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均具有高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均具有高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属于食品安全生物
技术介绍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最早于1976年在日本发现并命名,是一类主要由原甲藻属(Prorocentrumspp.)和鳍藻属(Dinophysisspp.)等海洋微藻产生,具有热稳定性的多环聚醚脂类次级代谢产物,可以富集在翡翠贻贝(Pernavirid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缢蛏(Sinonovaculconstricta)等贝类中。据研究表明,DSP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藻类毒素之一,由其产生的中毒事件占全球贝类中毒事件的5%,其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acid,OA)和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DTX)是最为常见的腹泻性贝类毒素。人体摄入被DSP污染的贝类后会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中毒现象,DSP能够抑制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哺乳动物诸多 ...
【技术保护点】
1.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具有高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裂开型适配体DSP-1,DSP-34,其核苷酸序列如下所示:/nDSP-1:5’-GGTCACCAACAACAGGGAGAA-3’;/nDSP-34:5’-GGGTCAATGTGACGTCATGCGGATGTGTGG-3’。/n
【技术特征摘要】
1.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具有高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裂开型适配体DSP-1,DSP-34,其核苷酸序列如下所示:
DSP-1:5’-GGTCACCAACAACAGGGAGAA-3’;
DSP-34:5’-GGGTCAATGTGACGTCATGCGGATGTGTGG-3’。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具有高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在检测、分离、富集、诊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赛,毛相朝,王乐乐,阎晓琛,赵颍琳,李玲,亓晓燕,马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