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触头、双层动触头和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665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触头、双层动触头和隔离开关,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触头本体以及设置于触头本体上的触体和作用体;触体和作用体连接;触体用于与静触头接触,作用体用于吸引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随着触体和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对应的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通过作用体引弧特性,从而使得电弧对动触头的腐蚀主要集中于作用体上,减轻触体被腐蚀的程度,使得触体能够在较长时间的使用后,依然保持相对的完好,进而使得触体在和静触头的接触时,依然可以保证良好的接触关系,保证整个电路导通的稳定性。保证整个电路导通的稳定性。保证整个电路导通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触头、双层动触头和隔离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触头、双层动触头和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家庭用电安全有了更高的需求。隔离开关是一种主要用于“隔离电源、倒闸操作、用以连通和切断小电流电路”的开关器件,对线路及电器设备形成有效的保护。
[0003]伴随着使用电压的提升,开关分合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对触头容易造成电磨损从而出现凹坑、凸包进而导致触头的电寿命降低,当触头磨损到一定程度,其工作性便不能保证,隔离开关的寿命很大程度取决于触头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动触头、双层动触头和隔离开关,以改善现有触头在使用过程中电寿磨损较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以及设置于触头本体上的触体和作用体;触体和作用体连接;触体用于与静触头接触,在触体与静触头接触时,作用体与静触头之间形成有间隙,作用体用于吸引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
[0007]可选的,作用体具有引弧部,引弧部用于吸引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
[0008]可选的,引弧部位于作用体远离触体的端部。
[0009]可选的,引弧部为尖端部或弧形端部。
[0010]可选的,触体和作用体呈阶梯设置。
[0011]可选的,触体和作用体的连接处为弧形连接部。
[0012]可选的,在触头本体的转动中心设置有通孔。
[0013]可选的,通孔为棱形通孔或椭圆形通孔中的一种。
[0014]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层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一间距的第一容腔和至少一个第二间距的第二容腔,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连通且用于容置静触头,静触头用于与第一动触头和/或第二动触头接触;第一动触头和/或第二动触头采用上述任一种的动触头。
[0015]可选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为一体式弯折部件;或,还包括夹持件,夹持件用于夹持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静触头和上述任一种的双层动触头;双层动触头转动设置于壳体,用于使双层动触头的第一动触头和/或第二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
[0017]可选的,在静触头上设置有凸起,当动触头的作用体具有引弧部时,凸起位于引弧部的转动路径上。
[0018]可选的,隔离开关还包括转动设置于壳体的动触头支架;双层动触头通过动触头支架与壳体转动连接。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触体和作用体,其中,在触头本体上设置有触体和作用体,在触体上连接设置有作用体,从而形成双触体形式的动触头。在使用时,随着动触头的整体运动,位于触头本体上的触体会与静触头接触或者分离,从而使得整个电路导通或断开。随着触体和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对应的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通过作用体吸引电弧,从而使得电弧对动触头的腐蚀主要集中于作用体上,减轻触体被腐蚀的程度,使得触体能够在较长时间的使用后,依然保持相对的完好。同时,由于作用体与静触头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故,即便因电弧作用导致在作用体上形成凸包或凹坑,也可以通过间隙的空间将其容纳,使得触体在和静触头的接触时,依然可以保证良好的接触关系,保证整个电路导通的稳定性。即,通过作用体的引弧特性以及作用体和静触头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的延长触体的使用寿命,也有效的提高了动触头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002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双层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层叠设置形成双层结构,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之间可以形成有接触腔,且该接触腔位于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的端部。随着双层动触头的运动,静触头可以位于接触腔并且与第一动触头接触,或第二动触头接触,或分别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接触,以实现电路的导通。其中,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中的至少一者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中任一种的动触头,从而通过动触头中的作用体的引弧特性减轻触体的电气腐蚀,提高双层动触头的使用寿命。
[002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将上述的双层动触头应用于隔离开关,可以将双层动触头转动设置于壳体,同时,将静触头设置在壳体上,通过驱动双层动触头转动,实现双层动触头中的触体和静触头接触或分离。通过双层动触头中的作用体的引弧特性,可以有效的减轻触体的电气损耗,例如电弧腐蚀等等,使得与静触头接触的部分(触体)保持较好的完全性,提高隔离开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2]图标:100

动触头;110

触头本体;111

转动中心;112

通孔;120

触体;130

作用体;131

引弧部;140

接触腔;200

静触头;210

凸起;310

动触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触头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触头本体上的触体和作用体;所述触体和所述作用体连接;所述触体用于与静触头接触,在所述触体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时,所述作用体与所述静触头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作用体用于吸引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体具有引弧部,所述引弧部用于吸引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部位于所述作用体远离所述触体的端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部为尖端部或弧形端部。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触体和所述作用体呈阶梯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头本体的转动中心设置有通孔。7.一种双层动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所述第一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动触头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健常杨连运飞龚祚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