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051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5
本申请涉及滑坡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施工简便,既能够做到滑坡预防处理又能在灾情发生时提供救灾人员行走通道,方便人员行走,具有实际意义;包括伞状爬坡梯、锚索、截水沟、排水沟、集水沟和过桥,所述伞状爬坡梯位于坡面上,伞状爬坡梯结构辐射面广,便于检测及救灾人员在坡体上部和下部同时工作,提高散水能力的截水沟、排水沟和集水沟均设置在伞状爬坡梯上并相互贯通形成体系,方便人员行走的过桥设置在集水沟上,所述伞状爬坡梯包括外部弧形主梯、中部纵梯和树枝过道,锚索一端设在外部弧形主梯顶部进行固定,另一端位于坡面上锚索施工基槽的锚孔内部并通过高聚物注浆进行固定,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
本申请涉及滑坡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
技术介绍
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尤其到了雨季,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常见的滑坡治理处置手段主要有清除滑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重反压、支挡工程等,但各种方法都有着其各自的不足之处,并且在这些处置手段中都未提供可用于救灾人员行走的通道,在灾情处置时,救灾人员行走不便且具有行走安全风险,救灾效率低下。目前在滑坡处置的创新研究方面,一种滑坡应急防治技术治理方法(201811363479.X)通过注入液氮对潜在滑坡体进行冷冻来加固滑坡体,但该法需要持续输入液氮来保持低温,施工相对不够方便,造价相对较高,且人员、设备持续待在滑坡体周围,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既能够做到滑坡预防处理又能在灾情发生时提供救灾人员行走通道的滑坡防治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技术效益明显,施工简便,既能够做到滑坡预防处理又能在灾情发生时提供救灾人员行走通道,方便人员行走,具有实际意义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本申请提供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包括伞状爬坡梯、锚索、截水沟、排水沟、集水沟和过桥,所述伞状爬坡梯位于坡面上,伞状爬坡梯结构辐射面广,便于检测及救灾人员在坡体上部和下部同时工作,提高散水能力的截水沟、排水沟和集水沟均设置在伞状爬坡梯上并相互贯通形成体系,方便人员行走的过桥设置在集水沟上,所述伞状爬坡梯包括外部弧形主梯、中部纵梯和树枝过道,锚索一端设在外部弧形主梯顶部进行固定,另一端位于坡面上锚索施工基槽的锚孔内部并通过高聚物注浆进行固定,锚索与外部弧形主梯连接处设有封锚,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坡面上设有外部弧形主梯地基和中部纵梯地基,且外部弧形主梯地基和中部纵梯地基通过向坡面上设有的高聚物地基第一处理孔内注射高聚物形成,所述中部纵梯地基与外部弧形主梯地基的弧面最内侧连接,外部弧形主梯和中部纵梯分别通过在外部弧形主梯地基和中部纵梯地基处进行搭设模板、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树枝过道位于外部弧形主梯和中部纵梯之间。优选的,所述截水沟设置在外部弧形主梯外侧的坡面上,排水沟设置在外部弧形主梯内侧、中部纵梯两侧以及树枝过道上部的坡面上,且中部纵梯两侧的排水沟从树枝过道下穿过,所述中部纵梯两侧的排水沟与外部弧形主梯内侧的排水沟各自贯通,所述集水沟设置在滑坡底部,排水沟和截水沟最终延伸至坡底的集水沟中。优选的,所述排水沟为明沟。优选的,所述过桥通过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与外部弧形主梯两侧以及中部纵梯连接。优选的,所述树枝过道是由在抗滑桩、高聚物浅处理层上浇筑两个“L”型横向连系梁,并在连系梁上拼接预制过道单元形成的,其中抗滑桩底部位于坡面内部,连系梁两端通过预留钢筋与外部弧形主梯、中部纵梯连接并通过混凝土浇筑固定。优选的,所述抗滑桩位于树枝过道靠外一侧,靠近坡面一侧挖有连续性片状高聚物浅处理层基槽,所述高聚物浅处理层基槽包括位于坡面处的异形槽和在异形槽内底壁处开挖形成的矩形槽,所述高聚物浅处理层通过在矩形槽内部注浆形成,所述连系梁位于抗滑桩顶部和高聚物浅处理层顶部,预制过道单元平铺在“L”型横向连系梁上完成拼接。优选的,所述高聚物浅处理层基槽中隔距埋设有一端为环状套管的钢套杆,抗滑桩上端的连系梁通过预留钢筋与抗滑桩连接,高聚物浅处理层侧的连系梁通过其纵筋穿过预先设置的钢套杆中的环状套管与高聚物浅处理层连接。优选的,所述外部弧形主梯顶部处坡面上设有锚索施工基槽,并在锚索施工基槽内设有锚孔,所述锚索通过高聚物注浆固定在锚孔内部,且锚索外端与外部弧形主梯顶部的预留钢筋连接,且连接处进行封锚处理。