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85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泵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包括箱体组件及安装于所述箱体组件顶部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结构一致的两个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呈L形,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连接,以在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限定有从上至下横截面基本一致的换热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换热器采用两个呈L形的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相连,以在其中形成有四周均具有换热结构且横截面上下保持一致的换热腔,能够保证热泵机组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更多的换热面积,提高热泵机组单位体积的换热能力,且可避免由于换热器底部的换热效果差而导致结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
本技术涉及热泵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
技术介绍
传统的空气源热泵机组中,换热器通常采用H形、V形或U形的固定方式,针对采用H形及U形换热器的热泵机组来说,均存在一侧或两侧无换热结构,难以满足对于单位体积换热量需求大的要求,而采用V形换热器的热泵机组由于为上出风形式,对于两侧翅片的底部来说,翅片靠太近,换热腔体积不足,换热效率较差,且容易产生结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其能够提高换热能力,并可避免由于底部换热效果差造成的易结霜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包括箱体组件及安装于所述箱体组件顶部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结构一致的两个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呈L形,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连接,以在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限定有从上至下横截面基本一致的换热腔。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两端的端板,各所述端板的底部与所述箱体组件的顶部相连,以将所述换热器单元固定于所述箱体组件上。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端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板,以实现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的首尾依次相连。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板包括沿其内侧设置的折弯,相邻两个所述端板的折弯呈垂直设置;所述固定板包括垂直相连的挡板及连接板,所述挡板与其中一个所述端板的折弯贴合相连,所述连接板与另一个所述端板的折弯贴合相连。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包括沿其下边缘设置的下翻边,所述换热器单元通过所述下翻边与所述箱体组件相连。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顶部设有上固定架,所述固定板包括沿其上边缘设置的上翻边,所述固定架与所述上翻边相连。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单元的顶侧间隔设有若干用于夹紧其内外两侧面的上固定夹,所述换热器单元的底侧间隔设有若干用于夹紧其内、外两侧面的下固定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固定夹的外侧设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箱体组件的顶部相连。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夹及所述下固定夹均包括限位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限位板两侧的两个卡板,两个所述卡板相对设置并在其中限定有卡合位。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组件的顶部安装有中间固定架,所述换热器单元安装于所述中间固定架上。一种热泵机组,其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本申请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热泵机组,其换热器采用两个呈L形的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相连,以在其中形成有四周均具有换热结构且横截面上下保持一致的换热腔,能够保证热泵机组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更多的换热面积,提高热泵机组单位体积的换热能力,且可避免由于换热器底部的换热效果差而导致结霜的问题。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本申请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热泵机组将上固定架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泵机组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泵机组的下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泵机组的上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组件;2、换热器;21、换热器单元;211、换热器本体;212、端板;2121、折弯;3、固定板;31、挡板;32、连接板;33、下翻边;34、上翻边;4、上固定架;5、上固定夹;51、限位板;52、卡板;53、卡合位;54、外翻部;55、外翻边;6、下固定夹;7、中间固定架;8、换热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该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包括箱体组件1及安装于箱体组件1顶部的换热器2;换热器2包括结构一致的两个换热器单元21,换热器单元21呈L形,两个换热器单元21首尾依次连接,以在两个换热器单元21之间限定有从上至下横截面基本一致的换热腔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两个均呈L形的依次首尾相连,以在其中围合成换热腔8,换热腔8整体呈现从上至下横截面保持一致的矩形结构,使得换热腔8的四周均有换热结构,在同样的尺寸规格下能够拥有更多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机组单位体积内的换热能力,大幅度提高换热效率;另外,由于换热腔8上下保持基本一致,能够避免换热器2底部由于换热效果差而造成结霜的问题;再者,本实施例中,将两个换热器单元21首尾依次相连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保证热泵机组运输过程中,换热器2作为一个整体受力,不会因为单个换热器单元21受力而产生损坏。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单元21包括换热器本体211及安装于换热器本体211两端的端板212,各端板212的底部与箱体组件1的顶部相连,以将换热器单元21固定于箱体组件1上。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为了实现两个换热器单元21的首尾相连,相邻两个端板212之间通过固定板3相连;固定板3连接两个换热器单元21,能够对换热腔8实现较好的密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如图1所示,端板212包括沿其内侧设置的折弯2121,相邻两个端板212的折弯2121呈垂直设置;如图1及图2所示,固定板3包括垂直相连的挡板31及连接板32,挡板31与其中一个端板212的折弯2121贴合相连,连接板32与另一个端板212的折弯2121贴合相连。另外,为了便于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组件及安装于所述箱体组件顶部的换热器;/n所述换热器包括结构一致的两个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呈L形,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连接,以在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限定有从上至下横截面基本一致的换热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组件及安装于所述箱体组件顶部的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包括结构一致的两个换热器单元,所述换热器单元呈L形,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首尾依次连接,以在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限定有从上至下横截面基本一致的换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换热器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两端的端板,各所述端板的底部与所述箱体组件的顶部相连,以将所述换热器单元固定于所述箱体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端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板,以实现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的首尾依次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包括沿其内侧设置的折弯,相邻两个所述端板的折弯呈垂直设置;
所述固定板包括垂直相连的挡板及连接板,所述挡板与其中一个所述端板的折弯贴合相连,所述连接板与另一个所述端板的折弯贴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翅片换热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沿其下边缘设置的下翻边,所述换热器单元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嘉俊雷朋飞张利曾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