的直径越来越大,所以转子在运输的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转子在安装或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的技术问题。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包括:加强环;加强环与转子上的端盖安装接口可拆卸配合,用以约束转子的变形。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个方面提供的加强装置的基础上,加强装置还包括矫形工装;矫形工装包括:连接梁和矫形组件;连接梁设置为相交并垂直于加强环的轴线,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连矫形组件,矫形组件与加强环的第一圆弧板和/或第二圆弧板配合。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子的套装方法,基于上述第一个方面提供的加强装置,套装方法包括:将加强装置的加强环与转子上的端盖安装接口可拆卸配合;将配合有加强环的转子与对应的定子相套装;解除加强环与端盖安装接口的可拆卸配合,并将转子的端盖板安装于端盖安装接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在转子上配合加强环,保证转子具有足够的刚性,能够减少转子在与定子套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而且能够减少转子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利用转子已有的端盖安装接口与加强环配合,无需在转子上增设额外的配合结构,可简化转子的结构、降低转子的制造成本;加强环与转子之间为可拆卸配合,待保证转子与定子顺利套装完成后即可拆除,不影响转子与端盖板的正常安装,而且加强环可以重复利用,降低加强装置的使用成本。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强圆弧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矫形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配合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强装置的转子与定子套装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套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9为图8中步骤S101的实施方式一的流程示意图;图10为图8中步骤S101的实施方式二的流程示意图;图11为图8中步骤S101的实施方式三的流程示意图;图12为图8中步骤S101的实施方式四的流程示意图。图中:1-加强装置;2-转子;2a-端盖安装接口;3-定子;100-加强环;110-加强圆弧段;111-第一圆弧板;112-第二圆弧板;113-底板;114-第一加强筋;115-连接板;120-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121-第一定位销;122-第一螺栓;130-吊装件;200-矫形工装;210-连接梁;220-矫形组件;221-第一矫形板;221a-第三对位孔;221b-第三安装孔;222-第二矫形板;223-第二加强筋;230-第二可拆卸连接组件;231-第二定位销;232-第二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进行介绍和解释: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根据其能量转换或传递的方式可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轴向:指电机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进行研究发现,装配好的电机通常在转子上设有端盖安装接口,并向转子的端盖安装接口安装端盖板,以使电机的转子与定子在彼此之间可能不均匀的强力磁力环境下,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间距。但将转子与定子套装的过程中,转子是没有也不能安装端盖板的,而且转子磁轭为薄壁件,刚性差,因此转子在套装过程中极易因转子与定子之间可能不均匀的强力磁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另外,为适应电机的大功率发展趋势,电机的转子、定子的直径越来越大,所以转子在运输的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变形。为了提高转子的刚性,减少转子在安装或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可以采用在转子的磁轭外壁焊接永久的加强结构,但会造成转子结构难以满足正常工作时的动平衡要求,设计成本高及制造难度大;或是采用在转子的磁轭外壁焊接临时的加强结构,但存在临时的加强结构拆装不便的缺陷;或是在转子的外周安装可拆卸的加强结构,但仍然存在与前述两种方式相同的缺陷:均需要在转子上设计和制造独立的接口,在其使用过程中会加大转子的外形尺寸。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及转子的套装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环(100);/n所述加强环(100)与所述转子(2)上的端盖安装接口(2a)可拆卸配合,用以约束所述转子(2)的变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环(100);
所述加强环(100)与所述转子(2)上的端盖安装接口(2a)可拆卸配合,用以约束所述转子(2)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环(100)与所述转子(2)上的端盖安装接口(2a)为间隙配合;
所述加强环(100)的内径与所述端盖安装接口(2a)的外径之间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转子(2)的内径与定子(3)的外径之间差值的绝对值;或,所述加强环(100)的外径与所述端盖安装接口(2a)的内径之间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转子(2)的内径与定子(3)的外径之间差值的绝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环(100)包括若干加强圆弧段(110);
若干所述加强圆弧段(110)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
相邻两所述加强圆弧段(110)为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圆弧段(110)包括:第一圆弧板(111)、第二圆弧板(112)、底板(113)及若干第一加强筋(114);
所述第一圆弧板(111)与所述第二圆弧板(112)沿径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圆弧板(111)与所述转子(2)上的端盖安装接口(2a)配合,或,所述第二圆弧板(112)与所述转子(2)上的端盖安装接口(2a)配合;
所述底板(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弧板(111)与所述第二圆弧板(112)之间的间隔内,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板(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板(112);
若干所述第一加强筋(114)也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弧板(111)与所述第二圆弧板(112)之间的间隔内,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弧板(111)、所述第二圆弧板(112)和所述底板(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板(112)均为沿轴向设置的瓦状结构;
和/或,所述底板(113)为沿径向设置的扇环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111)和所述第二圆弧板(112)的轴线重合;
和/或,任一所述第一加强筋(114)沿径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1)还包括连接板(115)和第一可拆卸连接组件(120);
所述加强圆弧段(110)的两端分别固连所述连接板(115),每一所述连接板(115)与所述第一圆弧板(111)、所述第二圆弧板(112)和所述底板(113)中的至少一个固连;
所述连接板(115)具有第一对位孔和/或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可拆卸连接件包括:第一定位销(121),和/或,第一螺栓(122)及第一螺母;
所述第一定位销(121)与相邻两所述加强圆弧段(110)的相邻两所述连接板(115)的所述第一对位孔配合;所述第一螺栓(122)和所述第一螺母,与相邻两所述加强圆弧段(110)的相邻两所述连接板(115)的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1)还包括:吊装件(130);
至少一个所述加强圆弧段(110)固连所述吊装件(13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1)还包括矫形工装(200);
所述矫形工装(200)包括:连接梁(210)和矫形组件(220);
所述连接梁(210)设置为相交并垂直于所述加强环(100)的轴线,所述连接梁(210)的两端分别固连所述矫形组件(220),所述矫形组件(220)与所述加强环(100)的所述连接板(115)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装置(1)还包括矫形工装(200);
所述矫形工装(200)包括:连接梁(210)和矫形组件(220);
所述连接梁(210)设置为相交并垂直于所述加强环(100)的轴线,所述连接梁(210)的两端分别固连所述矫形组件(220),所述矫形组件(220)与所述加强环(100)的所述第一圆弧板(111)和/或所述第二圆弧板(112)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强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矫形组件(220)包括:第一矫形板(221)、第二矫形板(222)及若干第二加强筋(223);
所述第一矫形板(221)和所述第二矫形板(222)均与所述连接梁(210)的端部固连;
所述第一矫形板(221)沿径向设置,并与所述加强环(100)的所述第一圆弧板(111)和/或所述第二圆弧板(112)配合;
所述第二矫形板(222)沿轴向设置,并与所述加强环(100)的所述第一圆弧板(111)或所述第二圆弧板(112)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拥军周国强刘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