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703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中,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能够适用于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基站的发送和接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损耗,在通信规划过程中,为了预测基站的覆盖半径,需要确定该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
[0003]在相关技术中,往往按照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来进行链路预算。例如:预测5G基站的覆盖半径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研究报告(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Report,3GPP TR)38.901协议中确定的传播模型来进行链路预算。但是,通过该方案获取的5G传播损耗仅仅适用于较为极端的场景,即仅根据视距传播(Line Of Sight propagation,LOS)应用场景下的路径损耗来反推路径传播距离d,或者仅根据非视距传播(Non Line Of Sight propagation,NLOS)应用场景下的路径损耗来反推路径传播距离d,因此,其仅适用于完全空旷场景或复杂遮挡场景,而不能与视距传播概率结合,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0004]由此可知,相关技术中,基于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得出的传播损耗来确定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的方式,存在适用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基于通信标准协议中的传播模型得出的传播损耗来确定基站的路径传播距离的方式所存在的适用性差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8]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0009]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0010]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
[001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包括:
[0012]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
[0013]迭代模块,用于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
[0014]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
距离。
[0015]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0016]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0017]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001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这样,由于第一路径损耗中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从而能够应用于多种信号传播场景;另外,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为目标,采用预设迭代模型迭代更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该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以使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满足预设差值,和/或,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获取预设迭代模型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从而使得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较小,即通过有限次的迭代更新,便可以得出目标信号源的最大路径传播距离。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0]图2是能够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应用场景图;
[0021]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2]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3]图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4]图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5]图3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6]图3f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27]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装置的结构图;
[0028]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0]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在文字描述中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其在计算公式中则表示“相除”的数量关系。
[0031]在基站部署等应用场景下,需要根据基站发出信号的路径损耗情况确定两个信号源之间的间距,例如:当对某一固定面积的区域进行基站部署过程中,需要确定该区域内需要部署多少个基站,且任意两个基站之间的间距是多少等,此时,可以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确定出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来进一步确定任意两个基站之间的间距,具体的,可以将单个基站的覆盖半径设置为1.5倍目标路径传播距离等。
[0032]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号源间距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目标信号源的第一路径损耗及最大允许路径损耗,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包括视距传播损耗和非视距传播损耗;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基于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获取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包括: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的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的情况下,确定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信号源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和/或,在由所述预设迭代模型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与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精度值的情况下,确定与所述更新后的第一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传播距离为所述目标路径传播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设迭代模型包括梯度算法模型的情况下,所述基于预设迭代模型对所述目标信号源的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路径传播距离对应的第一路径损耗进行迭代更新,以最小化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包括:设置目标函数,所述目标函数为所述第一路径损耗和所述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之间的差值正的方差函数或差值积分函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的梯度函数,所述梯度函数为所述目标函数的偏导函数与所述路径传播距离的偏导值的比值;基于所述梯度函数对预设路径传播距离和所述目标函数进行第一迭代处理,以输出迭代后的目标路径传播距离,其中,每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为上一次迭代中的路径传播距离与迭代步长之和,所述迭代步长与所述梯度函数正相关,所述预设路径传播距离为预设常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毕猛田彦豪侯彦庄吕正春陈小奎马哲锐和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