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乳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9677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乳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其为前端中心开孔的细管;管状治疗管同轴套设在导管主体上;治疗孔均匀分布在治疗管前端外壁上;治疗管接口端设置在治疗管后端一侧外壁上;治疗管接口带一端设置在治疗管接口端外壁上;治疗管接口盖开口端与治疗管接口端可拆卸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端设置在导管主体后端;导管主体接口带一端设置在导管主体接口端外壁上;导管主体接口盖开口端与导管主体接口端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使用现有通乳导管时,只能实现排乳功能,不能够对发炎的排乳管内壁皮肤进行治疗的问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治疗效果好。治疗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乳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直接涉及一种通乳导管。

技术介绍

[0002]哺乳期乳汁淤积患者可能由于乳管堵塞或者发炎引起,对于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采用利器将堵塞的乳管部分挑开,该方法是有创操作,容易引起感染,形成反复溃疡面。
[0003]中国技术专利201220321253.5公开了一种新型塑料通乳针,包含针座、针筒,针座的一端与针筒的一端连接,针座的另一端与注射器的注射针头连接,针筒的另一端为盲端,它还包含侧孔,侧孔设置在针筒的前端;针筒为有机无毒塑料针筒;侧孔在通乳针插入乳头的过程中不会损伤乳头导管粘膜,也就不会引起乳头发炎,克服了目前畜牧生产中使用的通乳针容易引起乳头导管狭窄缺点,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制造成本低、方便实用等优点。但是该技术使用时,只能将淤积的乳汁通过导管引流出来,对于患者乳管内侧壁发炎情况却起不到任何治疗效果,导管引流拔出后依然会出现堵塞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乳导管,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使用现有通乳导管时,只能实现排乳功能,不能够对发炎的排乳管进行治疗的问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通乳导管,包括:
[0007]导管主体,其为前端中心开孔的细管;
[0008]治疗管,其为管状,且同轴套设在导管主体上,并与导管主体固定一体连接;
[0009]治疗孔,其为圆孔,且均匀分布在治疗管前端外壁上,并与治疗管相连通;
[0010]治疗管接口端,其设置在治疗管后端一侧外壁上,且与治疗管相连通;
[0011]治疗管接口带,其为带状,且治疗管接口带一端设置在治疗管接口端外壁上,并与治疗管接口端固定一体连接;
[0012]治疗管接口盖,其为一端开口的圆柱状,且与治疗管接口带另一端固定一体连接,治疗管接口盖开口端与治疗管接口端可拆卸连接;
[0013]导管主体接口端,其设置在导管主体后端,且与导管主体相连通;
[0014]导管主体接口带,其为带状,且导管主体接口带一端设置在导管主体接口端外壁上,并与导管主体接口端固定一体连接;
[0015]导管主体接口盖,其为一端开口的圆柱状,且与导管主体接口带另一端固定一体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盖开口端与导管主体接口端可拆卸连接。
[0016]优选的是,导管主体及治疗管前端为半橄榄头状。
[0017]优选的是,导管主体及治疗管为TPU材质。
[0018]优选的是,通乳导管还包括:
[0019]刻度,其轴向设置在治疗管外壁上。
[0020]优选的是,通乳导管还包括:
[0021]固定部,其同轴设置在治疗管上部外壁上,并与治疗管固定一体连接。
[0022]优选的是,固定部为硅胶材质。
[002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通乳导管,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使用现有通乳导管时,只能实现排乳功能,不能够对发炎的排乳管进行治疗的问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所述通乳导管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所述治疗管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所述导管主体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导管主体;2.治疗管;3.治疗孔;4.治疗管接口端;5.治疗管接口带;6.治疗管接口盖;7.导管主体接口端;8.导管主体接口带;9.导管主体接口盖;10.刻度;11.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31]本技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理解为限于再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结构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通乳导管,包括导管主体1,其为前端中心开孔的细管;管状治疗管2同轴套设在导管主体1上,并与导管主体1固定一体连接;治疗孔3为圆孔,且均匀分布在治疗管2前端外壁上,并与治疗管2相连通;治疗管接口端4设置在治疗管3后端一侧外壁上,且与治疗管2相连通;治疗管接口带5为带状,一端设置在治疗管接口端4外壁上,并与治疗管接口端4固定一体连接;治疗管接口盖6为一端开口的圆柱状,且与治疗管接口带5另一端固定一体连接,治疗管接口盖6开口端与治疗管接口端4可拆卸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端7设置在导管主体1后端,且与导管主体1相连通;导管主体接口带8为带状,一端设置在导管主体接口端7外壁上,并与导管主体接口端7固定一体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盖9为一端开口的圆柱状,且与导管主体接口带8另一端固定一体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盖9开口端与导管主体接口端7可拆卸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将治疗管2插入患者乳房排乳口中,乳液通过导管主体1排出,对于排乳管内壁发炎的患者,可以在治疗管接口端4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通过治疗管2前端外壁上的治疗孔3排出,均匀分布到排乳管内壁皮肤上,对患者发炎部位进行清洗消炎,注射完成后,关闭治疗管接口盖6,防止污染物进入管道;排乳后,关闭导管主体接口盖9,防止污染物进入管道,在通乳治疗的同时,对发炎的排乳管内壁皮肤进行治疗,操作简便、安全舒适,治疗效果好。
[0033]导管主体1及治疗管2前端为半橄榄头状,方便插入排乳管,并且能够防止损伤排乳管内壁的皮肤,导管主体1及治疗管2为TPU材质,无毒无害,安全环保,通乳导管还包括刻
度10,其轴向设置在治疗管2外壁上,能够精确掌握通乳导管插入深度,防止过深对患者造成伤害;通乳导管还包括固定部11,其同轴设置在治疗管2上部外壁上,并与治疗管2固定一体连接,固定部11用于固定乳头,防止错位,固定部11采用硅胶材质,无毒害、舒适性好。
[003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通乳导管,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使用现有通乳导管时,只能实现排乳功能,不能够对发炎的排乳管进行治疗的问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
[0035]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乳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其为前端中心开孔的细管;治疗管,其为管状,且同轴套设在所述导管主体上,并与所述导管主体固定一体连接;治疗孔,其为圆孔,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治疗管前端外壁上,并与所述治疗管相连通;治疗管接口端,其设置在所述治疗管后端一侧外壁上,且与所述治疗管相连通;治疗管接口带,其为带状,且所述治疗管接口带一端设置在所述治疗管接口端外壁上,并与所述治疗管接口端固定一体连接;治疗管接口盖,其为一端开口的圆柱状,且与所述治疗管接口带另一端固定一体连接,所述治疗管接口盖开口端与所述治疗管接口端可拆卸连接;导管主体接口端,其设置在所述导管主体后端,且与所述导管主体相连通;导管主体接口带,其为带状,且所述导管主体接口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利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