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楼板与剪力墙之间的可变形连接
,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及配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建筑物及结构的设计中,结构的安全性及在遭遇地震荷载及冲击荷载之后的功能以及破坏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增设剪力墙可以较好的提高抗震效果。剪力墙通常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而成具有较强的刚度和抗应力破坏能力,而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不仅刚度大、承载力高,布置灵活,而且在地震作用下可以实现较大的弹性侧移,从而减少墙体的损伤和残余应变。
[0003]但是,目前大多数现有的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大多结构和连接较为复杂,以及在装置受到震动时,装置不能减低楼板的加速度,从而降低了楼板的稳定性,以及不能有效的消耗地震时的地震能量,以及国内外对建筑结构的研究较少考虑楼板对节点或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如何在不影响节点或结构自复位性能的前提下将楼板的惯性力传递给剪力墙结构,楼板与剪力墙的连接构造措施至关重要。<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复位抗侧剪力墙(1)、楼板(2)、摩擦装置(3)和碳纤维增强层压低阻尼橡胶轴承(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复位抗侧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抗侧剪力墙(1)通过所述碳纤维增强层压低阻尼橡胶轴承(4)与所述楼板(2)连接,所述摩擦装置(3)包括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第一铰接接头(7)、第二铰接接头(8)、第一外钢板(9)、第二外钢板(10)、第三外钢板(11)、第四外钢板(12)、中间夹板(13)、第一摩擦片(14)、第二摩擦片(15)、刚强摩擦型螺栓(16)和摩擦型螺栓(17),所述第一连接板(5)和所述第二连接板(6)上端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8),所述中间夹板(13)一侧开设有长形槽道(19),所述第一连接板(5)和所述第二连接板(6)均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自复位抗侧剪力墙(1)和所述楼板(2)一侧,所述第一铰接接头(7)、所述第二铰接接头(8)所述第一外钢板(9)、所述第二外钢板(10)、所述第三外钢板(11)、所述第四外钢板(12)、所述中间夹板(13)、所述第一摩擦片(14)和所述第二摩擦片(15)均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刚强摩擦型螺栓(16)和所述摩擦型螺栓(17)相匹配的通孔(20),所述第一铰接接头(7)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外钢板(9)和所述第二外钢板(10)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外钢板(9)和所述第二外钢板(10)中间通过所述刚强摩擦型螺栓(16)与所述中间夹板(13)连接,所述中间夹板(13)一侧通过摩擦型螺栓(17)与所述第一摩擦片(14)、所述第二摩擦片(15)、所述第三外钢板(11)和第四外钢板(12)连接,所述摩擦型螺栓(17)贯穿所述长形槽道(19),所述第三外钢板(11)和所述第四外钢板(12)通过所述刚强摩擦型螺栓(16)与所述第二铰接接头(8)连接,所述第一铰接接头(7)和所述第二铰接接头(8)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5)和所述第二连接板(6)固定连接,所述楼板(2)上下两侧内壁均通过所述碳纤维增强层压低阻尼橡胶轴承(4)固定设有第一固定板(21),所述第一固定板(21)两侧内壁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22)和第二滑槽(23),所述第二滑槽(23)两侧均设置有若干第一圆孔(24),所述自复位抗侧剪力墙(1)上下两侧均通过所述碳纤维增强层压低阻尼橡胶轴承(4)固定设有第二固定板(25),所述第二固定板(25)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滑槽(26)和第四滑槽(27),所述第四滑槽(27)两侧均设置有若干第二圆孔(28),所述第一滑槽(22)和第四滑槽(27)通过连接杆(29)连接,所述连接杆(29)两端进固定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22)和所述第四滑槽(27)相匹配的凸起(30),所述连接杆(29)一侧对称固定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23)、所述第三滑槽(26)、所述第一圆孔(24)和所述第二圆孔(28)相匹配的滑杆(31),所述滑杆(31)贯穿所述连接杆(29),所述第一滑槽(22)、所述第四滑槽(27)和所述凸起(30)两侧均固定设有阻尼片(32),所述自复位抗侧剪力墙(1)一侧和所述楼板(2)一侧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支撑板(33)和第二支撑板(34),所述第一支撑板(33)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4)通过所述碳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小宁,柳文淑,王俊杰,陈思雨,巩妮娜,徐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