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助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5280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履带式助行装置,支撑于人体手臂的下方以辅助人体的站立或行走,装置包括分置于人体左右两侧、并被连接装配为一体的两个助行分体,助行分体包括底部支架和支撑部。在底部支架上装设有至少一个转轮组,转轮组由至少两个转轮组成,同一转轮组中的各转轮沿履带式助行装置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且具有与行进方向一致的滚动方向;同一转轮组中的各转轮上套装有构成各转轮同步转动的履带。支撑部安装于底部支架上,而可支撑于手臂与底部支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履带式助行装置,在便于移动的同时,可增加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可增加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可增加装置的支撑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履带式助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康复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助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为辅助下肢功能障碍人群的行走和自主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大多需要使用助行装置,比如拐杖、框架式的助行装置。拐杖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使用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跌倒的情况。
[0003]框架式助行装置可以通过双手扶持支撑,一般采用四点支撑,稳定性较高,当在人体行进过程中,需要人工的搬移,使用效果较差。有的框架式助行装置在底部安装有四个滚轮,方便了移动,但是使框架式助行装置与地面的摩擦力过小,又会出现装置滚动远离人体,造成人体跌倒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履带式助行装置,以在便于移动的同时,增加装置的支撑稳定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履带式助行装置,支撑于人体手臂的下方以辅助所述人体的站立或行走,包括分置于所述人体左右两侧、并被连接装配为一体的两个助行分体;所述助行分体包括:
[0007]底部支架,于所述底部支架上装设有至少一个转轮组,所述转轮组由至少两个转轮组成,同一所述转轮组中的各所述转轮沿所述履带式助行装置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且具有与所述行进方向一致的滚动方向;同一所述转轮组中的各所述转轮上套装有构成各所述转轮同步转动的履带;
[0008]支撑部,安装于所述底部支架上,而可支撑于所述手臂与所述底部支架之间。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上,而使所述支撑部可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相对所述底部支架摆动;所述支撑部的底部配设有止转体,所述止转体可随所述支撑部的摆动而抵压所述转轮,而构成对所述转轮转动的阻止;于所述底部支架和所述支撑部之间还设有弹性回位件,所述弹性回位件构成对所述支撑部摆动的抑制、以及对所述支撑部摆离初始位置后回位的驱使。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杆、设于所述支撑杆底端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上下伸缩的伸缩杆、以及一端铰接于所述伸缩杆上的顶推杆,所述顶推杆沿所述行进方向导向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弹性回位件套设于所述顶推杆上,所述止转体固装于所述顶推杆的自由端。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架上左右对称布置有两个所述转轮组,各所述转轮组均设有两个所述转轮,于各所述转轮的内侧均对应设置有止转体,所述伸缩杆设于四个所述转轮的正中;于所述伸缩杆的前后各铰接有一个所述顶推杆,各所述顶推杆均与同侧的两个所述止转体固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顶推杆经构造于所述底部支架上的导向座导向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弹性回位件设于所述导向座和所述伸缩杆之间。
[0013]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回位件为推力弹簧。
[0014]进一步的,两所述助行分体经连接杆固连,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中上部。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中部和两端设有可锁止的铰接结构,而使两所述助行分体可折叠并拢。
[0016]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架及所述转轮的外部罩设有外壳。
[001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被构造为长度可伸缩调整的结构,并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置有供手握的把手。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9](1)本技术所述的履带式助行装置,将装置构造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助行分体,各助行分体下部设有套装有履带的转轮,即可使装置滚动移位,且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了装置在地面上滑动或快速滚动的可能,从而增加了助行装置的支撑稳定性。
[0020](2)支撑部通过铰接安装在底部支架上,并在支撑部和底部支架之间配设止转体和弹性回位件,使得在正常扶持支撑部时可推动装置缓慢前行;当因人体站立不稳,大力扶持支撑部而造成支撑部前后大幅摆动时,可通过止转体刹住转轮,防止装置的进一步移动,从而保证了装置的支撑作用,以防止人体的跌倒。
[0021](3)支撑部采用支撑杆的结构,在支撑杆底端安装伸缩杆,止转体则通过铰接在伸缩杆上的顶推杆连接安装,从而实现了摆动到导向直线移动的稳定传递,使止转体的刹车作用更佳。
[0022](4)助行分体采用两个转轮组,各转轮组设两个转轮,不仅可提高单个助行分体的直立稳定性,且使伸缩杆和止转体的传动布置更为合理、性能更为稳定。
[0023](5)在底部支架上构造导向座,顶推杆导向穿装在导向座上,弹性回位件设在导向座和伸缩杆之间,可很好形成两个弹性回位件在伸缩杆前后两侧的抵推,从而提高支撑部在初始位置的保持和摆动后的回位性能。
[0024](6)采用推力弹簧作为弹性回位件,便于配备,且使用性能良好。
[0025](7)通过连接杆将两个助行分体配置为一体,形成履带式助行装置,连接杆的中上部设置可避免装置在使用中连接杆对人体腿部的妨碍。
[0026](8)采用折叠结构,使装置的放置和搬运时更为方便。
[0027](9)在底部支架和转轮等部件的外部罩设外壳,不仅可提升装置的整体观感,且可防止转动中的转轮和履带对人体脚部的蹭伤。
[0028](10)支撑杆采用伸缩杆结构,便于调节装置的整体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人群;而设置把手,可提高手部对装置握持的手感。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履带式助行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助行分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助行分体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3在去除转轮和履带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0

助行分体,1

支撑部,100

支撑杆,101

把手,102

伸缩杆,110

顶推杆,111

弹性回位件,112

止转体,113

固装横梁,120

外壳;
[0036]2‑
底部支架,200

转轴孔,201

铰接孔,202

导向座,203

容摆孔,3

转轮,300

履带,4

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助行装置,支撑于人体手臂的下方以辅助所述人体的站立或行走,包括分置于所述人体左右两侧、并被连接装配为一体的两个助行分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分体(10)包括:底部支架(2),于所述底部支架(2)上装设有至少一个转轮组,所述转轮组由至少两个转轮(3)组成,同一所述转轮组中的各所述转轮(3)沿所述履带式助行装置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且具有与所述行进方向一致的滚动方向;同一所述转轮组中的各所述转轮(3)上套装有构成各所述转轮(3)同步转动的履带(300);支撑部(1),安装于所述底部支架(2)上,而可支撑于所述手臂与所述底部支架(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铰接于所述底部支架(2)上,而使所述支撑部(1)可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相对所述底部支架(2)摆动;所述支撑部(1)的底部配设有止转体(112),所述止转体(112)可随所述支撑部(1)的摆动而抵压所述转轮(3),而构成对所述转轮(3)转动的阻止;于所述底部支架(2)和所述支撑部(1)之间还设有弹性回位件(111),所述弹性回位件(111)构成对所述支撑部(1)摆动的抑制、以及对所述支撑部(1)摆离初始位置后回位的驱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包括支撑杆(100)、设于所述支撑杆(100)底端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杆(100)上下伸缩的伸缩杆(102)、以及一端铰接于所述伸缩杆(102)上的顶推杆(110),所述顶推杆(110)沿所述行进方向导向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2)上,所述弹性回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爱玲张军尹学亮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