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613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7
本公开提供一种消毒池,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和所述第二导流墙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同一个所述集泥槽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以便于污泥汇集地更集中。中。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毒池


[0001]本公开属于环境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消毒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环保法趋于严格,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将严格控制污水处理的每个环节,使用消毒池进行污水处理是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针对污水中的病毒和细菌,通过投加药剂或者紫外灯照射,达到消毒灭菌效果,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0003]污水处理厂在长期不间断运行过程中,由于水流中携带的悬浮物会自然沉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悬浮物沉降越来越多,因此会形成在池底淤积的污泥,导致底泥厌氧,产生翻泥,从而导致出水超标,造成严重的运行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毒池,以能够使污泥汇集后便于清理。
[0005]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消毒池,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和所述第二导流墙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同一个所述集泥槽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
[0007]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集泥槽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
,且所述集泥槽的底壁宽度为500

1000mm。
[0008]可选地,所述集泥槽的端部的横截面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端部逐渐增大。
[0009]进一步地,所述集泥槽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排泥孔,每个所述排泥孔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排泥管与排泥泵连通。
[0010]进一步可选地,多个所述排泥孔设置在所述排泥管的下侧部且布置于彼此平行设置的三条直线上,相邻所述直线呈45
°
角间隔。
[0011]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污水混合区,所述污水混合区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混合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通过混合区进水口与污水源连通且通过管路与药剂源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合区、第二混合区以及第三混合区,所述第一混合区和所述第二混合区通过第一止挡墙隔开,且所述第一止挡墙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混合区和所述第二混合区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混合区和所述第三混合区通过第二止挡墙隔开,且所述第二止挡墙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混合区
和所述第三混合区的第二通孔。
[0012]可选地,所述混合区进水口、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混合区出水口依次高低错落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或者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
[0014]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排水渠,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第一侧壁隔开,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反应区出水堰处的反应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排水渠内布置有巴氏计量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区出水堰可拆卸地设置有堰板,能够通过所述堰板伸入到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面积来调节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流量。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堰板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多个纵向布置的腰形孔,所述堰板通过所述腰形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0017]进一步地,所述堰板的顶端设置有锯齿形边缘,所述堰板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0018]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腰形孔的纵向长度为10

20cm,所述堰板的纵向高度为50

60cm。
[0019]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位于污水反应区底部的集泥槽,可以设置为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能够方便对池底的污泥进行汇集和清理。
附图说明
[0020]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0021]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池的俯视图。
[0022]图2为图1中的消毒池的侧视图。
[0023]图3为图1中的反应池出水堰的结构图。
[0024]图4为图3中的堰板的结构图。
[0025]图5为图2中的排泥管的结构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0、污水混合区;
ꢀꢀꢀꢀꢀꢀꢀ
110、第一混合区;
[0028]120、第二混合区;
ꢀꢀꢀꢀꢀꢀ
130、第三混合区;
[0029]140、第一止挡墙;
ꢀꢀꢀꢀꢀꢀ
150、第二止挡墙;
[0030]210、集泥槽;
ꢀꢀꢀꢀꢀꢀꢀꢀꢀꢀ
211、第一导流墙;
[0031]212、第二导流墙;
ꢀꢀꢀꢀꢀꢀ
213、反应区出水堰;
[0032]214、混合区进水口;
ꢀꢀꢀꢀ
215、第一侧壁;
[0033]216、排泥管;
ꢀꢀꢀꢀꢀꢀꢀꢀꢀꢀ
217、侧壁;
[0034]218、排泥孔;
ꢀꢀꢀꢀꢀꢀꢀꢀꢀꢀ
219:第二侧壁;
[0035]220、第三侧壁;
ꢀꢀꢀꢀꢀꢀꢀꢀ
221、第四侧壁;
[0036]230、排水渠;
ꢀꢀꢀꢀꢀꢀꢀꢀꢀꢀ
40、堰板;
[0037]410、腰形孔;
ꢀꢀꢀꢀꢀꢀꢀꢀꢀꢀ
420、锯齿形边缘;
[0038]5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39]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0040]本公开提供一种消毒池,该消毒池包括污水混合区10和与该污水混合区10连通且位于该污水混合区10下游的污水反应区。污水混合区10可以用于提供污水与药剂的混合空间,使两者能够充分混合。在污水反应区内,污水可与药剂接触而进行反应,从而实现污水的消毒处理。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尤其适用于有效氯物质消毒处理。
[0041]在消毒池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消毒池底部的污泥将越积越多,导致池容量变小,污水在该消毒池内的停留时间变短,消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215)和第二侧壁(219)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211)和所述第二导流墙(212)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211)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所述第二侧壁(219)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所述第一侧壁(215)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215)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212)从所述第一侧壁(215)向所述第二侧壁(219)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219)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211)和所述第二导流墙(212)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210),同一个所述集泥槽(210)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217)从上往下逐渐靠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的侧壁(21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
,且所述集泥槽(210)的底壁宽度为500

100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的端部的横截面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端部逐渐增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泥管(216),所述排泥管(216)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排泥孔(218),每个所述排泥孔(218)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排泥管(216)与排泥泵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泥孔(218)设置在所述排泥管(216)的下侧部且布置于彼此平行设置的三条直线上,相邻所述直线呈45
°
角间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污水混合区(10),所述污水混合区(10)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混合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10)通过混合区进水口(214)与污水源连通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广华周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金风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