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木桩及生态景观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5994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仿木桩,包括具有迎水部和迎土部的桩本体,所述桩本体内部具有上下延伸的桩心孔,所述桩本体的迎水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所述桩本体的迎土部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桩本体上还设置有横设于所述桩心孔内的托盘,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桩心孔相连通,通过桩心孔内设置托盘,托盘上方形成一个生态空间,既可作为动植物生态空间,也可以作为落淤空间用于储存淤泥,还有利于结构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土体、整洁河岸的同时并不破坏整个水陆生态系统的循环,提高了人文情趣,使得仿木桩的性价比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个仿木桩组合而成的生态景观护岸,整体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效果将更好。整体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效果将更好。整体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效果将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仿木桩及生态景观护岸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仿木桩及生态景观护岸。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仿木桩,通常都是以同一横截面上下延伸形成的柱状体,在迎水面与迎土面之间没有通孔的。多个仿木桩沉桩于河岸相互之间连接后便形成护岸,将土体与水体隔断。虽然达到了排涝、蓄水、保护土体、整洁河岸的基本要求,但一方面会因为土体被雨水冲刷后,落淤对仿木桩造成挤压,会造成仿木桩的倾斜;另一方面,这种仿木桩也破坏了生态功能,由于水和土被完全隔离,不仅直接影响了陆上植被的生存环境,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还会导致水环境恶化后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破坏一些既依赖土体又依赖水体的动植物的生存,以至破坏整个水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且所有的仿木桩采用同一种造型,使得整体护岸单一呆板,缺乏人文情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仿木桩。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木桩,包括具有迎水部和迎土部的桩本体,所述桩本体内部具有至少一个上下延伸的桩心孔,至少一个所述桩心孔内横设有托盘,所述桩本体的迎水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所述桩本体的迎土部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桩心孔相连通。
[000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的外缘轮廓面与相应的所述桩心孔的内缘轮廓面相对应配合,相应的所述桩心孔内设有至少一个托盘架,所述托盘架对所述托盘形成支撑。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架自所述迎土部横向向相应的所述桩心孔内插入,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托盘架上,所述托盘上具有上下穿透的安装口,所述托盘架对应设置所述安装口内,所述出水口通过安装口将所述桩心孔与大气连通。
[00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架包括具有托盘凹槽的托盘架主体部、位于托盘架主体部一端部的出口管、位于所述托盘架主体部另一端部的封底,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口管位置重合,所述托盘罩在相应的托盘架主体部上,所述托盘凹槽朝上对着所述桩心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托盘凹槽相连通。
[000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应所述桩心孔内的托盘数量为一个,所述托盘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托盘上开设有上下穿透的两个安装口,所述托盘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在两个所述托盘架上。
[000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桩本体的迎水部横向向所述桩心孔内插入有至少一个进口管,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口管位置重合。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水口。
[00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托盘上方形成生态空间,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生态空间相连通。
[00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桩本体是由高分子复合材料挤出成型制成的。
[00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桩本体还包括设置于左右两侧部的左配合部与右配合部,所述左配合部与所述迎土部之间、所述右配合部与所述迎土部之间分别形成上下延伸的棱,所述桩心孔为内缘轮廓面与所述桩本体的外缘轮廓面相适应的异形孔。
