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760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包括缓冲保护气囊,所述缓冲保护气囊上设有由其外壁向内凹陷形成的逃生舱,逃生舱内配置有用于固定人体的固定器,所述缓冲保护气囊的表面上分布有开口朝外的伞形结构,所述伞形结构包括不少于三根的缓冲柱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根缓冲柱之间的伞布,所述缓冲柱从缓冲保护气囊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缓冲保护气囊和各个缓冲柱的内部具有互相连通的充气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巧妙、使用便捷、穿戴时间短、缓冲效果好、适用环境和受众群体广,具有极高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空应急逃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急逃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频繁发生火灾,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是越来越多,所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频次很有肯能进一步增多,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对于火灾此类紧急事故而言,现有的应急逃生装备主要有消防救援气垫、降落伞、全包围式气球等。其中,消防救援气垫存在的使用缺陷有:1、使用时需配套相应的充气设备、铺设时间较长且专业化程度要求高;2、气垫面积尺寸有限,人体从高空向下自由坠落时极易出现脱靶的风险;3、逃生人员容易因恐高障碍而不敢下跳,或在坠落过程中容易突发心脏病等系列问题。降落伞存在的使用缺陷有:1、专业化程度要求极高,未经严苛训练的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功;2、对降落点地面的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应用场景局限性大。全包围式气球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其外部构造为弧面结构,空气对其产生的阻力较弱,触地时需要很大的缓冲尺寸,因此需要较大的直径尺寸来保证缓冲力,而直径尺寸过大则需要大量的充气量才能满足全包围式气球的充气要求,存在充气时间长,预存气瓶体积大、压力超高等使用缺陷,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结构设计巧妙、使用便捷、穿戴时间短、适用环境和受众群体广,具有极高的市场应用价值。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缓冲保护气囊,所述缓冲保护气囊上设有由其外壁向内凹陷形成的逃生舱,逃生舱内配置有用于固定人体的固定器,所述缓冲保护气囊的表面上分布有开口朝外的伞形结构,所述伞形结构包括不少于三根的缓冲柱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根缓冲柱之间的伞布,所述缓冲柱从缓冲保护气囊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缓冲保护气囊和各个缓冲柱的内部具有互相连通的充气空间。采用上述结构,逃生装置充气膨胀后,逃生人员固定在逃生舱内,逃生装置下落过程中,伞形结构能够提供较为明显的空气阻力,以降低逃生装置坠地时的冲击力;其次,在逃生装置与地面接触时,伞形结构的缓冲柱和缓冲保护气囊能够分两级吸收冲击力,能够充分的保护逃生舱内的人员不受伤害。同时,逃生装置应急使用时,通过较少的充气量就能够使逃生装置完成充气膨胀,为应急逃生节约更多宝贵的时间。作为优选:所述缓冲保护气囊呈球形构造,所述逃生舱沿缓冲保护气囊的径向向内凹陷,逃生舱的凹陷深度大于缓冲保护气囊的半径。采用上述结构,逃生人员固定在逃生舱内后,重心偏下,能够保证逃生装置下坠过程中人体正立、以及逃生舱出口向上的状态。作为优选:所述伞形结构具有五根缓冲柱,在充气状态下,各个所述缓冲柱的延伸方向均穿过缓冲保护气囊的球心。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生产制造,并且五根缓冲柱构成的伞形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空气阻力,而且伞形结构与地面接触时能够较好的吸收冲击力。作为优选:其中两组所述伞形结构对称设置在逃生舱的长度方向上。采用上述结构,既能够方便逃生人员进入逃生舱,又能够保证逃生装置坠地一瞬间,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伞形结构支撑在地面上,使得坠地冲击力被充分吸收。作为优选:任一所述缓冲柱被三组伞形结构共用。采用上述结构,分布设计合理,易于生产制造。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器为捆绑式安全带,以捆绑束缚的方式固定人体。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快速固定逃生人员。作为优选:所述缓冲保护气囊或缓冲柱上设有充气嘴。采用上述结构,以便于向逃生装置内充入气体。作为优选:所述缓冲保护气囊和缓冲柱均采用复合材料缝合加工制成,应急逃生装置收折后,所述逃生舱的开口暴露在上侧。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方便逃生人员快速进入逃生舱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不仅在下坠过程中能够产生空气阻力,减缓下落速度,而且在接触地面时,伞形结构和缓冲保护气囊均能够吸收冲击力,充分地保护了逃生舱内的人体不受伤害。2、结构设计巧妙,相比传统的全包围式气球对充气量的要求更小,使得逃生装置能够完成快速充气,以节省更多的应急逃生时间,在实用性和可行性方面取得了颠覆性突破,具有极高的市场应用价值。3、不受逃生场景的限制,在水面、地面或丛林区域均能够使用。4、采用穿戴式结构设计,使用便捷,受众群体广。