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64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上垫片、上弹片和载体,上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上表面,上弹片外边框与上垫片连接,其技术要点是:所述载体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所述外壳内顶面或上弹片或上垫片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限位凸台向上运行时顶靠在外壳内顶面的缓冲结构或外壳内顶面或上垫片的缓冲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使用可靠,解决了现有音圈马达在可靠性冲击时载体顶部塑胶起屑的问题,大大缓解了载体冲击力,避免了塑胶起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
本技术涉及音圈马达
,具体涉及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音圈马达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的特点。其一般包括外壳1、上弹片3、磁铁6、载体7、绕线、下弹片4和底座5,参见图1。其中,外壳和上弹片之间为了为载体向上运动预留空间通常设置一圈上垫片。底座固定在外壳的底部,上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上表面,上弹片外边框与上垫片连接,下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下表面,下弹片外边框固定在底座上,绕线缠绕在载体的外壁上,磁铁安装在外壳内壁上且与绕线相对。音圈马达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永久磁场内,通过改变马达内线圈的直流电流大小,来控制弹片的拉伸位置,从而控制载体位置,使载体带动镜头上下运动。然而,载体在带动镜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载体会与外壳内顶面的机械限位面发生冲击,塑胶材质的载体与金属材质的外壳冲击过程中,会造成载体塑胶起屑、掉屑,起屑产生的碎屑掉落在滤光片上时,会严重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可靠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解决现有音圈马达在可靠性冲击时载体顶部塑胶起屑的问题,大大缓解载体冲击力,避免塑胶起屑。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上垫片、上弹片和载体,上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上表面,上弹片外边框与上垫片连接,其技术要点是:所述载体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所述外壳内顶面或上弹片或上垫片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限位凸台向上运行时顶靠在外壳内顶面的缓冲结构或外壳内顶面或上垫片的缓冲结构上。上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为覆于外壳内顶面的整体式缓冲层。上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为设于外壳内顶面且与限位凸台一一对应的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顶面面积大于限位凸台的顶面面积。上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所述载体上表面边缘设有多个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底面设有缓冲凸台,所述缓冲结构为设于上弹片外边框的向马达中心线方向延伸的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呈悬臂状且其与缓冲凸台一一对应,所述凸出结构下表面的面积大于缓冲凸台的顶面面积,所述凸出结构至缓冲凸台的距离小于限位凸台至外壳主体内顶面的距离。上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所述避让槽的侧壁与缓冲凸台的侧壁之间留有避让间隙,所述凸出结构的末端位于避让间隙上方。上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为上垫片内环面的延伸面,所述延伸面向马达中心线方向延伸,形成拦隔限位凸台和外壳的缓冲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载体上的限位凸台、外壳内顶面或上弹片或上垫片的缓冲结构,实现载体上行限位和缓冲,解决了现有音圈马达在可靠性冲击限位时载体塑胶起屑的问题,大大缓解了载体冲击力,避免了塑胶起屑。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本技术实施例1的音圈马达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上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上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缓冲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上垫片、201.延伸面、3.上弹片、301.凸出结构、4.下弹片、5.底座、6.磁铁、7.载体、701.限位凸台、702.缓冲凸台、703.避让槽、8.缓冲层、9.缓冲块。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该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1、上垫片2、上弹片3和载体7,上弹片3内边框固定在载体7上表面,上弹片3外边框与上垫片2连接,载体7悬空固定在外壳1内部,绕线缠绕在载体7的外壁上,磁铁6安装在外壳1内壁上且与绕线相对。其中,所述载体7上表面设有四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701,所述上垫片2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为上垫片内环面的延伸面201,所述延伸面201向马达中心线方向延伸,形成拦隔限位凸台701和外壳1的缓冲面。所述限位凸台701向上运行时顶靠在上垫片2的延伸面201上。延伸面201的厚度小于上垫片2的边缘厚度,从而延伸面201也为载体上升留出空间。上垫片的延伸面201如图2所示,使其能够完全覆盖冲击限位对应面,在可靠性冲击测试时,载体7向上冲击,塑胶材质的上垫片2能够替代外壳与载体缓冲限位,从而有效缓解载体可靠性冲击限位时限位凸台对外壳的冲击。实施例2如图3-图5所示,该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1、上垫片2、上弹片3和载体7,上弹片3内边框固定在载体7上表面,上弹片3外边框与上垫片2连接。所述载体7上表面设有四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701,上弹片3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载体7上表面边缘设有四个避让槽703,所述避让槽703的底面设有缓冲凸台702,所述缓冲结构为设于上弹片3外边框的向马达中心线方向延伸的凸出结构301,所述凸出结构301呈悬臂状且其与缓冲凸台702一一对应,所述凸出结构301下表面的面积大于缓冲凸台702的顶面面积,所述凸出结构301至缓冲凸台702的距离小于限位凸台701至外壳1主体内顶面的距离。所述避让槽703的侧壁与缓冲凸台702的侧壁之间留有避让间隙,所述凸出结构301的末端位于避让间隙上方。在可靠性冲击测试时,载体7向上冲击,上弹片的凸出结构301会对载体的缓冲凸台702进行缓冲限位,缓解部分冲击力后,载体的限位凸台701再与外壳1进行冲击限位。实施例3如图6所示,该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载体7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701,外壳1内顶面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缓冲结构为覆于外壳1内顶面的整体式缓冲层8。缓冲层8设置方式有直接粘贴、喷涂,缓冲层覆盖面积为外壳内顶面全覆盖,材料为具有缓冲性较好的缓冲材料,如软胶。在金属材质的外壳内顶面设置缓冲层后,在载体7向上冲击时会对缓冲层8直接冲击,有效降低载体冲击力,可以避免载体冲击限位时塑胶起屑。缓冲层8设置厚度以对载体缓冲防止塑胶起屑效果为标准。实施例4如图7所示,该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载体7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701,外壳1内顶面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缓冲结构为设于外壳1内顶面且与限位凸台701一一对应的缓冲块9,缓冲块9的形状与限位凸台701相匹配,缓冲块9的顶面面积大于限位凸台701的顶面面积。缓冲块9设置方式有:直接粘贴、喷涂、注塑。缓冲块9材料为具有缓冲性较好的缓冲材料,如软胶。在金属材质的外壳1内顶面设置缓冲块9后,在载体7向上冲击时会对缓冲块9直接冲击,有效降低载体冲击力,可以避免载体冲击限位时塑胶起屑。缓冲块9设置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上垫片、上弹片和载体,上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上表面,上弹片外边框与上垫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所述外壳内顶面或上弹片或上垫片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限位凸台向上运行时顶靠在外壳内顶面的缓冲结构或外壳内顶面或上垫片的缓冲结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包括外壳、上垫片、上弹片和载体,上弹片内边框固定在载体上表面,上弹片外边框与上垫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限制载体上行行程的限位凸台,所述外壳内顶面或上弹片或上垫片设有与载体对应的缓冲结构,所述限位凸台向上运行时顶靠在外壳内顶面的缓冲结构或外壳内顶面或上垫片的缓冲结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为覆于外壳内顶面的整体式缓冲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顶部冲击限位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为设于外壳内顶面且与限位凸台一一对应的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顶面面积大于限位凸台的顶面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一帆王万军吴兴旺边英明杜猛赵铁军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