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43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30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基板、背光源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通过将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省去柔性电路板弯折后连接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表面的距离,从而缩小了柔性电路板的弯折半径,减小了显示面板的边框,提升了屏占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本公开涉及显示面板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当下手机中,窄边框是一个未来的流行趋势。很多终端厂商尽量的将显示屏的边框做小,用来提升手机整体的屏占比,以实现全面屏的目标。就LCD而言,提升屏占比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小背光的边框以及FPC(柔性电路板)的弯折半径。但是,上述两个因素的提升,均会对屏幕模组的品质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各个终端厂商考虑到品质问题,对此进行提升基本都是收获甚微。此时的窄边框已进入瓶颈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提升屏占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薄膜晶体管基板、背光源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可选地,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表面,所述滤光片的第一端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齐平。可选地,所述滤光片的第二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二端齐平。可选地,所述背光源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滤光片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凸出部。可选地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体,所述发光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凸出部内。可选地,所述第二凸出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长度相等。可选地,所述弯折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端部齐平。可选地,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开设有自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过孔,所述弯折部设有第一金属走线,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金属走线,所述第一金属走线与所述第二金属走线通过所述过孔相连。可选地,所述弯折部包括平直段和与所述平直段连接的弯折段,所述平直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壳体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所述中框壳体的正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通过将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省去柔性电路板弯折后连接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表面的距离,从而缩小了柔性电路板的弯折半径,减小了显示面板的边框,提升了屏占比。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参见图1所示,是现有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滤光片(CF,ColourFliter)90、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Transistor)基板91、背光源92以及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93。其中,薄膜晶体管基板91设置于滤光片90的下表面,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一端911凸出于滤光片90的第一端901,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二端912与滤光片90的第二端902齐平。背光源92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下表面,背光源92的第一端921与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一端911齐平,背光源92的第二端922与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二端912齐平。柔性电路板93的一端设置于背光源92的下表面,柔性电路板93的另一端弯折后形成弯折段931并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一端911的上表面。背光源92的发光体923设置于背光源92的第一端922。如图1所示,滤光片90的长度为a,薄膜晶体管基板91的第一端911凸出于滤光片90的第一端901的部分的长度为b,柔性电路板93的弯折段931的长度为c,一般情况下c>b,则显示面板的总长度为a+b+c,边框尺寸为b+c。如缩小柔性电路板93的弯折段931的弯折半径,由于柔性电路板93受限于其自身材料的特性,已无法弯折更小。如强制缩小该弯折半径则会出现显示面板破片以及柔性电路板93折断的风险。本公开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提升屏占比。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参见图2所示,是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可以适用于LCD屏、OLED硬屏或是OLED柔性屏。包括:滤光片10、薄膜晶体管基板20、背光源30以及柔性电路板40。其中,所述滤光片1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上表面,背光源3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下表面,所述滤光片10的第一端101与所述背光源30的第一端301齐平。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第一端201凸出于所述背光源30的第一端301,形成第一凸出部203。所述柔性电路板40包括主体部401和与所述主体部401连接的弯折部402,所述主体部401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下表面,所述弯折部402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第一凸出部203的下表面。通过将柔性电路板40的弯折部402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省去柔性电路板40弯折后连接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上表面的距离,从而缩小了柔性电路板40的弯折半径,减小了显示面板的边框,提升了屏占比。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开设有自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过孔(未图示),柔性电路板40的弯折部402设有第一金属走线,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金属走线,所述第一金属走线与所述第二金属走线通过所述过孔相连,进而实现柔性电路板40与薄膜晶体管基板20之间相互电连接。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片10的第二端102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20的第二端202齐平。所述背光源30的第二端302凸出于所述滤光片10的第二端102,形成第二凸出部304。通过上述设置,背光源30的第二端302凸出于所述滤光片10的第二端102形成第二凸出部304,可以避让开柔性电路板40与薄膜晶体管基板20相互连接的位置。可选地,背光源30包括发光体303,所述发光体303设置于所述背光源30的第二凸出部304内,可以避让开柔性电路板4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晶体管基板、背光源以及柔性电路板;/n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凸出部;/n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晶体管基板、背光源以及柔性电路板;
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凸出部;
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上表面,所述滤光片的第一端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端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的第二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基板的第二端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滤光片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凸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