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709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训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包括支架、供弹机构、供弹链路机构和弹丸发射装置,支架的两侧均竖直固定有一侧立板,且支架顶端的中部位置还竖直固定有一支撑板,供弹机构固定安装在两个侧立板上,支架底部的中央位置还固定安装有Yaw轴电机,支架的顶部设有供弹链路机构,供弹链路机构包括左链路衔接块和右链路衔接块,弹丸发射装置固定安装在右链路衔接块的前端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弹舱与支架连接放置在Yaw轴上,将弹丸发射装置至于Pitch轴上,实现弹丸发射装置与弹舱的分离,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精确度,以及弹舱容量,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实训器械
,具体为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弹丸发射机器人中,弹舱与弹丸发射装置集成为一体并共同置于云台的俯仰轴上,随着弹丸数量的减少以及弹丸发射带来的后坐力,会导致云台整体的晃动,云台的控制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弹丸打击的精度,并且由于将弹舱和弹丸发射装置集成于一体,因云台电机扭矩限制,会使得弹丸容量比较小,并且由于弹丸发射机器人中的弹丸发射是利用摩擦轮发射,由于摩擦轮本身的质量较大,为了使弹丸发射装置与供弹链路配合,导致弹丸发射装置整体的重心偏移向Pitch轴,这样会使得Pitch轴云台电机的扭矩达不到要求,导致弹丸发射装置无法正常的俯仰,因此,我们提供一种精准度高,使用方便的新型弹丸发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具备精准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解决了目前传统的弹丸发射机器人精准度低,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包括支架、供弹机构、供弹链路机构和弹丸发射装置,所述支架的两侧均竖直固定有一侧立板,且支架顶端的中部位置还竖直固定有一支撑板,所述供弹机构固定安装在两个侧立板上,所述支架底部的中央位置还固定安装有Yaw轴电机,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供弹链路机构。
[0005]所述供弹链路机构包括左链路衔接块和右链路衔接块,所述左链路衔接块和右链路衔接块的内部一体成型有供弹槽,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一圆孔,该圆孔的内侧固定安装有一连接环,所述左链路衔接块位于支撑板的左侧位置,且左链路衔接块的外侧固定在位于左侧的侧立板上,所述右链路衔接块位于支撑板的右侧位置,所述右链路衔接块的两端均固定有一从动带轮,所述右链路衔接块内部的供弹槽一端滑动卡接在连接环内,所述右链路衔接块靠近侧立板一侧的从动带轮通过转轴配合轴承固定在侧立板上,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左侧以及位于支架右侧的侧立板顶部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一Pitch轴电机,两个所述Pitch轴电机的转轴贯穿对应的支撑板和侧立板后均固定安装有一主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通过传动链带连接,所述弹丸发射装置固定安装在右链路衔接块的前端位置。
[0006]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使得供弹机构与弹丸发射装置分离,并且通过设置的双Pitch轴电机同步带动从动带轮,使得整个弹丸发射装置的仰俯运动能够拥有充足的扭矩,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弹丸发射装置因扭矩不足而制约弹舱容量以及弹丸发射装置不能正常俯卧的问题,通过将弹舱与支架连接放置在Yaw轴上,将弹丸发射装置至于Pitch轴上,实现弹丸发射装置与弹舱的分离,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精确度,以及弹舱容量,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0007]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供弹机构包括一个弹舱,所述弹舱底部的一侧安装有供弹拨盘,该供弹拨盘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带动拨盘转动的拨盘电机,所述供弹拨盘的出口处连通有一衔接通道,该衔接通道与左链路衔接块内部的供弹槽连接。
[0008]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支撑板和支架右侧的侧立板上对应Pitch轴电机的转轴位置处均开设有便于Pitch轴电机转轴穿过的穿孔。
[0009]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左链路衔接块与右链路衔接块内部的供弹槽通过连接环的内环连通,且左链路衔接块和右链路衔接块内部的供弹槽与连接环的内环之间处于同一平面。
