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062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属于脊柱内固定医疗技术领域,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包括夹持部、可调部和限位机构,夹持部和可调部均由实体壳体和多孔结构组成,夹持部设有器械夹持柱,夹持部和可调部铰接,并通过限位机构对旋转角度限制固定;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加工方法,由3D打印一体成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通过调节角度可植入不同生理结构的椎体间,适合TLIF手术入路,同时保证其结构强度和骨长入情况,来解决传统椎间融合器与椎体匹配的单一性,以及结构造成骨长入和强度欠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脊柱内固定医疗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脊柱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中老年阶段的常见病,包括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性疾病,椎体滑脱症等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腰背部疼痛。一些保守疗法无效的病人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达到脊柱恢复和稳定性重建。以椎间融合器作为经典代表,至今仍是手术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脊柱内植物,经椎间孔椎体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是通过单侧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牵拉少,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椎间融合器的形状会直接影响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效果。现有适合经椎间孔锥体融合的弯月状椎间融合器,可以适配患者体内相应的生理结构与个性化力学差异,但是其形状复杂且固定,在进入人体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移,造成神经损伤,使手术更加复杂,延长手术时间。而且,由于其与椎体匹配的单一性与个性化,无法根据不同生理结构与不同患者的生理结构的差异来调节环形椎间融合器的张开角度,进而无法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传统机加工的椎间融合器可以在椎体间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维持椎体稳定,但在骨长入和骨诱导方面表现不足,从而使得融合率降低,临床效果欠佳。目前椎间融合器结构可分为纯实体结构、纯多孔结构和实体多孔相结合的结构。纯实体结构不利于骨长入和骨诱导,不能实现与机体的有效融合;纯多孔结构有利于细胞粘附生长,从而促进骨长入,提高融合率,但其力学强度会大大降低,维持椎体稳定性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及加工方法,旨在解决适合TLIF手术入路的,现有椎间融合器无法调整角度来适配不同的患者生理结构,且骨长入和骨诱导方面表现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包括:夹持部,包括第一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第一多孔区域,所述第一实体壳端部设有器械夹持柱,所述第一实体壳另一端为第一铰接端;可调部,包括第二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二实体壳的第二多孔区域,所述第二实体壳一端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铰接端铰接设置的第二铰接端;限位机构,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限位孔和贯穿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器械,所述限位器械抵靠在所述第二铰接端,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实体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实体壳的转动角度。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实体壳和所述第二实体壳相互远离的一端设有圆弧面。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实体壳远离所述第二实体壳的一端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器械夹持柱设于所述夹持槽内。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铰接端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铰接端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用于限定所述可调部和所述夹持部构成的旋转夹角α的角度。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实体壳两侧面开设有第一窗口,所述第二实体壳两侧面开设有第二窗口,所述第一多孔区域贯穿所述第一窗口,所述第二多孔区域贯穿所述第二窗口。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多孔区域和所述第二多孔区域的内部结构为多面体形状。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的侧面均倾斜设置,且二者构成的夹角为0°~1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实体壳和所述第二实体壳的厚度为0.5~1mm。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铰接端和所述第二铰接端均内衬第三多孔区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椎间融合器,适合TLIF手术入路,增大了传统融合器的支撑区域,其纵向通透的多孔结构保证了术后骨细胞和组织从纵向长入,实体结构增强了整个融合器的机械强度。本专利技术可通过改变可调节部分的角度来满足植入不同生理结构的椎体间,也使手术植入期间更加安全,既能保证其结构强度又能提高骨长入情况和融合率,来解决传统椎间融合器与椎体匹配的单一性,以及结构造成骨长入和强度欠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加工方法,使用了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建立所述融合器三维结构模型,将实体壳部分与多孔区域通过分割体特征分开,将多孔区域转化为所需要的多孔结构,将处理后的模型输出;步骤2,输出的模型导入前处理软件里,以侧面为打印底面,设置支撑高度,将多孔结构和实体结构分开切片,导出切片文件;步骤3,将切片文件导入到3D打印机中,打印得到最终的椎间融合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加工方法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加工方法使用了上述的椎间融合器,因此具备与椎间融合器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旋转角度之后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旋转角度之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夹持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夹持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可调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可调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夹持部;2、可调部;3、第一多孔区域;4、第一实体壳;5、夹持槽;6、器械夹持柱;7、第一铰接端;8、第一限位面;9、限位孔;10、第二多孔区域;11、第二实体壳;12、第二铰接端;13、第二限位面;14、凹槽;15、第一窗口;16、第二窗口;17、旋转轴;18、第一旋转支架;19、旋转环;20、第二旋转支架;21、外侧;22、内侧;23、第三多孔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进行说明。该椎间融合器,包括:夹持部1,包括第一实体壳4和纵向贯穿第一实体壳4内部的第一多孔区域3,第一实体壳4端部设有器械夹持柱6,第一实体壳4另一端为第一铰接端7;可调部2,包括第二实体壳11和纵向贯穿第二实体壳11内部的第二多孔区域10,第二实体壳11一端为用于与第一铰接端7铰接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夹持部,包括第一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第一多孔区域,所述第一实体壳端部设有器械夹持柱,所述第一实体壳另一端为第一铰接端;/n可调部,包括第二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二实体壳的第二多孔区域,所述第二实体壳一端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铰接端铰接设置的第二铰接端;/n限位机构,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限位孔和贯穿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器械,所述限位器械抵靠在所述第二铰接端,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实体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实体壳的转动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部,包括第一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第一多孔区域,所述第一实体壳端部设有器械夹持柱,所述第一实体壳另一端为第一铰接端;
可调部,包括第二实体壳和纵向贯穿所述第二实体壳的第二多孔区域,所述第二实体壳一端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铰接端铰接设置的第二铰接端;
限位机构,包括横向贯穿所述第一实体壳的限位孔和贯穿所述限位孔的限位器械,所述限位器械抵靠在所述第二铰接端,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实体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实体壳的转动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体壳和所述第二实体壳相互远离的一端设有圆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体壳远离所述第二实体壳的一端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器械夹持柱设于所述夹持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端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铰接端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用于限定所述可调部和所述夹持部构成的旋转夹角α的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多孔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实体壳两侧面开设有第一窗口,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贺荣崔敬斌王文波邵苍史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河北瑞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