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1944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包括:总池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混合池、一次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混合池顶部与一次沉淀区顶部连通,一、二次沉淀区之间通过导流墙分隔开,一、二次沉淀区的底部经导流墙下方的通过口连通;出水渠,设在总池体内的二次沉淀区上部,与二次沉淀区上部连通;进泥管与混合池内底部连通;出泥管与二次沉淀区内底部连通;搅拌器和加药布水器设在混合池内;加药布水器与加药管连接;曝气管,设在二次沉淀区内;污泥回流管连接在二次沉淀区与混合池之间;排气管与污泥回流管连接。该系统能加快污泥浓缩过程,减少污泥停留时间,降低臭气收集难度,实现了提高污泥脱水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环境友好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日益提升,污泥产量也相应增加。据统计,2019年我国污泥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水轻泥”,污泥处理处置没有与污水处理同步提升,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形势十分严峻。污水厂生化池产生的剩余污泥浓缩是污泥处理的第一步,浓缩是将污泥颗粒中一部分水从污泥中分离出来,从而降低后续污泥处理的规模及运行费用,一般剩余污泥含水率在99%~99.5%,经过浓缩之后含水率可以达到96~98%,如果按照剩余污泥含水率99%,浓缩后含水率98%计算,浓缩后的污泥体积就已减少为进泥体积的一半,所以减量非常明显。目前污泥浓缩的方法主要有重力浓缩、机械浓缩及气浮浓缩等。重力浓缩本质上是一种沉淀工艺,属于压缩沉淀,通过拥挤和压缩过程,污泥浓度进一步提高,上层的上清液溢流排出,从而实现污泥浓缩。传统重力浓缩电耗少、缓冲能力强,应用比较广泛,但也存在着占地面积大(一般停留时间超过12h),易产生磷的释放(研究表明,污泥停留8h以上,磷释放速度大幅度加快),臭味大(厌氧产生臭气)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能解决现有重力浓缩污泥的污泥浓缩池,所存在的占地面积大、易产生磷的释放以及臭味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包括:总池体、混合池、一次沉淀区、二次沉淀区、出水渠、导流墙、进泥管、出泥管、曝气管、污泥回流管、加药管、加药布水器、搅拌器和排气管;其中,所述总池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混合池、所述一次沉淀区和所述二次沉淀区,所述混合池的顶部与所述一次沉淀区的顶部连通,所述一次沉淀区与所述二次沉淀区之间通过从上至下设置的所述导流墙分隔开,所述一次沉淀区与所述二次沉淀区的底部经所述导流墙下方的通过口相互连通;所述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总池体内的所述二次沉淀区的上部,与所述二次沉淀区的上部连通;所述进泥管,与所述混合池内底部连通;所述出泥管,与所述二次沉淀区内底部连通;所述搅拌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池内;所述加药布水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池内,与所述加药管连接;所述曝气管,设置在所述二次沉淀区内;所述污泥回流管,连接在所述二次沉淀区与所述混合池之间;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污泥回流管连接。由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其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总池体内由混合池,一次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三部分组成,去除了传统污泥浓缩池中心管配水方式,污泥浓缩效果好,进泥管的进泥对池内已浓缩污泥影响小,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总池体内的污泥浓缩区内不设置用电机械设备,避免了传统污泥浓缩机加罩收集臭气后,设备腐蚀、检修困难以及臭气外溢等缺点;该系统的污泥停留时间短,一般在6h以下,由于缩短了污泥停留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污泥中磷的释放,不会加重厂区污水处理的负荷,也提高了污泥浓缩效率。该系统为解决传统污泥浓缩池上清液悬浮物浓度偏高以及跑泥的问题,增加了絮凝剂投加系统和污泥回流系统,强化污泥沉淀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短时高效污泥浓缩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对应的部件为:1-混合池;2-一次沉淀区;3-二次沉淀区;4-出水渠;5-导流墙;6-污泥进泥管;7-污泥出泥管;8-曝气管;9-污泥回流管;10-加药管;11-加药布水器;12-搅拌器;13-排气管;14-总池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包括:总池体、混合池1、一次沉淀区2、二次沉淀区3、出水渠4、导流墙5、进泥管6、出泥管7、曝气管8、污泥回流管9、加药管10、加药布水器11、搅拌器12和排气管13;其中,所述总池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混合池1、所述一次沉淀区2和所述二次沉淀区3,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与所述一次沉淀区2的顶部连通,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之间通过从上至下设置的所述导流墙分隔开,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底部经所述导流墙下方的通过口相互连通;所述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总池体内的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连通;所述进泥管6,与所述混合池1内底部连通;所述出泥管7,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内底部连通;所述搅拌器12,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所述加药布水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与所述加药管10连接;所述曝气管8,设置在所述二次沉淀区3内;所述污泥回流管9,连接在所述二次沉淀区3与所述混合池1之间;所述排气管13,与所述污泥回流管9连接。