[0010]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弹丸发射装置包括两块固定板块,两块所述固定板块的尾端均一体成型有一连接块,所述弹丸发射装置通过连接块再配合螺栓固定在右链路衔接块的前端,两块所述固定板块的中部固定有加速管,该加速管的两侧设有方形的开孔,所述开孔的两侧均固定有一摩擦轮电机,该摩擦轮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摩擦轮,所述摩擦轮的外沿通过开孔延伸至加速管的内侧,所述加速管的前端沿加速管的延伸方向安装有一发射管,所述加速管的尾端与右链路衔接块内部的供弹槽前端对接连通。
[0011]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摩擦轮的表面为磨砂面。
[0012]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中右链路衔接块的两端均设有连接卡口,所述从动带轮通过连接卡口配合螺栓与右链路衔接块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通过支架、供弹机构、供弹链路机构和弹丸发射装置的结构配合设计,能够使得供弹机构与弹丸发射装置分离,并且通过设置的双Pitch轴电机同步带动从动带轮,使得整个弹丸发射装置的仰俯运动能够拥有充足的扭矩,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弹丸发射装置因扭矩不足而制约弹舱容量以及弹丸发射装置不能正常俯卧的问题,并且,通过将弹舱与支架连接放置在Yaw轴上,将弹丸发射装置至于Pitch轴上,实现弹丸发射装置与弹舱的分离,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精确度,以及弹舱容量,同时也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支架及供弹链路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供弹链路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弹丸发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供弹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支架;101、侧立板;102、支撑板;103、Yaw轴电机;2、供弹机构;201、弹舱;202、供弹拨盘;203、拨盘电机;204、衔接通道;3、供弹链路机构;301、左链路衔接块;302、右链路衔接块;3021、连接卡口;303、连接环;304、从动带轮;305、Pitch轴电机;306、主动带轮;307、传动链带;308、供弹槽;4、弹丸发射装置;401、固定板块;402、加速管;403、开孔;
404、发射管;405、摩擦轮电机;406、摩擦轮;407、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3]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4]请参阅图1

5,本技术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包括支架1、供弹机构2、供弹链路机构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包括支架(1)、供弹机构(2)、供弹链路机构(3)和弹丸发射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两侧均竖直固定有一侧立板(101),且支架(1)顶端的中部位置还竖直固定有一支撑板(102),所述供弹机构(2)固定安装在两个侧立板(101)上,所述支架(1)底部的中央位置还固定安装有Yaw轴电机(103),所述支架(1)的顶部设有供弹链路机构(3);所述供弹链路机构(3)包括左链路衔接块(301)和右链路衔接块(302),所述左链路衔接块(301)和右链路衔接块(302)的内部一体成型有供弹槽(308),所述支撑板(102)中部开设有一圆孔,该圆孔的内侧固定安装有一连接环(303),所述左链路衔接块(301)位于支撑板(102)的左侧位置,且左链路衔接块(301)的外侧固定在位于左侧的侧立板(101)上,所述右链路衔接块(302)位于支撑板(102)的右侧位置,所述右链路衔接块(302)的两端均固定有一从动带轮(304),所述右链路衔接块(302)内部的供弹槽(308)一端滑动卡接在连接环(303)内,所述右链路衔接块(302)靠近侧立板(101)一侧的从动带轮(304)通过转轴配合轴承固定在侧立板(101)上,所述支撑板(102)顶部的左侧以及位于支架(1)右侧的侧立板(101)顶部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一Pitch轴电机(305),两个所述Pitch轴电机(305)的转轴贯穿对应的支撑板(102)和侧立板(101)后均固定安装有一主动带轮(306),所述主动带轮(306)和从动带轮(304)之间通过传动链带(307)连接,所述弹丸发射装置(4)固定安装在右链路衔接块(302)的前端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状弹丸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弹机构(2)包括一个弹舱(201),所述弹舱(201)底部的一侧安装有供弹拨盘(202),该供弹拨盘(202)的底部安装有用于带动拨盘转动的拨盘电机(20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杨亚鹏满增光朱松杨宇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