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转动机构和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762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0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和平衡车,所述平衡车包括两个车体,所述车体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中轴和两个固定件;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车体上,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合页,两个合页设置在所述中轴的外侧面;每个合页包括接触板和固定板,所述接触板内表面跟所述中轴外侧面贴合,在中轴外侧面沿圆周方向转动;外表面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中轴上设有限定所述合页旋转角度的限位结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让平衡车既方便安装,又能保障车体转动灵活,且中轴固定更稳定。且中轴固定更稳定。且中轴固定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车转动机构和平衡车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出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转动机构和平衡车。

技术介绍

[0002]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
[0003]平衡车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双轮平衡车有两个车轮,运行的稳定性更强,安全性更高,且用户上手容易,是一般用户首选的平衡车产品。双轮平衡车包括两个车体、两个车轮和转动机构;两个车体之间通过转动机构连接,且至少一个车体可以相对转动机构连接;车轮远离转动机构的一侧各固定一个车轮,每个车体内均设有陀螺仪感应车体的倾斜角度,控制器根据车体的倾斜角度控制对应车轮的转速及转动方向,两个车轮配合就可以实现平衡车的前进、后退和转向等操作。
[0004]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包括中轴,以及将中轴固定到车体的固定件,固定件均采用套接方式固定中轴,中轴中间需要额外套接一个轴套结构,详情可参考公开的专利文献CN203996649U和CN105539665A。这种套接结构,中轴和轴套,轴套和固定件之间的间距不容易控制,间距过小,不容易安装,间距过大,中轴容易晃动,影响操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方便安装,又能保障车体转动灵活,且中轴固定更稳定的平衡车转动机构和平衡车。
[0006]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平衡车转动机构,所述平衡车包括两个车体,所述车体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中轴和两个固定件;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车体上,
[0007]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合页,两个合页设置在所述中轴的外侧面,呈轴对称设置;
[0008]每个合页包括接触板和固定板,所述接触板内表面跟所述中轴外侧面贴合,在中轴外侧面沿圆周方向转动;外表面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车体连接固定的第一固定结构;
[0009]所述中轴上设有限定所述合页旋转角度的限位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的两个盖板,两个盖板轴对称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
[0011]两个盖板环绕所述中轴外侧面形成两个轴对称设置的第一凹槽;
[0012]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临近中轴端部的第一端面;以及远离所述中轴端部的第二端面;所述中轴对应第一端面设有可拆卸的第一阻拦结构;所述中轴对应第二端面设有第二
阻拦结构;所述接触板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接触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
[0013]中轴承担两个车体的重量,强度高,在中轴上设置限位结构稳定性较好。而通过盖板的方式形成第一凹槽,不需要在中轴上开槽,以免降低中轴的承重能力,另外,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一凹槽,沿中轴轴向方向延伸,接触板嵌入第一凹槽后,第一凹槽的两侧面用来限定合页旋转角度,而且是沿中轴的轴向整体进行限位,旋转到限位位置时,合页和第一凹槽对应的侧面整体接触,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可以均匀扩散到整个合页,对车体整体的振动较小,可以让平衡车行驶更平稳。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端面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穿出;当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所述固定板跟第一凹槽的开口的侧面接触。
[0015]采用这一技术方案,接触板嵌入凹槽后,无法直接从垂直于中轴径向方向脱离,在平衡车振动较大时,接触板也不会从第一凹槽内跳脱,稳定性更好。车体正转和反转到达限位位置都是跟固定板接触,对车体的产生的冲击效果基本一致,对用户的触感没有明显的区别,用户的操控感较好。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端面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穿出;当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所述接触板跟第一凹槽的底部的侧面接触。采用这一技术方案,接触板嵌入凹槽后,无法直接从垂直于中轴径向方向脱离,在平衡车振动较大时,接触板也不会从第一凹槽内跳脱,稳定性更好。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接触板先与第一凹槽的底部的侧面撞击,产生的冲击力先在接触板上进行消耗,然后传到到固定板上,最后再传导到车体,对车体造成的影响较小,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更平稳。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端面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穿出;当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所述固定板跟第一凹槽的开口的侧面接触,并且所述接触板跟第一凹槽的底部的侧面接触。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旋转限位结构的优点。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沿中轴径向方向嵌入第一凹槽内。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合页的安装更便利,直接沿中轴径向方向垂直拆装即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拦结构包括卡簧(垫片);所述中轴在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端面对应位置设有环形槽,所述卡簧嵌入环形槽内固定;所述第二阻拦结构包括环绕中轴设置的凸环,所述凸环位于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所述凸环的环面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端面。
[002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的两个凸台,所述凸台轴对称设置,所述接触板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凸台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内。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凸台增加了中轴的壁厚,增强了中轴的承重性能。
[0021]进一步的,所述中轴包括连接轴和轴套,所述轴套通过锁紧件与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轴套套设在中轴的一端;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轴套外侧面的两个盖板,两个盖板轴对称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
[0022]两个盖板环绕所述轴套外侧面形成两个轴对称设置的第一凹槽;
[0023]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临近中轴端部的第一端面;以及远离所述中轴端部的第二端面;所述连接轴对应第一端面设有可拆卸的第一阻拦结构;所述中轴对应第二端面设有第二阻拦结构;所述接触板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接触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将中轴拆分成两个部件,方便加工。
[0024]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平衡车,平衡车包括两个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通过上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
[0025]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盖合形成所述车体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采用塑料制成;所述第一壳体对应所述固定板位置设有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内部镂空,包括多个网格状排列的加强板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表面形成第一安装平面和第二安装平面,两个安装平面之间通过弧形面过渡连接;
[0026]两个所述合页的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平面和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的转动机构,所述平衡车包括两个车体,所述车体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中轴和两个固定件;至少一个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车体上,与所述中轴可转动连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合页,两个合页设置在所述中轴的外侧面,呈轴对称设置;每个合页包括接触板和固定板,所述接触板内表面跟所述中轴外侧面贴合,在中轴外侧面沿圆周方向转动;外表面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车体连接固定的第一固定结构;所述中轴上设有限定所述合页旋转角度的限位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的两个盖板,两个盖板轴对称设置在所述中轴外侧面;两个盖板环绕所述中轴外侧面形成两个轴对称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临近中轴端部的第一端面;以及远离所述中轴端部的第二端面;所述中轴对应第一端面设有可拆卸的第一阻拦结构;所述中轴对应第二端面设有第二阻拦结构;所述接触板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接触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端面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穿出;当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所述固定板跟第一凹槽的开口的侧面接触,并且所述接触板跟第一凹槽的底部的侧面接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端面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穿出;当合页旋转到限位位置时,所述固定板跟第一凹槽的开口的侧面接触,或者,所述接触板跟第一凹槽的底部的侧面接触。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所述接触板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沿中轴径向方向嵌入第一凹槽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春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瑞迪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