上述系统中,所述一次沉淀区2的下部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大于45度小于60度;所述出水渠4通过出水堰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连通。上述系统中,污泥回流管9进水端为喇叭状进口,所述曝气管8的曝气端通入所述喇叭状进口内。这样通过设置的污泥回流管和曝气管两者配合,形成了气提污泥回流机构,浓缩后污泥与进泥混合,一方面强化污泥吸附性能,提高浓缩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气提扰动作用避免浓缩池底部污泥浓度过高堵塞出泥管道的情况。上述系统中,出泥管7与外部的污泥泵连接。上述系统中,排气管13与外部的除臭管连接。能很好的排出总池体内的臭气。上述系统中,总池体为设有顶盖的封闭结构池体。这种结构的总池体能避免浓缩期间的臭气外泄,避免二次污染环境。本专利技术的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该系统的总池体内由混合池,一次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三部分组成,去除了传统污泥浓缩池中心管配水方式,污泥浓缩效果好,进泥管的进泥对池内已浓缩污泥影响小,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总池体采用竖流沉淀池型,污泥浓缩区内不设置用电机械设备,总池体采用钢筋混凝土顶盖,维护简单,臭气收集容易不外溢,避免了传统污泥浓缩机加罩收集臭气后,设备腐蚀、检修困难以及臭气外溢等缺点;该系统的污泥停留时间短,一般在6h以下,由于缩短了污泥停留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污泥中磷的释放,不会加重厂区污水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总池体、混合池(1)、一次沉淀区(2)、二次沉淀区(3)、出水渠(4)、导流墙(5)、进泥管(6)、出泥管(7)、曝气管(8)、污泥回流管(9)、加药管(10)、加药布水器(11)、搅拌器(12)和排气管(13);其中,/n所述总池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混合池(1)、所述一次沉淀区(2)和所述二次沉淀区(3),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与所述一次沉淀区(2)的顶部连通,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之间通过从上至下设置的所述导流墙分隔开,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底部经所述导流墙下方的通过口相互连通;/n所述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总池体内的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连通;/n所述进泥管(6),与所述混合池(1)内底部连通;/n所述出泥管(7),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内底部连通;/n所述搅拌器(12),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n所述加药布水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与所述加药管(10)连接;/n所述曝气管(8),设置在所述二次沉淀区(3)内;/n所述污泥回流管(9),连接在所述二次沉淀区(3)与所述混合池(1)之间;/n所述排气管(13),与所述污泥回流管(9)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时高效污泥浓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总池体、混合池(1)、一次沉淀区(2)、二次沉淀区(3)、出水渠(4)、导流墙(5)、进泥管(6)、出泥管(7)、曝气管(8)、污泥回流管(9)、加药管(10)、加药布水器(11)、搅拌器(12)和排气管(13);其中,
所述总池体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混合池(1)、所述一次沉淀区(2)和所述二次沉淀区(3),所述混合池(1)的顶部与所述一次沉淀区(2)的顶部连通,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之间通过从上至下设置的所述导流墙分隔开,所述一次沉淀区(2)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底部经所述导流墙下方的通过口相互连通;
所述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总池体内的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的上部连通;
所述进泥管(6),与所述混合池(1)内底部连通;
所述出泥管(7),与所述二次沉淀区(3)内底部连通;
所述搅拌器(12),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
所述加药布水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池(1)内,与所述加药管(10)连接;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生安莹玉魏臻任少辉关德群陈云卢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