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586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2
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属于感应加热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包括感应加热线圈、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及绝缘件,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对称间隔设置,整体呈框型结构,分别连接感应加热线圈的两个冷却水的进水、出水端,在框型两侧边具有间隔位置分别设置有绝缘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相邻线圈为变匝间距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感应加热线圈结构,保证有效功率输出,使其达到下端温度略高于其他位置温度的加热效果。通过在铜电极连接板上设置绝缘件,在加热结束时,方便移走感应加热线圈,解决了加热物体需要原位感应加热的问题。了加热物体需要原位感应加热的问题。了加热物体需要原位感应加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感应加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加热时由于感应线圈上下两端产生的磁场强度小于中心位置磁场强度,导致被加热物体加热上下温差较大。被加热物体一般都放在绝缘、耐热材料上,放置在感应加热线圈中部加热。热挤压需要在规定温度范围内挤压,下端温度高有利于降低挤压突破力。为实现下端加热温度高,如果采用加长加热时间的发方式,被加热物体氧化严重,不符合加热要求;如果采用减少电容的方式,会导致输出功率减小,不能使被加热物体快速加热,加热时间长导致被加热物体氧化严重。并且,由于感应加热时被加热物体需要放在金属挤压模具上加热时,被加热物体加热时存在热辐射,热对流,与金属挤压模具之间存在的热传导,会导致加热物体表面加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它通过改变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使其达到下端温度略高于其他位置温度的加热效果。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本技术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感应加热线圈、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及绝缘件,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对称间隔设置,整体呈框型结构,分别连接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水的进水、出水端,在框型两侧边具有间隔位置分别设置有绝缘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相邻线圈为变匝间距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高度H,H=(10%

>20%)h,h为待加热坯料高度,上端和下端均为2

3匝线圈,其余为中间匝数;感应线圈上端匝间距S1:中间部分匝间距S0:下端匝间距S2:其中:b为单个线圈高度。
[0007]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沿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限制线圈匝间距的绝缘柱,各个线圈通过铜螺栓连接绝缘柱。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09]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快速、均匀加热,减少被加热物体氧化,减少被加热物体的降温。
[0010]2.本技术通过改变感应加热线圈结构,保证有效功率输出,使其达到下端温度略高于其他位置温度的加热效果。
[0011]3.本技术通过在铜电极连接板上设置绝缘件,在加热结束时,方便移走感应加热线圈,解决了加热物体需要原位感应加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4]图中:1为绝缘件;2为铜电极连接板;3冷却水的进水、出水端;4为线圈;5为水冷电缆电极安装孔;6为铜螺栓,7为绝缘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16]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感应加热线圈4、两个铜电极连接板2及绝缘件1,两个铜电极连接板2对称间隔设置,整体呈框型结构,分别连接感应加热线圈4的冷却水的进水、出水端3,在框型两侧边具有间隔位置分别设置有绝缘件1,所述感应加热线圈4的相邻线圈为变匝间距设置。
[0017]所述感应加热线圈4沿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有限制线圈匝间距的绝缘柱7,各个线圈通过铜螺栓6连接绝缘柱7,保证感应加热时匝间距不发生改变。
[0018]如图1所示,所述感应加热线圈4的高度H,H=(10%

20%)h,h为待加热坯料高度,上端和下端均为2

3匝线圈,高度分别为h1、h2,其余为中间匝数,高度为h0;感应线圈上端匝间距S1:中间部分匝间距S0:下端匝间距S2:其中:b为单个线圈高度。本例待加热坯料高度h为200mm,感应加热线圈4的高度H为240mm,单个线圈高度b为 16mm。上端和下端均为3匝线圈,上端匝间距S1=5.3mm;下端匝间距 S2=3.2mm;中间部分为4匝线圈,匝间距S0=10.3mm。
[0019]本例所述铜电极连接板2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4两端焊接,作为感应加热线圈4的电极,与水冷电缆连接;另外,铜电极连接板2与绝缘件1连接,通过绝缘件1与其他设备两件,绝缘件1为两个长方体绝缘木,具有绝缘及固定的作用,不仅可以解决了绝缘连接问题,而且可以实现感应加热线圈4的移动。
[0020]由于圆环效应的影响,为提高感应线圈的电效率,减少感应线圈的损耗,减少线圈数量,感应加热线圈采用方铜管,这样减少感应线圈的电阻,提高了感应线圈的电效率。
[0021]根据本例设置的线圈参数的加热效果与现有等匝间距的加热效果对比,等匝间距加热效果;上部温度1039℃,中间部分1027℃,下部754℃。最大温差 284℃,下部温低于其他部分温度且温差较大。本例变匝间距加热效果:上部温度1092℃,中间部分1035℃,下部1010℃。最大温差75℃,下部温度略高于其他部分温度。
[0022]实施例2: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待加热坯料高度h为200mm,感应加热线圈4的高度H为240,单个线圈高度b为16mm,上端和下端均为3匝线圈,上端匝间距S1:S1=4mm;下端匝间距S2:S2=4.5mm;中间部分为4匝线圈,匝间距S0:S0=11.2mm。
[0023]本例加热效果,上部温度1153℃,中间部分1044℃,下部1070℃。最大温差109℃,下部温低于其上部部分温度,高于中间部分温度。
[0024]实施例3: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待加热坯料高度h为200mm,感应加热线圈4的高度H为240,单个线圈高度b为16mm,上端和下端均为3匝线圈,上端匝间距S1:S1=5mm;下端匝间距S2:S2=5.3mm;中间部分为4匝线圈,匝间距S0:S0=10.4mm。
[0025]本例加热效果,上部温度1134℃,中间部分1043℃,下部1068℃。最大温差91℃,下部温低于其上部部分温度,低于中间部分温度。
[0026]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技术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受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加热线圈、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及绝缘件,两个铜电极连接板对称间隔设置,整体呈框型结构,分别连接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水的进水、出水端,在框型两侧边具有间隔位置分别设置有绝缘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相邻线圈为变匝间距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不改变电容的移动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高度H,H=(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勇芦晓宇刘志磊杜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通联流体管路系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