优选的,所述外部弧形主梯以及中部纵梯处的高聚物地基第一处理孔深入到坡面处潜在滑动面下的岩土体,同样设置在坡面内部的高聚物地基第二处理孔通过高聚物注浆对伞状爬坡梯内部坡面进行地基加固,且所述伞状爬坡梯内部坡体的高聚物地基第二处理孔无需抵达潜在滑动面,其孔密度较高聚物地基第一处理孔稀疏。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通过提供可用于救灾人员行走的通道,更加有利于滑坡发生的及时救灾工作。(2)通过使截水、排水以及集水相互贯通形成体系,使得水流路径清晰,增强了强降雨情况下的散水能力。(3)通过采用伞状爬坡梯结构,使其辐射面广,便于检测及救灾人员在坡体上部和下部同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4)树枝过道采用具有膨胀止水特性的高聚物注浆,能够有效填充空腔和缝隙,提高承载力,且注浆初期不会降低岩土体强度,同时使用速凝的高聚物注浆和预制过道单元,极大地缩短了工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外部弧形主梯及中部纵梯地基处理平面图;图2为高聚物地基处理剖面图;图3为锚索施工图;图4为伞状爬坡梯平面图;图5为树枝过道立面图;图6为树枝过道剖面图;图7为高聚物浅处理层施工剖面图;图8为连系梁与高聚物浅处理层连接详图;图9为整体结构平面图。附图标记:1—坡面;2—外部弧形主梯地基;3—中部纵梯地基;4—高聚物地基第一处理孔;5—外部弧形主梯;6—中部纵梯;7—树枝过道;8—高聚物地基第二处理孔;9—锚索;10—高聚物注浆;11—锚索施工基槽;12—锚孔;13—抗滑桩;14—连系梁;15—预制过道单元;16—高聚物浅处理层;17—高聚物浅处理层基槽;18—钢套杆;19—纵筋;20—截水沟;21—排水沟;22—集水沟;23—过桥;24—潜在滑动面;25—封锚。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中的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
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考图1-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伞状爬坡梯、锚索(9)、截水沟(20)、排水沟(21)、集水沟(22)和过桥(23),所述伞状爬坡梯位于坡面(1)上,提高散水能力的截水沟(20)、排水沟(21)和集水沟(22)均设置在伞状爬坡梯上并相互贯通形成体系,方便人员行走的过桥(23)设置在集水沟(22)上,所述伞状爬坡梯包括外部弧形主梯(5)、中部纵梯(6)和树枝过道(7),锚索(9)两端分别固定在坡面(1)内部和外部弧形主梯(5)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伞状爬坡梯、锚索(9)、截水沟(20)、排水沟(21)、集水沟(22)和过桥(23),所述伞状爬坡梯位于坡面(1)上,提高散水能力的截水沟(20)、排水沟(21)和集水沟(22)均设置在伞状爬坡梯上并相互贯通形成体系,方便人员行走的过桥(23)设置在集水沟(22)上,所述伞状爬坡梯包括外部弧形主梯(5)、中部纵梯(6)和树枝过道(7),锚索(9)两端分别固定在坡面(1)内部和外部弧形主梯(5)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1)上设有外部弧形主梯地基(2)和中部纵梯地基(3),且外部弧形主梯地基(2)和中部纵梯地基(3)通过向坡面(1)上设有的高聚物地基第一处理孔(4)内注射高聚物形成,所述中部纵梯地基(3)与外部弧形主梯地基(2)的弧面最内侧连接,外部弧形主梯(5)和中部纵梯(6)分别位于外部弧形主梯地基(2)和中部纵梯地基(3)处,所述树枝过道(7)位于外部弧形主梯(5)和中部纵梯(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20)设置在外部弧形主梯(5)外侧的坡面(1)上,排水沟(21)设置在外部弧形主梯(5)内侧、中部纵梯(6)两侧以及树枝过道(7)上部的坡面(1)上,且中部纵梯(6)两侧的排水沟从树枝过道(7)下穿过,所述中部纵梯(6)两侧的排水沟(21)与外部弧形主梯(5)内侧的排水沟各自贯通,所述集水沟(22)设置在滑坡底部,排水沟(21)和截水沟(20)最终延伸至坡底的集水沟(22)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21)为明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23)通过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与外部弧形主梯(5)两侧以及中部纵梯(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梯状滑坡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树枝过道(7)是由在抗滑桩(13)、高聚物浅处理层(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金晶齐昌广张智超叶龙珍柳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