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869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换热器中的分配器的内腔中通过隔板形成气液分离区域、进气区域以及进液区域,气液分离区域分别与进气区域和进液区域连通,进气区域与进液区域连通,多个扁管与进气区域和进液区域连通。气液两相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在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气相制冷剂流入进气区域,液相制冷剂流入进液区域,进气区域内的气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流入扁管内,另一部分流入进液区域内、与进液区域内的液相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再流入扁管内。利用重力作用先让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然后再在进液区域内进行二次均匀混合、并分配至每一根扁管内,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提高整个空调器的换热效果。换热效果。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热泵型空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冷暖空调。在夏季制冷时,空调在室内制冷,室外散热,而在冬季制热时,方向同夏季相反,即室内制热,室外制冷。空调通过热泵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冷热交换。比如在冬季,室外的空气、地面水、地下水等等就是低温热源,而室内空气就是高温热源,热泵式空调制热的作用就是把室外环境的热量输送到室内环境里。
[0003]参照图1所示,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热泵的制热循环原理图。该热泵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和四通换向阀5。该热泵制热的具体工作过程为:首先,蒸发器1内低压两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的混合体)从低温环境吸收热量;经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3将热能释放给室内环境,同时自身温度降低;最后,经过膨胀阀机构4节流,变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1,重复上述循环的制热过程。本文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述蒸发器1和冷凝器3。
[0004]热泵空调通过该四通换向阀5来改变工况模式。在夏季制冷工况下,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1,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3。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1表面被冷却降温,达到使室内温度下降的目的,通过冷凝器3将热量输送到室外。冬季供热的时候,转换四通换向阀5阀块的位置,使制冷剂的流向发生转换,此时,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并向室内环境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0005]蒸发器1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它的作用是使经膨胀阀4流入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以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冷凝器3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1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2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在冷凝器3中被冷却介质带走,达到制热的目的。蒸发器1和冷凝器3是空调热泵机组中进行热量交换的重要部分,统称为换热器,其性能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0006]相比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材料成本、制冷剂充注量和热流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符合换热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图2所示为微通道换热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包括扁管10、翅片11、第一集流分配器6、第二集流分配器7、集流管8、集气管9等。该微通道换热器包含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从第一集流分配器6进入干度较小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均匀分配至第一流程中的扁管10,之后由集流管8收集,集流管8收集到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由分流器进入到第二流程中;在第二流程,由第二集流分配器7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第二流程各个扁管10并通过翅片11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集气管9收集。
[0007]现有集流分配器的结构通常为:集流分配器内插设隔板,隔板将集流分配器的内部分为多个独立的内腔,每个内腔连通一定数量的扁管。当气液两相制冷剂从内腔进入多根扁管时,由于重力作用,液相制冷剂向下流动,气相制冷剂向上流动,造成集流分配器上
侧的扁管制冷剂液体较少,集流分配器下侧的制冷剂液体较多。使得蒸发器中的一些流程制冷剂流量较小,造成该流程换热器面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致使该流程严重过热;与此相反,另一些流程制冷剂流量较大,使得制冷剂蒸发不充分,造成该流程的换热面积不够,甚至会出现吸气带液的现象,严重恶化空调器性能。也就是说,由于气相和液相的密度与粘度存在差异,流动的制冷剂容易在重力和粘性力作用下发生分离,导致进入多根扁管的制冷剂不均匀。制冷剂不均匀不仅恶化换热效率,而且会引起制冷系统的波动。
[0008]本
技术介绍
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器,利用重力作用先让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然后通过进气区域和进液区域的合理结构设计,将气液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进行二次均匀混合、并分配至每一根扁管内,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提高整个空调器的换热效果。
[0010]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其包括:多个扁管,其内流通制冷剂;分配器,沿其高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扁管,所述分配器的内部空腔通过隔板形成气液分离区域、进气区域以及进液区域,所述气液分离区域、所述进气区域以及所述进液区域沿所述分配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气液分离区域分别与所述进气区域和所述进液区域连通,所述进气区域与所述进液区域连通,多个所述扁管与所述进气区域和所述进液区域连通;气液两相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在所述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气相制冷剂流入所述进气区域,液相制冷剂流入所述进液区域,所述进气区域内的气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流入所述扁管内,另一部分流入所述进液区域内、与所述进液区域内的液相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流入所述扁管内。
[0011]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区域连通、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区域中部靠上的位置处。
[0012]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区域的体积由上至下增大;所述进液区域的体积由上至下减小。
[0013]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两个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成所述气液分离区域;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成插设区域,所述扁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插设区域内;两个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以及两个所述第三隔板围成所述进液区域;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隔板以及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
成一个所述进气区域;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另一个所述所述第三隔板以及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成另一个所述进气区域。
[001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设有两个进气口,两个所述进气口与两个所述进气区域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进液区域连通。
[0015]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三隔板分别倾斜设置,两个所述第三隔板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减小。
[0016]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三隔板上分别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的直径由上至下增大。
[0017]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靠上的位置未设置所述通孔。
[0018]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扁管的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缝隙。
[0019]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多个开口,多个所述开口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所述开口分别与所述进气区域和所述进液区域连通,所述开口的面积不大于所述扁管的入口面积。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申请所公开的空调器中,气液两相制冷剂经外部管路喷射进入气液分离区域内,在重力作用下,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气相制冷剂流入进气区域,液相制冷剂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其包括:多个扁管,其内流通制冷剂;分配器,沿其高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扁管,所述分配器的内部空腔通过隔板形成气液分离区域、进气区域以及进液区域,所述气液分离区域、所述进气区域以及所述进液区域沿所述分配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气液分离区域分别与所述进气区域和所述进液区域连通,所述进气区域与所述进液区域连通,多个所述扁管与所述进气区域和所述进液区域连通;气液两相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在所述气液分离区域内完成气液分离,气相制冷剂流入所述进气区域,液相制冷剂流入所述进液区域,所述进气区域内的气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流入所述扁管内,另一部分流入所述进液区域内、与所述进液区域内的液相制冷剂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剂流入所述扁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区域连通、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区域中部靠上的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区域的体积由上至下增大;所述进液区域的体积由上至下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两个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成所述气液分离区域;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分配器的内壁围成插设区域,所述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