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204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包括呈上下相对布置的上模和下模,上模能够相对下模做上下开合模运动;还设有一能够对待加工产品进行限制定位的定料机构,定料机构具有一与上模底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上模底侧周壁外的上浮动料框、以及一与下模上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下模上侧周壁外的下浮动料框,上浮动料框和下浮动料框能够相靠近夹合,以实现将待加工产品周缘夹持住;另外在上浮动料框和下浮动料框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有用以插接限位待加工产品周缘的插针。该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的结构简单、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可有效避免产品在成型时出现起皱、缺料等不良现象,提升了产品的加工品质和加工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件加工设备
,具体提供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汽车软内饰产品在模具中拉伸成型前,需要将材料充分烘烤加热后,再放置入模具中成型。这期间受原材料收缩率影响,放入模具中的面料会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从而会导致产品成型后局部起皱、缺料,品质不良。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其不仅结构简单、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制作成本低;还可有效避免产品在成型时出现起皱、缺料等不良现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加工品质,提高了产品加工良率。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包括呈上下相对布置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能够相对所述下模做上下开合模运动;还设有一能够对待加工产品进行限制定位的定料机构,所述定料机构具有一与所述上模底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上模底侧周壁外的上浮动料框、以及一与所述下模上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下模上侧周壁外的下浮动料框,且所述上浮动料框和所述下浮动料框还能够相靠近夹合,以实现将待加工产品周缘夹持住;另外,在所述上浮动料框和所述下浮动料框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用以插接限位待加工产品周缘的插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上模的外周立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杆A,所述上浮动料框通过轴套与多个所述竖向导杆A滑动连接;在所述下模的外周立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杆B,所述下浮动料框亦通过轴套与多个所述竖向导杆B滑动连接;还设有多个上气缸和多个下气缸,其中,多个所述上气缸的缸体间隔并定位设置在所述上模的外周立壁上,多个所述上气缸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同时多个所述上气缸的活塞杆底端还均与所述上浮动料框定位连接;多个所述下气缸的缸体间隔并定位设置在所述下模的外周立壁上,多个所述下气缸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同时多个所述下气缸的活塞杆上端还均与所述下浮动料框定位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针为多个,多个所述插针间隔且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浮动料框的外周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借由该定料机构,可实现将置于模具中的汽车软内饰产品边缘夹持定位住,从而可有效避免产品在成型时出现起皱、缺料等不良现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加工品质,提高了产品加工良率,节省了生产成本。②该定料机构的结构简单、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制作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1—上模;2—下模;30—上浮动料框;31—下浮动料框;32—插针;40—竖向导杆A;41—竖向导杆B;50—上气缸;51—下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A”、“B”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所述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示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侧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的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包括呈上下相对布置的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能够相对所述下模2做上下开合模运动(通过油压机实现,属于常规技术手段);特别的,还设有一能够对待加工产品进行限制定位的定料机构,所述定料机构具有一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的上浮动料框30、以及一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的下浮动料框31,且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还能够相靠近夹合,以实现将待加工产品周缘夹持住;另外,在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用以插接限位待加工产品周缘的插针3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上模1的外周立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杆A40,所述上浮动料框30通过轴套与多个所述竖向导杆A40滑动连接;在所述下模2的外周立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杆B41,所述下浮动料框31亦通过轴套与多个所述竖向导杆B41滑动连接;还设有多个上气缸50和多个下气缸51,其中,多个所述上气缸50的缸体间隔并定位设置在所述上模1的外周立壁上,多个所述上气缸50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同时多个所述上气缸50的活塞杆底端还均与所述上浮动料框30定位连接;多个所述下气缸51的缸体间隔并定位设置在所述下模2的外周立壁上,多个所述下气缸51的活塞杆均能够进行上下伸缩运动,且同时多个所述下气缸51的活塞杆上端还均与所述下浮动料框31定位连接。优选的,所述插针32为多个,多个所述插针32间隔且固定安装于所述下浮动料框31的外周壁上。综上所述,在本技术所述的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中,借由该定料机构,可实现将置于模具中的汽车软内饰产品边缘夹持定位住,从而可有效避免产品在成型时出现起皱、缺料等不良现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加工品质,提高了产品加工良率,节省了生产成本。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包括呈上下相对布置的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能够相对所述下模(2)做上下开合模运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能够对待加工产品进行限制定位的定料机构,所述定料机构具有一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的上浮动料框(30)、以及一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的下浮动料框(31),且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还能够相靠近夹合,以实现将待加工产品周缘夹持住;另外,在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用以插接限位待加工产品周缘的插针(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包括呈上下相对布置的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能够相对所述下模(2)做上下开合模运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能够对待加工产品进行限制定位的定料机构,所述定料机构具有一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上模(1)底侧周壁外的上浮动料框(30)、以及一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形相匹配并活动套设于所述下模(2)上侧周壁外的下浮动料框(31),且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还能够相靠近夹合,以实现将待加工产品周缘夹持住;另外,在所述上浮动料框(30)和所述下浮动料框(31)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用以插接限位待加工产品周缘的插针(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软内饰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1)的外周立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杆A(40),所述上浮动料框(30)通过轴套与多个所述竖向导杆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卫民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隆昌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