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248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外置交互设备,其包括框体,以及嵌设在框体上的面板,面板与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红外组件的红外框架内设置有两组红外灯条,两组红外灯条用于在面板的表面形成有正交的红外网格,因而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外置交互设备连接在显示内屏上时,能够通过红外组件实现对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从而提高使用者的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会议屏市场,投影仪和LCD液晶显示屏是主流产品。其中,投影机对室内环境和光线要求比较高,容易营造成小黑屋,会议会显得比较压抑;液晶显示屏的尺寸限制较大,局限于90英寸以下的使用环境。因此,在一些大尺寸的应用场景中,能够无缝屏接和超高清显示的LED屏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2020084254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LED拼接屏,该LED拼接屏包括控制箱、框架、至少两个LED显示模块;控制箱至少包括两路独立的输出接口,每路输出接口连接一个LED显示模块;至少两个所述LED显示模块拼接固定在框架上;LED显示模块包括盒体、电路板、灌封胶、驱动芯片、输入接口及多个LED芯片;驱动芯片和多个LED芯片设置于电路板上,驱动芯片分别连接LED芯片和输入接口;输入接口设置于盒体上,连接控制箱输出接口;盒体为扁平结构,一面敞开,电路板设置于盒体中,灌封胶覆盖电路板,封闭盒体的敞开面;LED芯片设置于电路板的对应盒体敞开面一侧。然而,在某些会议场景中,具有较强表现欲的使用者可能希望能在显示内屏上进行书写、触控等操作;或者在演示互动游戏时需要对显示内屏进行拍打等操作。但显示内屏的LED发光管直接裸露,因而利用红外组件等方式实施触控操作时,显示内屏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大尺寸的显示内屏无法实现触控操作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旨在利用面板上设置的红外组件实现对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以提高使用者的体验。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用于连接在显示内屏上,包括框体,以及嵌设在所述框体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所述红外组件的红外框架内设置有两组红外灯条,两组所述红外灯条用于在所述面板的表面形成有正交的红外网格,以实现对所述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所述显示内屏由若干个显示模组拼接而成,所述显示内屏的尺寸大于100寸。进一步地,所述框体上设置有用于卡嵌所述面板边沿的面板槽;所述框体具体本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部背向于显示内屏一侧的台阶部,所述面板槽的两槽壁分别形成在所述本部和台阶部上。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框架设置在所述面板上与台阶部对应的位置处。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框架与面板之间通过双面自粘条实现胶接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框架与所述框体为一体结构,所述红外框架设置在所述框体上与台阶部相对应的位置处。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红外灯条的灯条槽,以及用于容置滤光条的滤光条槽,所述滤光条槽位于所述灯条槽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框体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以及连接在上框体和下框体之间的两个侧框体,所述侧框体与上框体/下框体之间利用角码实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面板上开设有豁口,所述框体上开设有第一出线孔,所述角码上开设有第二出线孔,所述豁口、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的位置相对应,以形成供线材从面板正面连接至所述外置交互设备背面的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框架包括上红外框和下红外框,以及连接在上红外框和下红外框之间的两个侧红外框,所述上红外框上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射灯条,所述下红外框上设置有第一红外吸收灯条,两个所述侧红外框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红外发射灯条和第二红外吸收灯条。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其包括框体,以及嵌设在框体上的面板,面板与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红外组件的红外框架内设置有两组红外灯条,两组红外灯条用于在面板的表面形成有正交的红外网格,因而当本技术的外置交互设备连接在显示内屏上时,能够通过红外组件实现对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从而提高使用者的体验。(2)本技术中,红外框架设置在面板上与台阶部对应的位置处,且红外框架与面板之间可以通过双面自粘条实现胶接连接,从而提高了红外框架与框体之间连接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在显示内屏上配置技术的外置交互设备的便捷性。(3)本技术中,面板上开设有豁口,框体上开设有第一出线孔,角码上开设有第二出线孔,豁口、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的位置相对应,以形成出线通道,从而方便于将线材从面板正面连接至外置交互设备的背面,进而方便于本技术的外置交互设备与显示内屏间的电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大尺寸交互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红外组件与框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红外框架与框体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出现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大尺寸交互显示设备包括背架100、黑砂晶外屏200和显示内屏300。其中,显示内屏位设置在背架100上,黑砂晶外屏200能够连接在背架100上,从而设置在显示内屏3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背架100包括上横杆和下横杆,上横杆和下横杆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立柱,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横杆和下横杆连接。若干个立柱可分为位于最左侧的左立柱101、位于最右侧的右立柱102,以及位于左立柱101和右立柱102之间的至少一个内立柱103。上横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件,该固定件用于连接上横杆和黑砂晶外屏200;内立柱103与下横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支撑件,该支撑件用于连接并支撑黑砂晶外屏200。本实施方式的黑砂晶外屏200,其包括面板和框体,该框体用于与背架100连接;面板可以嵌设在框体中,具体是将面板的边沿卡嵌在框体的面板槽中,且面板的边沿与面板槽的槽底之间可以以胶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面板和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240,该红外组件240能够在面板的表面形成正交的红外网格,从而实现对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黑砂晶外屏200单独设置,并连接在背架100以负载在显示内屏300上,本实施方式的黑砂晶外屏200形成为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具体的,面板可以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屏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用于连接在显示内屏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以及嵌设在所述框体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所述红外组件的红外框架内设置有两组红外灯条,两组所述红外灯条用于在所述面板的表面形成有正交的红外网格,以实现对所述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所述显示内屏由若干个显示模组拼接而成,所述显示内屏的尺寸大于100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用于连接在显示内屏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以及嵌设在所述框体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框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组件,所述红外组件的红外框架内设置有两组红外灯条,两组所述红外灯条用于在所述面板的表面形成有正交的红外网格,以实现对所述显示内屏的触控操作;所述显示内屏由若干个显示模组拼接而成,所述显示内屏的尺寸大于100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上设置有用于卡嵌所述面板边沿的面板槽;所述框体具有本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部背向于显示内屏一侧的台阶部,所述面板槽的两槽壁分别形成在所述本部和台阶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框架设置在所述面板上与台阶部对应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框架与面板之间通过双面自粘条实现胶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红外触控的外置交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框架与所述框体为一体结构,所述红外框架设置在所述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熊大未来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