附图说明图1为应急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应急逃生装置隐藏伞布后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应急逃生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沿图3中A-A向的剖视图;图5为应急逃生装置收折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所提及的方位“上、下”以图4的视角为参考。如图1至4所示,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结构包括缓冲保护气囊1,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保护气囊1优选采用球形结构的气囊,其上端设有沿径向向内凹陷成型的逃生舱2,在逃生装置下坠过程中,为了保证逃生人员能够保持体位正立,逃生舱2的凹陷深度大于缓冲保护气囊1的半径,逃生人员固定在逃生舱2内后,整体的重心偏下。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上分布一定数量的伞形结构3,各个伞形结构3包括不少于三根的缓冲柱3a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根缓冲柱3a之间的伞布3b,伞形结构3的开口均朝外设置,在逃生装置下坠过程中,伞形结构3能够产生空气阻力,减缓下落速度,降低坠地时的冲击力。缓冲柱3a从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缓冲保护气囊1和各个缓冲柱3a的内部具有互相连通的充气空间4,在逃生装置与地面接触时,伞形结构3和缓冲保护气囊1均能够吸收冲击力。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其中两组伞形结构3对称设置在逃生舱2的长度方向上,即:两组伞形结构3对称设置在缓冲保护气囊1的上下两端,这样设计的好处有两点,其一是:在逃生装置下坠过程中,下端的伞形结构3开口向下,能够产生更大的空气阻力;其二是:逃生装置接触地面的瞬间,下端伞形结构3的每一根缓冲柱3a均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坠地冲击力被充分吸收。由于缓冲保护气囊1采用的是球形结构,为了方便在球面布局各个缓冲柱3a,伞形结构3的缓冲柱3a数量最好是五根或者六根,或者部分伞形结构3的缓冲柱3a数量是五根,另一部分伞形结构3的缓冲柱3a数量是六根,五根和六根混合使用的伞形结构3的分布方式可参考足球表面的五边形和六边形。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伞形结构3的缓冲柱3a数量是五根,并且任一缓冲柱3a被三组伞形结构3共用,三组伞形结构3共用一根缓冲柱3a,还能够起到相互拉扯的作用,以保证各个伞形结构3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同时,在相邻两根缓冲柱3a之间连接伞布3b也能够起到相互拉扯的作用,保证伞形结构3触地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缓冲作用。为了方便固定逃生人员,逃生舱2内配置有固定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器优选采用捆绑式安全带,以捆绑束缚方式固定人体双肩和腰部,并采用快插式卡扣进行抽拉压紧。应急逃生装置使用时,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充气,1、外置独立充气装置,大口径高压管道连接,在缓冲保护气囊1或缓冲柱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保护气囊(1),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上设有由其外壁向内凹陷形成的逃生舱(2),逃生舱(2)内配置有用于固定人体的固定器,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上分布有开口朝外的伞形结构(3),所述伞形结构(3)包括不少于三根的缓冲柱(3a)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根缓冲柱(3a)之间的伞布(3b),所述缓冲柱(3a)从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和各个缓冲柱(3a)的内部具有互相连通的充气空间(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保护气囊(1),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上设有由其外壁向内凹陷形成的逃生舱(2),逃生舱(2)内配置有用于固定人体的固定器,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上分布有开口朝外的伞形结构(3),所述伞形结构(3)包括不少于三根的缓冲柱(3a)以及连接在相邻两根缓冲柱(3a)之间的伞布(3b),所述缓冲柱(3a)从缓冲保护气囊(1)的表面向外延伸,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和各个缓冲柱(3a)的内部具有互相连通的充气空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保护气囊(1)呈球形构造,所述逃生舱(2)沿缓冲保护气囊(1)的径向向内凹陷,逃生舱(2)的凹陷深度大于缓冲保护气囊(1)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结构(3)具有五根缓冲柱(3a),在充气状态下,各个所述缓冲柱(3a)的延伸方向均穿过缓冲保护气囊(1)的球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应急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组所述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大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