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及其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7287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及其修复方法,该高铁轨道板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底座、减震阻尼层和预制轨道板,所述预制轨道板与所述减震阻尼层之间设有第一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将所述减震阻尼层与预制轨道板粘接成整体,所述预制轨道板和/或所述减震阻尼层上设有将第一粘结层加热熔化的第一加热元件。本申请解决了预制轨道板与中间减震阻尼层之间难以脱离的难题,可以实现高铁轨道板结构的快速修复。结构的快速修复。结构的快速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及其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及其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速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便利。高铁轨道板结构支承着高速行驶的列车重力和频繁振动作用,对高铁线路平顺和安全保障意义重大。在保障高铁线路平顺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建造和养护维修成本,同时提高建造作业和后期养护维修效率,意义重大。
[0003]就技术层面来说,高铁轨道板采用三层主结构,最下层为底座,保持整个轨道结构的整体绝对刚度和大致的平顺;上部为预制轨道板,在施工作业中调整到绝对平顺状态,具备高强的刚度,保证在高铁长期运行中的稳定可靠;中间为减震阻尼层,该结构层为轨道板精准调平提供方便,同时具备减震和横向阻尼作用,必要时在高铁轨道板结构中使用底部或侧面挡台,减小高铁快速运行中轨道板的侧向位移。
[0004]综合考虑施工成本、工艺成熟度等综合需求,预制轨道板与中间减震阻尼层之间采用了混凝土胶结或沥青混凝土砂浆粘结方式,从而导致较易出现病害的中间层在后期修复时极为困难,尤其是在天窗期开展维修养护时,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作业难度和成本难以掌控。
[0005]高铁高铁轨道板结构病害主要包括轨道板伤损失效、线路沉降导致轨道板不平顺以及轨道板下结构层离缝、脱空等三类隐患,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有CRTIII型高铁轨道板结构,中间减震阻尼层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下部有下沉于底座的钢筋混凝土挡台,轨道板下自密实混凝土与轨道板胶结成一体,在后期修复时,提升轨道板必然将中间减震阻尼层一并提拔,使得伤损轨道板难以实现高效更换;另外,线路沉降时轨道板没有调平的高程空间和有效策略、轨道板下结构层离缝和脱空修补施工技术难度大,修复减震阻尼层或更换轨道板都十分不便,极有可能造成材料、时间、施工费用的大量浪费。
[0006]综上所述,业内急需有创新性的结构设计,既可以保证高铁轨道板结构的功能,同时也方便建造和后期运维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及其修复方法,该高铁轨道板结构解决了预制轨道板与中间减震阻尼层之间难以脱离的难题,可以实现高铁轨道板结构的快速修复。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底座、减震阻尼层和预制轨道板;
[0010]所述预制轨道板与所述减震阻尼层之间设有第一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将所述减震阻尼层与预制轨道板粘接成整体;
[0011]所述预制轨道板和/或所述减震阻尼层上设有将第一粘结层加热熔化的第一加热
元件。
[0012]具体的,第一粘结层采用在摄氏100度以上融化,在摄氏100度以下固化的材料制作。
[0013]具体的,所述第一粘结层为环氧树脂层或沥青混凝土层。
[0014]具体的,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预制轨道板的底面内。
[0015]具体的,所述预制轨道板的底面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0016]具体的,所述减震阻尼层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挡台结构。
[0017]具体的,所述减震阻尼层粘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0018]具体的,所述底座与减震阻尼层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粘接固定,所述底座和/或所述减震阻尼层上设有将第二粘结层加热熔化的第二加热元件。
[0019]具体的,所述减震阻尼层、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采用相同的材质制作,预制轨道板可以通过底部预留钢筋嵌入减震阻尼层,以增大轨道板横向阻尼。
[0020]具体的,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面内。
[0021]具体的,所述减震阻尼层现浇自密实混凝土层。
[0022]一种上述高铁轨道板结构的修复方法,包括:
[0023]第一步:找出高速铁路线路上出现病害的高铁轨道板结构;
[0024]第二步:利用第一加热元件将出现病害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的第一粘结层加热至熔融状态;
[0025]第三步:依据病害的具体类型作针对性处理
[0026]情况一.当病害类型为轨道板伤损失效时,直接提升轨道板使其与减震阻尼层分离,并重新更换新的轨道板后,冷却高铁轨道板结构,使第一粘结层固结,并确认修复后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符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
[0027]情况二.当病害类型为线路沉降导致轨道板不平顺时,利用起吊装备平缓施压或提升轨道板使得轨道板平面高程整体符合设计要求后,冷却高铁轨道板结构,使第一粘结层固结,并确认修复后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符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针对轨道板需要提升的情况,还需要额外补充注入第一粘结层材料,以对轨道板提升后产生的间隙进行填充;
[0028]情况三.当病害类型为轨道板下结构层离缝或脱空时,提升轨道板,在离缝或脱空位置处补充注入第一粘结层材料后,冷却高铁轨道板结构,使第一粘结层固结,并确认修复后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符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
[0029]情况四.当病害类型为线路轨道板隆起导致轨道板不平顺时,利用反压装备平缓施压轨道板使得轨道板平面高程整体符合设计要求后,冷却高铁轨道板结构,使第一粘结层固结,并确认修复后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符合《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要求。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1]该高铁轨道板结构的预制轨道板与减震阻尼层之间设有可熔化的第一粘结层,同时在轨道板和/或减震阻尼层上设有第一加热元件,利用预制轨道板及减震阻尼层与第一粘结层在耐温性能上的差异,当高铁轨道板结构出现病害时,通过加热元件将第一粘结层加热熔化,即可轻松将轨道板与减震阻尼层脱离开,从而达到针对性治理病害的目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发热元件布置示意图;
[003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高铁轨道板结构结构示意图;
[0037]其中:1、底座;2、减震阻尼层;3、预制轨道板;4、第一粘结层;5、第一加热元件;6、温度传感器;7、下沉挡台;8、第二粘结层;9、第二加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铁轨道板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底座(1)、减震阻尼层(2)和预制轨道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轨道板(3)与所述减震阻尼层(2)之间设有第一粘结层(4),所述第一粘结层(4)将所述减震阻尼层(2)与预制轨道板(3)粘接成整体;所述预制轨道板(3)和/或所述减震阻尼层(2)上设有将所述第一粘结层(4)加热熔化的第一加热元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层(4)为环氧树脂层或沥青混凝土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5)设置在所述预制轨道板(3)的底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轨道板(3)的底面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6)。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阻尼层(2)粘接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减震阻尼层(2)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8)粘接固定,所述底座(1)和/或所述减震阻尼层(2)上设有将第二粘结层(8)加热熔化的第二加热元件(9)。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阻尼层(2)、第一粘结层(4)和第二粘结层(8)采用相同的材质制作,所述预制轨道板(3)通过底部预留钢筋嵌入所述减震阻尼层(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铁轨道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9)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顶面内。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兵余志武蒋丽忠朱涵
申请(专利权)人: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