[001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又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景观护岸。
[00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景观护岸包括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仿木桩,所述仿木桩具有多个,每相邻的两个所述仿木桩之间通过卡槽与卡部相卡合装配。
[0016]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0017]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木桩,在桩本体的桩心孔内设置托盘,托盘上方形成生态空间,并通过进水口、出水口使生态空间与外界连通,该生态空间可作为动植物生态空间,在其中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通过进水口向外伸展,保护土体、整洁河岸,同时还可以使水中的小动物通过进水口自由进出、嬉戏、停留、繁衍生息;另一方面,该生态空间也可以作为落淤空间,在土体被雨水冲刷后用于储存淤泥,使得土体有了缓冲的空间,避免了仿木桩迎土部直接受到土体的压力,而储存的淤泥同样也可能被一些水生动物作为筑巢场所,进一步完善周边的生态。整个仿木桩结构既提高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同时还大大改善了周边水陆生态系统的循环,提高了人文情趣,使得仿木桩的性价比大大提高。而采用高分子材料通过挤出成型的工艺来制造这种仿木桩,能够在满足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的需求,响应国家环保号召,从另一个层面实现了生态环保。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生态景观护岸的简单示意图(实施例一);
[0019]附图2为仿木桩的分解示意图(实施例一);
[0020]附图3为仿木桩上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
[0021]附图4为托盘安装于托盘架上的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一);
[0022]附图5为仿木桩上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
[0023]附图6为托盘、托盘架分离时立体示意图(实施例二);
[0024]其中:1、桩本体;11、迎水部;12、迎土部;13、左配合部;14、右配合部;15、卡槽;16、卡部;2、托盘;3、进口管;4、托盘架;41、出口管;42、托盘架主体部;K1、桩心孔; K2、进水口;K3、出水口;S1、外缘轮廓面;S2、内缘轮廓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仿木桩具有多个,每相邻的两个仿木桩之间通过卡槽15与卡部16相卡合装配,形成生态景观护岸。
[0026]如附图1

4所示,仿木桩包括具有迎水部11和迎土部12的桩本体1,桩本体1内部具
有一个上下延伸的桩心孔K1,桩本体1内设置有横设于桩心孔K1内的一个托盘2,托盘2上方形成生态空间。
[0027]桩本体1的迎水部11设有两个进水口K2,桩本体1的迎土部12设有两个出水口K3,并且进水口K2、出水口K3分别与该生态空间相连通。
[0028]本实施例中,详细结构,如图2所示,托盘2的外缘轮廓面S1与桩心孔K1的内缘轮廓面S2相对应配合的。桩本体的迎土部12横向向桩心孔K1内插入有两个托盘架4,托盘2向下放入桩心孔K1后便压在托盘架4上,从而托盘架4对托盘2形成支撑。
[0029]出水口K3设置于托盘架4上,托盘架4包括具有托盘凹槽的托盘架主体部42、位于托盘架主体部42一端部的出口管41,出水口K3与出口管41的位置重合,本实施例中,实质上是出口管41套插在了出水口K3上;托盘凹槽朝上对着桩心孔K1,出水口K3与托盘凹槽相连通,托盘架主体部42另一端部具有封底。托盘2压在两个托盘架4上,托盘2罩在相应的托盘架主体部42上,托盘2上开设有两个上下穿透的安装口,两个托盘架4的托盘架主体部42分别对应设置于托盘2安装口内,出水口K3将桩心孔K1与大气连通。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木桩,包括具有迎水部(11)和迎土部(12)的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本体(1)内部具有至少一个上下延伸的桩心孔(K1),至少一个所述桩心孔(K1)内横设有托盘(2),所述桩本体(1)的迎水部(11)设有至少一个进水口(K2),所述桩本体(1)的迎土部(12)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K3),所述进水口(K2)、所述出水口(K3)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桩心孔(K1)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2)的外缘轮廓面(S1)与相应的所述桩心孔(K1)的内缘轮廓面(S2)相对应配合,相应的所述桩心孔(K1)内设有至少一个托盘架(4),所述托盘架(4)对所述托盘(2)形成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4)自所述迎土部(12)横向向相应的所述桩心孔(K1)内插入,所述出水口(K3)设置于所述托盘架(4)上,所述托盘(2)上具有上下穿透的安装口,所述托盘架(4)对应设置所述安装口内,所述出水口(K3)通过安装口将所述桩心孔(K1)与大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4)包括具有托盘凹槽的托盘架主体部(42)、位于托盘架主体部(42)一端部的出口管(41)、位于所述托盘架主体部(42)另一端部的封底,所述出水口(K3)与所述出口管(41)位置重合,所述托盘(2)罩在相应的托盘架主体部(42)上,所述托盘凹槽朝上对着所述桩心孔(K1),所述出水口(K3)与所述托盘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健孙亮陈铖徐量翁明皓花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麦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